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乡人"与"门外汉"的"志气"
——为甘肃省静宁县《段渠村志》一书作序
首席记者 田建海
茫茫人海皆有缘,屡屡真情心手牵。2019年7月22日,我在北京接到了来自甘肃省驻村帮扶干部王宏伟的电话。他自我介绍说,当过12年兵,现在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三合乡段渠村做驻村帮扶工作,想为这个即将脱贫的村庄写一部村志,实现扶贫先扶“志”的愿望。之前,他是通过网络得知我负责全国“千县通典 万村修志 全民出书”大型文化工程,主持《中国村志》系列丛书的编纂工作,希望能够给予他指导与帮助。
(资深记者、文化学者、法律研究者、全国“千县通典 万村修志 全民出书”文化工程总负责人 田建海)
“外乡人”——“志”坚行苦
他的“志向”和执著,令人感动和钦佩。按照惯例,无论哪一级地方志的编修,都是耗时耗力的大工程。需要地方政府牵头,各有关部门参与,社会各界积极配合,并成立专门的写作班子,历经数年才能完成。单凭他一个初入村庄的“外乡人”和编修史志的“门外汉”,在村里文史资料几乎为零,而且他任期不足两年的情况下,坚持“业余”修志......说实话,我为他“立志”为民的精神所折服,也为他将要面临的巨大挑战而担忧。因此,我经常挤出时间与他网络或通话详叙,传授一些乡村志编修的知识与经验。虽然我们素昧平生,但作为中国乡村志事业的研究者、开拓者、践行者、推广者,我非常希望他能够早日完成一部“典籍式”的《段渠村志》。
经过我俩多次“网聊”,王宏伟进一步明白了编修乡村志的重要意义与珍贵价值。他反复阅读了我在《中国信息报》发表的《浓墨重彩映乡村 修史编志寄乡愁》专访报道,领悟到村志和乡镇志是地方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省、市、县三级志书的延伸和补充。它以基层行政单位为记述对象,全面盘点乡村地理、历史、经济、风俗、文化、教育、物产、人物等方面的状况,是记录乡村发展的权威载体,极具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也有其他书籍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国家完整的方志体系应由“中国国家志”“省市县三级志”“乡村志”共同组成,依次谓曰“龙首、龙躯、龙尾”,缺一不可。同时,乡村志也是国家方志体系最基层的村落志。
(全国“千县通典 万村修志 全民出书”大型文化工程组委会已出版的部分丛书)
大力倡导编纂乡村志,也是对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一次全面的调查研究和深刻的系统分析。实践证明,热心编修乡村志的村民和乡村干部,已经从中找到了满意答案。也更加懂得发展是第一要务,为民是执政根本。只有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共襄善举、功成名就,才能深谙鉴古通今、继往开来、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扬长避短、奋发图强这个道理。
乡村志是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在寻根问祖、追踪访亲中,已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不妨看一看我国的城市居民以及海内外华人华侨,只要上溯几代,绝大多数先辈都是村民。尽管现代某些人荣华富贵、豪宅豪车,但每到传统节日,总想回归故里,掬一把黄土添坟上,烧一炷香火插坟前。毫不夸张地说,整个中华民族是在传统精耕细作农业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的,是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体的民族。那么,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村落文化,无疑是最重要的民族文化元素。
从当今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大视角来看,乡村志修编更重要的战略意义是研究和促进农村经济的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中国乡村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快速发展。加强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实现中国乡村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融合发展,增进中国农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农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幸福生活。 如今,“一带一路”的战略规划正在推动社会发展趋于平衡,鼓励向中西部开放,带动中西部开发,推行整体化的包容性发展理念。因而,中国乡村志的整体修编工作,是全方位展示国情国力的重要补充与完善。
(即将正式出版发行的《段渠村志》一书已被列为中国村志系列丛书之一)
中国目前约有66万个行政村。据《中国统计摘要2010》数据显示:2005-2009年,全国每年减少约7000多个村民委员会。这说明,在中国曾以农业文明兴盛的广袤大地上,平均每天有20个行政村在消失。农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有些村落已经或行将消失在历史记忆中,她所积淀的厚重文化也极易流失。如不尽快抢救这些“珍贵财富”,必然会造成历史的巨大遗憾。
“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对自己国家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本性有深刻认识,应重视对它的整体考察研究,并给予一种最佳载体,对其作以宏大的展演。从中国文化大发展需要的根脉延亘而言,最好的举措和途径就是整编乡村志。
“门外汉”——“志”存高远
意义弄清楚了,接下来该如何筹备编纂呢?这才是王宏伟同志要面临的真正难题。
从方志功能来说,村志的体例谓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举凡述、记、志、传、图、表、考、录等皆可运用,其中就有对村庄历史沿革、物质文化、民俗文化及谱牒文化的重点记载。如果记述到位的话,一志在手,便可对村落文化起到“一叶知秋”的作用,其历史文化价值不可低估。可以预见,眼下乡村志所记载的“点滴”资料,将来很可能就是文化学者和历史学家所梦寐以求的“瑰宝”。假如我国数以百万计的乡村都厘清了自己的历史,这将是中国史学研究多么伟大的壮举啊!
