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风景秀丽,香炉峰的瀑布尤为壮观,诗人以十分兴奋的心情,提笔写下了这首绝句。前两句概括地描绘了香炉峰瀑布的奇伟景象。首句从香炉峰写起,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水气变成了紫色的薄雾,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第二句描写瀑布,一个“挂”字,生动逼真地写出了瀑布奔腾飞泻的气势。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集中笔墨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飞流”是写山高水急,“直下”是描绘瀑流直泻,“三千尺”是夸张瀑布的壮观,可以说字字珠玑,无一虚设。最后一句把瀑布比作璀璨的银河,既生动又贴切,而其中一个“疑”字率直道破这是诗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长。
这首诗表现出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昂扬的气概。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诗人在诗的首联写泰山山脉绵延辽阔,以设问起笔,传神地写出了自己第一次望见泰山时的兴奋和赞叹之情。颔联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的特点。颈联是写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尾联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抱负。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今属河南)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写下了若干首关于庐山的纪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高瞻远瞩的豪情壮志。诗的第一句用夸张的写法写峰上古塔之高,也写出了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精神状态。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议论抒情,诗人身在塔的最高层,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这两句诗蕴含着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给人积极向上的启示,也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看到的景物,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为千古名句,再次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疑问句式,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便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著名的山水诗,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
诗的前两句,以“幽草”“深树”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寂静,而“生”和“鸣”两个字,又在静中透出动感。“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显示了诗人恬淡的胸怀。诗的后两句写傍晚时雨中的景色,动中有静。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表现了一种荒凉寂静的意境。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823)任杭州刺史时写的,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中间两联是分写。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感觉。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全诗紧扣“春行”二字,抓住环境与季节的特征,把春天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美丽无比,读来也觉春风扑面,神清气爽。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在北固山下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的壮丽之景,抒发了深深的思乡之情。
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怀;颔联写在“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宏阔大;颈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
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
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是一首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著名诗篇。《浪淘沙》共九首,这是第一首。诗歌的前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来自天边、奔腾千里的壮丽图景。“九曲”用了夸张的手法写黄河曲曲折折,“自天涯”写出了黄河的源远流长。后两句诗人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牵牛织女家,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和奋发向上的情怀。
观沧海
【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是一首四言乐府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此诗全篇写景,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地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奋发进取的激情、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这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表达了诗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展现了统一中原的雄心伟志和宽广的胸襟。
山花浪漫日照红,鸟儿叫鸣溪流通。 人闲心静虚阴丛,露滴上下又来风。
露水带花春已佳,鸟儿调鸣山日斜。 幽处心闲微风来,俯手拾起流水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