《亚细亚大观》是由亚细亚写真大观社(大连)编辑的一部记录亚洲(主要为中国)文化的照片集,涵盖风景、宗教、民俗、人物等多方面。照片旁边附有日文介绍,摄影者、拍摄地、时间等。此套共16辑,含照片约1891枚,出版年代为1924年到1940年。
本组照片发行日期大概为1934年年初,因此拍摄时间在1934年4月之前,本组照片主要是90年前承德人文及避暑山庄等各处风光历史风貌。
1、大佛寺(普宁寺)远眺
普宁寺,也被叫做大佛寺。这寺庙就在承德市避暑山庄北边的武烈河边上,是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 年)建起来的。为啥叫大佛寺呢?因为寺里面有一尊金漆木雕的大佛。这寺庙占地 3.3 万平方米,在外八庙里面,它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寺庙。
2、普宁寺的碑亭。
3、普宁寺的正殿。
4、普宁寺正殿后面的那个高台。
5、普宁寺大乘之阁
大乘之阁始建于清朝乾隆二十年(公元 1755 年),其又名三阳楼。盖因人们期冀得道发财,取三阳开泰之意,遂将此楼阁称作三阳楼。
6、普佑寺
普佑寺,创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位处普宁寺之东,坐北朝南。其布局呈长方形,平面布局摒弃了传统“伽蓝七堂”的汉式范式,天王殿居中,前建佛堂,后增凹形经楼,致其前后形成两层院落,布局严整有序。此寺乃普宁寺的附属寺院—喇嘛经之经堂(藏语称扎仓),亦是开展佛教活动的关键场所。
7、承德静山门是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的一部分,具体是指普陀宗乘之庙的山门。
8、普陀宗乘之庙之远景。
普陀宗乘之庙,亦称“小布达拉宫”,乃清乾隆皇帝为庆贺其六十寿辰以及崇庆皇太后(乃乾隆生母,生于 1693 年 1 月 1 日,卒于 1777 年 3 月 2 日)八十寿辰而下旨依西藏布达拉宫之形制所建的佛教庙宇。
9、承德五塔门是普陀宗乘之庙(也称小布达拉宫)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藏传佛教文化内涵。
10、普陀宗正殿
普陀宗乘之庙避暑山庄北,狮子沟南侧,为外八庙最大一座,清乾隆三十二年始建,四年后的公元1771年建成。“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的汉译,意为“观音圣地”。
11、普陀宗乘之庙的琉璃牌楼
是一座清式三间四柱七楼三券门红黄绿琉璃牌楼。三券门以汉白玉为边饰,牌楼上七楼,计一正楼、二次楼、二夹楼、二边楼,覆盖黄色琉璃瓦,正楼次楼用歇山,二夹楼用夹山,二边楼外侧用歇山内侧用夹山。各楼覆盖绿琉璃瓦,单翘单昂斗拱。明间正楼前额有乾隆帝御题“普门应现”四汉字和相应满文,后额为“莲界庄严”,二次间额各镶黄琉璃双龙戏珠图案。牌楼前有月台,周围砌女儿墙,正中及左右设有踏道,月台上还有石象一对。
12、须弥福寿庙之远景
须弥福寿之庙,又称“班禅行宫”,是清代乾隆皇帝为迎接西藏六世班禅入觐朝贺乾隆帝七旬庆典而仿照班禅居所扎什伦布寺形制兴建。位于避暑山庄北面狮子沟的南坡上,普陀宗乘之庙的东面。建于清朝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
13、在承德的狮子沟,于庄稼丛中朝东方眺望,远处山峦之上,矗立着一座奇异的山峰,此乃闻名遐迩的棒槌峰。清康熙帝特意将此山赐名“磬锤峰”,而“锤峰落照”亦成为热河三十六景之一。
14、在承德,朝着东边的山远远地望过去。
15、热河这边的水上运输。
16、承德有一个用来渡河的滩涂之地。
17、殊像寺,大家平常都叫它“乾隆家庙”,就在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环城北路狮子园的北山脚那。它的样子仿照的是山西五台山的殊像寺,是一座主要是汉族庙宇建筑,还带有藏式特点的佛教寺院。它是避暑山庄“外八庙”当中的一个。在乾隆四十年(1775 年)建成的。
18、殊像寺的旁边景色。
19、承德避暑山庄 罗汉堂山门
罗汉堂,就是供奉罗汉的地方。因为佛教后来分成了好多支派,在小乘佛教当中,只要是信奉小乘佛教的人,按照小乘佛教的教义去修行,达到的最高境界,就被称作“阿罗汉果”,简单点说就叫罗汉。
20、承德避暑山庄里罗汉堂的那些罗汉像。
21、须弥福寿之庙
须弥福寿之庙是乾隆皇帝为迎接六世班禅入觐朝贺乾隆帝七旬庆典而仿照班禅居所扎什伦布寺形制兴建。位于避暑山庄北面狮子沟的南坡上,普陀宗乘之庙的东面。建于清朝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
22、吉祥法喜殿
吉祥法喜殿是位于河北承德避暑山庄须弥福寿庙大红台之西的一座重要建筑,是为迎接西藏六世班禅入觐朝贺乾隆帝七旬庆典而建,仿照班禅居所扎什伦布寺形制兴建。六世班禅到达热河后,乾隆帝在避暑山庄为他举办了欢迎仪式,并亲到须弥福寿之庙探望六世班禅。
23、须弥福寿庙内的琉璃佛塔。
琉璃万寿塔坐落于中轴线的最北端,乃须弥福寿之庙的至高点所在。塔下乃是呈方形基坛的须弥座台基。塔身呈八角之形。底部周遭设有木廊,廊顶覆以黄琉璃瓦。廊内为八角形的塔心柱,柱外立有石壁,借石拱与塔心柱相连接。石壁四面皆开拱门,门上与门侧皆雕有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