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看你的视频,
真觉得该交点钱。
最近,清华高材生@何老师在发呆 因为讲解世界名画爆火全网!狂吸380w粉丝!
看过他视频的网友纷纷表示:有种把细糠榨成汁喂我嘴里的感觉!这才叫艺术!
甚至还有9万多人想主动给何老师交学费!
何老师的爆火,起源于一条艺术科普视频。
视频开头,何老师带着我们回到1912年某画家的作画现场。
画面中的模特本以为这次会像往常一样,站着不动就能把钱挣了。
谁知画家却要求:“我说开始,你往这边走”
走?你确定让我走?模特主打一个不理解但尊重。
画完之后,模特好奇的凑过去看画板,当看到画的一瞬间,他整个人都懵了。
一系列动态模糊、重叠的影像,展现了人物正在运动的状态。
杜尚的世界名画——《下楼梯的女人》,就这么水灵灵地诞生了。
人们恍然大悟:原来物体运动的时间轨迹可以被记录在同一个画面里。
在那之后的动画片、电影,都开始沿用此运动轨迹:
本来只想凑个热闹的网友们,看完视频不淡定了:
“瞬间看懂了,属于是把细糠榨成汁喂给我”
“在你举例子之前完全没意识到这种画法的神奇”
还有认真听课的网友学会了举一反三,梵高《星空》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靠着通俗又形象的艺术讲解形式,@何老师在发呆 的账号收获了超5000w点赞,吸引380w粉丝在线追更。
01
给第一次看懂艺术的网友
一点小小的震撼
对于不懂美术的人来说,看何老师的视频不亚于醍醐灌顶。
入木三分的艺术拆解,加上他恰到好处的角色演绎,让看过的每一个人都沉浸其中,直呼过瘾。
你能想象到,1100年前的一副中国画,竟是四维空间的鼻祖吗?
彼时的一场宴会上,烛光摇曳,灯火通明,宾客们或坐或立,穿梭于宴席之间,觥筹交错,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一旁的画师不乐意了:有没有人替我发声?这让我怎么画?
为了早点回去交差,他只能把自己看到的全都画下来。
库库画了个把小时,打眼一瞅,又发现了新的问题:不同时间发生的事情在一张画面上怎么进行区分呢?
用文字标注?可一旦标注了文字,一张完整的画就被切开了。
正当画家一筹莫展之际,旁边仆役隔着屏风对他说话,不经意间透过屏风的阻隔,给了他灵感的启发。
在画面的中间加入屏风,既能把画面分隔开,又在整体上形成了连贯的叙事。
这便是1100年前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上展现的对空间和时间处理的独特艺术手法。
在连续的二维图画上,展现完整的时间线,人类的艺术走向四维。
再看2500年前的希腊,那里的艺术领域也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在此之前,人物绘画普遍遵循着古埃及的“正面律”原则,这种规则要求人物的头部为正侧面,眼睛为正面,肩部为正面,而腰部以下则为正侧面,包括脚部。
在那个时代的艺术作品中,你几乎找不到任何正面展示的脚部形象。
一次公开课上,当一位模特按照以往的惯例,摆出符合“正面律”的姿势让学生练习绘画时,台下的一位学生不乐意了:
“可以稍微转一下吗?他这个姿势太奇怪了,没有人是这个姿势”
当然,这样的诉求也是不出意外的被老师驳回了。
不甘心的他,趁着老师上厕所的功夫,跟模特搭上了线。
模特只觉得他疯了,但架不住他一句一句的“哥们”,悄悄把身子挪正了过来。
不多时,艺术史上最早出现正面脚的画作——《辞行出征的战士》诞生了。
这标志着艺术家的目标已不再是把所有的东西都用最一目了然的形式画入图中,而是着眼于他们看物体时的角度。
从此,绵延千年的“正面律”被打破,画里的人物“转”了过来。
在他多条获赞百万的视频评论区,无数网友表示,“很震撼,瞬间看懂了”,“艺术以我能看懂的方式进入了脑子”。
名画之所以为名画,不是因为它像相机一样多还原,而是它能开启一个新时代。
02
解码艺术前,先解码自己
把抽象的艺术简单化、通俗化,几乎是很多艺术博主都在做的事情,但能像何老师这样把艺术的解码做到极致的人,却是屈指可数。
翻开博主的主页,原来是清华毕业的学霸在喂你吃细糠。