(各级政府及相关单位大力支持并祝贺《段渠村志》编纂出版)
乡村志编纂不同于省、市、县志基础稳固,除需足额资金来支撑外,首先要解决好编纂组织问题。没有组织,就会一盘散沙,无头无序,无从做起。从目前已经编纂出版的乡村志来看,组织得力,编纂起来就顺利;反之,不尽如人意。也有的乡村志耗时数年,乃至10余年都未能脱稿。究其原因之一,就是组织协调不到位。
从当前全国各地修志的实践看,乡村志的编纂组织不外乎三种形式:一是聘请专家领衔并全程参与修编。由于方志的独特体例,而乡村志在方志体系中又为新体,专业性较强,村民一般不甚熟稔,需要专业人员掌舵指导。这样有利于村志的体例、篇目、史实、语言、政治性等都达到或符合志书的规范标准。二是聘请当地文化人修编。但这些文人墨客对体例掌握及语言表述上有些生疏。三是本村人自己修编。优点是对村志情况比较熟悉,但修志专业水平较低。所以,我认为乡村志的编写组织,应以专家领衔、村民参与、多方助力相结合的形式最佳。
在认真做好乡村志篇目设计方面,也同样需要科学规划、依规而行。古村志对于篇目讲究一地志,二民志,三官志,四政志,五事志,六文志,七物志,八杂志。时过境迁,现代村志篇目的设计,应考虑现代社会的趋势。大致包括如下板块:第一、地理环境。记录村庄的由来及其沿革、地表地下资源分布、环境气候、村落古遗、人口渊源及宗系氏族等;第二、经济。记载农林牧副渔、特色产业、手工业、工商业的发展变迁情况;第三、政治。记述旧时村落的行政隶属管理、新中国成立后党、政、工、青、妇、群众团体、民间组织等各项工作;第四、文化。客观反映有史以来村落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及其各种活动展演;五曰社会,包括村庄民居的建设、变迁、道路桥梁、水电气暖、生活设施,民俗风情、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第六、人物。收录知名的乡贤士绅等重要人物。这六个方面,只是一个粗浅框架。具体到每个乡村,应与村落的实际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个性、体现特色,斟酌调整排序。否则,就会千篇一律,有互为临摹、雷同之嫌。
因此,对于“门外汉”而言,真要写好乡村志,确实需要下一番苦功夫啊!
“第一人”——“志”在必得
2021年1月21日,我再次接到王宏伟的电话。始终怀揣“出书梦”的他,向我咨询村志出版发行流程并恳请我为这部村志作序。这就意味着,他主编的《段渠村志》书稿真的完成了。他用孜孜不倦“追梦者”的实际行动,验证了有“志”者,事竟成!我深深地理解他一年多来艰难跋涉的酸甜苦辣咸,因为我国乡村志编俢工作,眼下处于起步阶段,依然面临着各种困难与考验……
(全国300万驻村扶贫干部中唯一编写村志的王宏伟与编委会一班人亲切交流)
从国家层面上看,由于乡村志未列入整个方志编修序列,目前乡村志的编纂多属自发行为、各自为政。因而,亟需各级政府的有力支持。就像省志、市志、县志,应将其纳入政府工作范畴,尽快从提倡向规导过渡。加大乡村志修编的宣传力度,营造乡村志修编的良好氛围,领悟乡村志修编的重要意义,动员村民关注、村民支持、村民参与。各级政府应出台有关条例、政令,从组织、规划、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当前亟待解决的事项:一是财力筹措问题。村庄既为中国最小一级行政组织,很难拥有省、市、县三级志书每部数十万元,乃至数百万元的经费。很多村庄就连区区几万元的“小经费”也落实不了啊!二是人力资源问题。乡村志也是志,是整个方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存在编修是否规范、质量是否过硬等问题。这样,就对所有编修者的专业水平有较高的要求。但全国近70万个乡村要开展修志工作,各地政府部门专业修志人员严重短缺。因此,我建议各级政府领导高度重视,面向社会各界,积极整合修志人才资源,广泛汇聚修志人才力量,共铸中国乡村志伟大事业的新辉煌。
盛世修志,志载盛世。”2021年2月25日,从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获悉:“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今年5月,华夏融媒国际文化中心史志文化委员会授予段渠村“华夏史志文化研究基地”牌匾)
伟业载入史册,修志刻不容缓。经上级部门研究决定,甘肃省静宁县《段渠村志》一书,已被列为全国“千县通典 万村修志 全民出书”文化工程重点项目之一,同时被纳入《中国村志》系列丛书。
一路风雨一路歌。王宏伟同志作为全国300万扶贫干部中撰写乡村志的“第一人”,用无比爱心丈量着每一寸黄土地,用无畏精神开垦着每一条拓荒路,用无限热情书写着每一页新篇章,用无私奉献铸就着每一个大梦想......这,确实是中国乡村志编纂工作的一大幸事、一大喜事、一大好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希望在王宏伟矢“志”不渝的精神感召下,在甘肃、在西北、在中国......能够有更多的仁人“志”士,众“志”成城,全面开创中华史志文化璀璨夺目的新纪元!
是为序。
作者田建海,资深记者、文化学者、法律研究者。系中国信息报主编、中国村志网总编辑、华夏融媒国际文化中心主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对话中国品牌》制片主任、全国“千县通典 万村修志 全民出书”文化工程总负责人、《中国村志》丛书编委会主任、中报国际法律咨询中心主任、华夏百科信息研究院院长。
2021年3月1日作于北京
责任编辑:田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