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我家孩子最近抽动又加重了,明明之前已经好转了……”
在门诊中,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抽动症患儿经过治疗后症状明显减轻,但突然又反复甚至加重。仔细询问后发现,很多孩子的症状波动与饮食不当、脾胃受损密切相关!

有些家长可能会疑惑:“抽动症不是神经问题吗?中医说是肝风内动,怎么会和脾胃有关系?”
其实,脾胃功能失调恰恰是抽动症反复甚至加重的重要诱因!
中医认为"脾主肌肉",脾胃功能失调会导致肝风内动,引发或加重抽动症状。孩子脾胃娇嫩,若饮食不节、喂养不当,易造成脾虚肝旺,表现为不自主的肌肉抽动、发声等。

孩子饭后出现这些表现,提示脾胃受损,抽动症会越来越严重!
1、饭后睡眠质量下降
孩子饭后本该放松,但却翻来覆去、难以入睡,或睡不安稳、易惊醒。
原因:脾胃负担过重,胃不和则卧不安,影响神经系统稳定。
2、饭后频繁打嗝、嗳气
吃完饭不久就开始打嗝,甚至持续很长时间。
原因:胃气上逆,说明消化功能弱,食物积滞,气机不畅。
3、饭后倦怠但肢体不安
孩子饭后精神萎靡,感觉累,但手脚却停不下来,小动作增多。
原因:脾虚肝亢——脾不运化,气血不足,所以倦怠;肝气横逆,所以躁动不安。
4、饭后腹胀伴发声性抽动
孩子吃完饭肚子胀,同时清嗓子、哼哼声、怪叫等发声性抽动增多。
原因:食积停滞,胃气不降,浊气上逆,扰动肝风。
5、饭后情绪波动大
饭后面色发红、易怒、哭闹,或异常兴奋、控制不住自己。
原因:食积化热,热扰心神,肝风内动。
有人问,如果出现上面的情况,我们该如何调理了?
接下来以一个案例说明:
8岁男孩小明,确诊抽动症2年,近期因课业压力加重,频繁出现眨眼、清嗓、耸肩等症状。家长观察到,孩子每次饭后抽动明显加剧,尤其吃完炸鸡、冷饮后,会出现打嗝、肚子胀、坐立不安,甚至突然大喊大叫。舌象显示舌体胖大、苔白腻,指纹紫滞。

中医辨证为脾虚肝旺,食积化热,肝风内动。
调理当以健脾消积为主要治疗原则,具体方案如下:
1. 饮食调整
忌吃: 寒凉(冷饮、西瓜)、油腻(炸鸡、红烧肉)、甜食(蛋糕、巧克力)、辛辣。
宜吃:
早餐: 焦米粥(炒焦的粳米煮粥,健脾止泻)+蒸山药(平补脾胃)。
午餐: 茯苓山药排骨汤(茯苓10g+山药20g+陈皮5g,健脾祛湿)+杂粮饭(小米、藜麦)。
加餐: 山楂苹果水(鲜山楂3颗+苹果1个煮水,消积化滞)。
晚餐: 萝卜鲫鱼汤(白萝卜200g+鲫鱼1条,理气消食)+荞麦面馒头。

2、小儿推拿:
清补脾经:大拇指桡侧来回推,健脾助运。
揉板门:大鱼际平面,消积导滞。
推四横纹:食指至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理气散结。

3. 中药干预
方选缓肝理脾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钩藤、白芍、焦三仙、麦芽、莱菔子

2周后,小明饭后腹胀、打嗝减少,抽动频率下降约30%;1个月后,情绪稳定,怪叫消失,睡眠质量改善。家长反馈孩子食欲正常,舌苔变薄,抽动症药物剂量同步减少。
关键提醒:
饮食记录法: 家长可连续记录孩子3天的饮食及抽动表现,找出敏感食物(如牛奶、鸡蛋可能引发部分患儿抽动)。
避免过度喂养: 儿童脾胃“常不足”,每餐7分饱,晚餐不晚于19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