何老师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又在哥伦比亚大学深造,获得了建筑学硕士学位。
2021年,他从国外回国,在大厂做游戏相关的工作。
期间,他和同事一起做了一个抖音号,意外发现自己在短视频领域的天赋。
2022年,他辞掉工作,专心创作内容。
在视频爆火前,何老师已经做了一年的抖音,主要是模拟课堂教学的娱乐视频。
通过这个系列,账号涨了10多万粉丝,但显然这样速度太慢。
而且,扮演老师的这种说教形式,网友一开始还觉得新鲜,到后面几乎就没什么感觉了。
甚至还会在情感上形成一种负担,毕竟没有人愿意上一天课,打开手机看到的还是“老师在讲课”。
既然不能一直演老师,那就干脆演所有人。
在女朋友的启发下,他开始采用一人分饰多角的形式,还原艺术家的心理状态,用剧情的形式讲解艺术品从何而来,让观众设身处地地感受艺术所带来的治愈。
何老师的科普不会刻意追求高大上的描述词,也不会上来就挑明自己的身份。
在视频中,他是“某工匠”,也是“某画家”,只有看到视频的最后,观众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杜尚,原来这是毕加索。
何老师想描述的是:“是谁画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启发了我们。”
03
将艺术从神坛拉回人间
什么是艺术?
何老师通过演绎不同的角色回答了这个问题。
玛雅人:
艺术是为了让人恐惧,就像打雷、刮风、下雨,都是神明的震怒;
古希腊人:
艺术就是观察我们的世界,这世界的一切都那么美好、和谐、自洽;美是对人类的恩赐,我们只是在翻译;
中世纪的人:
艺术是文字,用来向大众传递神的旨意;
20世纪的人:
艺术是自我,我(毕加索)14岁就可以画的跟拉斐尔一样好,但我并不认为那时的我懂得艺术。
古往今来,人们对艺术的理解与追求,就是一场从神性向人性递进的过程。
艺术家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创作,不懈地努力着,试图将艺术从神坛拉回人间,让每个人都能在艺术中找到共鸣,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与力量。
而真正让神性赋予普通人意义的那场巨变,始于一次松开的手。
500年前的某画家,面对着眼前露出痛苦面具的两位模特,迟迟下不了笔。
地上蹲着的“人”艰难地拉着站着的“神”,长时间保持这样的姿势,再好的模特也吃不消。
画家也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你们把手松开,就躺在那,怎么舒服怎么来”
松开是舒服了,可是俩人的手拉不到彼此了。
画家灵机一动,让他们演出一种“将要触碰但还没有碰到的感觉”
但问题是,白衣服扮演的是“神”,这不就成了神在主动接近人,而不是人在祈求神了?
可画家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于是就有了米开朗基罗的《创造亚当》
艺术家让神松开了手,当年的故事也陆续散场。
这个经典的握手动作更是在后世的无数个瞬间被传播、被改写。
最经典的诺基亚开机动画,以形象的方式传递了诺基亚的核心理念——科技以人为本。
斯皮尔伯格的电影《ET外星人》,海报设计灵感也是源于此。
或许是艺术家对艺术的独特理解,又或许是艺术家的灵光乍现。
但当时的这种解法,却与后世的人们产生了启发与共鸣,搭建了通往艺术家内心的桥梁,拉近了我们与他们的距离。
“所以我做内容的本质是把神坛上的艺术家放回人间。”
他相信,艺术绝对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应该是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是人们表达自我,理解他人,感受世界的方式。
(图片素材来源:@何老师在发呆)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艺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