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友,是军人之间一种特有的称谓。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的战友,是生死兄弟,情比金坚;和平年代的战友,虽然朝夕相处,同甘共苦,却如同单位同事,感情的深度往往难以预料,甚至在个人利益面前,也会出现摩擦与隔阂……
我至今仍记得那趟绿皮火车,载着二十多个怀揣梦想的年轻人,驶向军营。十几年的光阴飞逝,当初那个热火朝天的二十人微信群,如今早已沉寂无声。曾经,群里充斥着喜讯和哀伤:谁家添丁进口,谁家白发人送黑发人,消息此起彼伏,我们风雨无阻地奔波在送礼的路上,几百公里的路程也甘愿来回奔波。收到礼金的人,总会客气地寒暄几句:“有空一定要回来聚聚啊,想你了!” 然而,我几次返乡,在乡村集市上偶遇几个老战友,却无人提及我在群里的消息,更别说聚会了。这种疏离感,如同秋风扫落叶般,将我们曾经紧密的联系,一点一点地剥落。
我父母相继离世时,我没有告诉任何一个战友。我想,他们都很忙,没必要打扰他们,人到中年,有些东西,真的该放下了。或许,我是个特例,我留在了繁华的都市,他们回到了家乡的田野,生活轨迹渐行渐远,如同两条平行线,再无交集。
我并非否定战友情,它曾真实而热烈地存在过。记得1986年,一位老班长,了解到我家境贫寒,千叮咛万嘱咐让我在部队好好干,还推荐我做了他的打字员。复员后,我们保持了多年的书信联系,直到工作变动才失去联系。前年,他通过全国交通联网系统,终于找到了我,我们视频长谈了很久,回忆起当年的点点滴滴,感慨万千。
真正的战友情,如同精酿的美酒,需要时间的沉淀与真诚的灌溉,需要彼此的珍惜与守护。 “战友战友,亲如兄弟”,这句口号喊得震天响,但能真正做到“亲如兄弟”的,又有多少呢? 许多战友,在退伍后,因为生活环境、发展方向的不同,逐渐疏远,这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常态。
距离的拉远,并非感情的消亡,而是人生方向选择的不同,是不同生活节奏下,不得不做出的取舍。
许多人认为,离开部队后,战友间的联系就淡了,这并非全是消极的体现。
这其中,有现实原因,也有个人选择。
1.地理位置的改变:
许多战友退伍后,有的回到家乡务农,有的留在城市工作,地域上的差异,导致见面的机会大大减少,联系自然也就少了。 我当年所在连队,来自五湖四海,退伍后,有的去了南方沿海发达地区,有的去了西北荒漠地区建设祖国,我们之间,连通话都少了,更别说见面了。
2.生活节奏的不同:
城市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人们的时间被工作、家庭等占据,很难抽出时间维系以前的友谊,这并非有意为之,而是现实的无奈。相比之下,农村的生活节奏慢一些,但是,生活的琐碎也占据了他们的时间,使得他们无暇顾及战友的情谊。
3.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差异:
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都会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可能会导致战友之间产生分歧,甚至矛盾。 曾经的共同经历,在成年后的生活中,常常变成彼此间难以逾越的鸿沟。
4.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成年后的生活,人际关系变得复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和社会责任,很难像以前那样,全身心地投入到友情中。 人们的精力有限,我们不得不将有限的精力,分配给更重要的亲情和家庭。
5.沟通方式的改变:
如今通讯发达,联系方式很多,但人们的沟通效率却不高。 信息爆炸时代,微信群里充斥着各种信息,战友间的问候,常常淹没在信息海洋中,难以引起重视。
战友之间的情谊,需要用心去维护,需要彼此的理解和包容。
然而,人生的道路漫长而曲折,有些缘分,只能留在记忆深处,慢慢地淡去,但那份曾经的激情和感动,却永远不会消失。
与其强求维系,不如坦然面对,珍惜那些能够一直走下去的友谊,让时间沉淀出最珍贵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