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癌症数据库SEER禁止中国用户访问,中国科研如何应对?

星辰智 2025-04-08 14:46:49

4月4日,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维护的癌症数据库SEER禁止中国用户访问,引发了广泛关注。

这一事件不仅影响了中国科研人员的日常工作,更引发了人们对中美科技合作以及中国自主研发之路的深入思考。

SEER数据库作为全球最大、最权威的公开癌症数据库之一,拥有覆盖美国约34.6%人口的癌症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治疗和生存率等关键数据,对于癌症研究至关重要。

此前,研究人员可以免费申请使用SEER数据库,将其用于癌症流行病学研究、预后因素分析、医疗政策制定和评估等方面。

此次访问限制并非毫无征兆。

早在美国政府对华为等中国科技企业实施技术限制时,一些中国科研人员就预料到类似事件可能发生在科研领域。

美国政府的行政命令以保护敏感数据为由,限制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访问美国公民的大量敏感个人数据和政府相关数据,其中个人健康数据和人类基因组数据是重点限制对象。

此举与美国政府一直强调的“开放、全球、可互操作、可靠和安全的互联网”的理念似乎存在矛盾。

SEER数据库的关闭对中国科研人员,尤其是医学领域的研究者带来了直接影响。

一位C9院校的资深教授表示,虽然科研界对此早有预感,但事件的发生仍然令人感到意外。

他认为,美国此举“非常Stupid”,但同时也指出,这可能促使中外学者加强合作,共同寻找绕开限制的方法。

例如,中国学者可以尝试通过与国外合作者联系获取数据。

具体而言,依赖SEER数据库进行癌症机制研究的中国科研人员将面临更高的研究成本,例如原本可以通过生物信息学筛选靶点的研究现在不得不回归实验室试错,单课题成本预计增加2-3倍。

此外,使用替代数据库的研究成果可能会因“数据代表性不足”而被质疑,影响学术产出。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2023年的数据显示,中国75%的癌症机制研究依赖美国数据库,此次事件的影响不容小觑。

面对这一挑战,中国并非束手无策。

多年来,中国一直在建设自己的本土数据库。

尽管规模和完善程度与SEER等国际数据库相比仍有差距,但这些本土数据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数据获取的困境。

此外,加强与美国以外的国家的科研合作,也是中国应对数据限制的重要方向。

广州大学关跃峰教授指出,此次事件对医学数据的对比研究影响较大,可能会因数据不足导致研究结论的片面性。

他认为,加强本土数据库建设和使用是中国科研圈的必然趋势,加强美国以外的学术合作也是重点方向。

浙江湘湖实验室李果则建议中国加快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在该领域具备足够的话语权与国际地位。

他认为,中国应该拥有自己的具有全球性代表的数据库和比肩CNS的期刊。

一些专家认为,此次事件也为中国科研敲响了警钟。

C9院校的资深教授指出,中国生物医药研究虽然在论文发表方面排在前列,但很大程度上依赖国外数据。

他认为,此次事件或许能够促使中国科研界反思,并更加重视自主研发和基础数据库建设。

除了加强本土数据库建设和国际合作,中国学者也在探索其他应对策略。

例如,可以集体呼吁,与美方展开磋商,寻求可行的解决方案,例如将SEER数据库改为付费制。

也可以与其他不受限的第三方国家合作,共享数据资源。

对于未来,专家们看法不一。

C9院校的资深教授认为,美国此举更多的是一种姿态,长期来看影响有限。

他相信,随着中国生物技术和医药研究的不断发展,未来美国可能需要反过来寻求与中国的合作。

但也有人认为,这仅仅是中美科技脱钩的开始,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类似事件发生。

面对美国对中国科研的限制措施,中国科研界既要保持冷静,也要积极应对。

加强自主研发能力,建设世界一流的科研基础设施,才是应对挑战的根本之道。

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国科研如何突围?

中国能否在生物医药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0 阅读:3
星辰智

星辰智

星辰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