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之父”张伯苓,中国著名教育家

尹景澜阿 2025-03-19 11:02:51

张伯苓,生于1876年,逝于1951年,原名寿春,字伯苓,籍贯天津。他是中国知名的教育家,也被视为中国奥运事业的先驱。张伯苓毕生致力于通过教育来拯救国家,他创建了天津南开大学,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1898年7月,在威海卫,一项转让仪式正待进行。彼时,因甲午战争失利,清政府已满目疮痍,被迫与英国商议,即将签署《威海卫租借专约》。根据协议,当时占领威海卫的日军需撤离,清政府接收后,再将其转交给英国。为此,清政府派遣高级官员前往山东处理接收与转让的相关事宜,年轻的张伯苓作为通济舰的一员,也随之前往。

交接典礼启动,首先进行的步骤是撤下日本的日章旗,随后升起清朝的黄龙旗,标志着清政府从日本军队那里重获了领土。紧接着,清政府却将这片土地转让给了英国,这一转让行为,比起从日本接手时更让人心生悲凉。现场,清军排列成行,每位士兵都穿着一件老旧的背心,前面绣着“兵”字,背后则是“勇”字。士兵们面容憔悴,缺乏活力,除了手中的大刀,不少人还藏着烟枪,身上的衣服也是五花八门,尺寸不合。负责降旗的清军状态更差:头发散乱,肩膀高耸,缓缓走出,降下了刚刚升起不久的黄龙旗。相比之下,英军的表现截然不同,他们身材高大,制服庄重,列队前进,步伐一致,精神抖擞地升起了英国的米字旗,那姿态仿佛是在战场上等待敌人投降签字。

风声低吟,波涛咆哮,张伯苓心头笼罩着重重阴霾。作为北洋水师学堂航海驾驶班的佼佼者,他亲眼见证了国旗三次更迭的屈辱场景,内心充满了悲愤与震撼。身为有良知的中国人,他怎能容忍这样的国耻!张伯苓内心反问:国家如此衰弱,中华民族如何在世界立足?以这样的军队抵御外敌,怎能不惨败,不任人欺凌?立于甲板之上,他眺望茫茫大海,耳畔是海浪拍打礁石的巨响,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果断地说道:“依靠海军,救不了中国!”

结束威海卫的任务后,张伯苓毅然决定退役。经过深思熟虑,他形成了新的见解:“要在当今世界立足,国民必须有强健的体魄。要培育出强健的国民,就得建立新型学校,培育新一代人才。因此,我决心投身于教育事业,以教育来拯救国家。”随后,张伯苓返回天津,踏上了他充满传奇与波折的人生道路。

南开学府,挑战中前行不止!面对重重困难,南开学子从不退缩,以坚韧不拔之志,开创未来之路。在南开,每一次挑战都是成长的契机,越是不易,越是激发我们前行的动力。我们坚信,无论前路多么坎坷,只要心怀信念,勇于探索,南开的大门将永远为我们敞开。南开精神,正是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得以传承与发扬。在这里,学子们携手并进,共同面对挑战,用智慧和汗水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南开,不仅是一个学校的名称,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追求更高的目标。因此,让我们铭记南开精神,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在挑战中磨砺自己,在困境中寻求突破,共同开创南开的美好未来。

知名文人老舍与曹禺有言:“何人不知,南开有位张伯苓!”南开学子在回忆张伯苓校长时,总会共同提到他高大的身躯与浑厚的天津口音。对于柳无忌而言,张伯苓初次亮相便是以他那雄伟的体态,宛如矗立于朴素校长室中的巨岩。齐邦媛则忆起,张伯苓常着一袭长袍,佩戴有色眼镜,学生们“几乎每日都能目睹他高大健硕的身影在校园中昂首阔步”。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张伯苓已然象征着校歌中“我南开之崇高精神”,被誉为“南开先生”。

目睹一届又一届学生满怀眷恋地告别校园,张伯苓深感有必要为更多学生开辟继续深造的道路。他逐渐领悟到,基础教育仅仅是国民教育的起点,而建立高等教育体系才是推动国家长远发展的关键。因此,尽管已年届41岁,张伯苓毅然决定前往美国深造,探究西方的教育理念。不少人劝阻他:“你已事业有成,何必去和外国学生一起学习?”更有甚者直言:“你不怕丢脸,我们还怕。”然而,他并未动摇,遍访美国各地,详细考察了多所私立大学的运作机制。在此过程中,他还师从实验主义教育思想的巨匠杜威。

1918年末,张伯苓结束海外旅程后,着手大力筹集资金,得到了徐世昌、黎元洪及天津当地多位知名人士的协助,计划创立南开大学。1919年初春,于中学校园南部空旷地带着手建造大学教学楼,并于同年秋季顺利完工。张伯苓特别聘请了在美国深造多年的凌冰博士担任大学部的负责人,除了文科,还增设了理科和商科,后来这三个学科发展成为文学院、理学院和商学院,这在当时是相当不易的举措。

你们令人不悦。

张伯苓曾主张:“不了解体育,难以胜任校长之职”,“教育若缺失体育,则不成其为教育”。鉴于中国人被蔑称为“东亚病夫”,他制定了体育课程的严格规范,并规定每年寒暑假结束后,学校将对体育项目进行逐一评估。凡考试未达标者,将通知其家长;而达标者,则需挑选一项运动,每日坚持练习。

1934年,天津迎来了华北地区的第18次体育盛会。此次运动会开幕式,除了参赛者外,还有超过200名政府官员与各界名流出席,包括各国的领事以及日本在天津的军事指挥官梅津。当时,东北已被侵占,华北地区的民众抗日热情高涨。为防止运动会期间发生意外,国民政府特地派遣了重要官员参与监督。运动会拉开帷幕,南开中学的数百名学生组成了队,进行了充满活力的展示。随着一声哨音,学生们利用黑白两色的旗帜,迅速拼出了“勿忘国耻”的字样。紧接着,在3万余名观众的注视下,旗帜变换,显现出“收复失地”四个大字。瞬间,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欢呼,掌声经久不息。随着各参赛队伍的陆续入场,队的口号响彻云霄:“华北盛会,第十八届,强身健体,不靠他人,收复失地于关外!”“察尔,长城在,英雄辈出城内外,守护万里长城,全靠你们众勇士”……

行进中的东北运动员听闻那些口号,心中激动,眼眶泛红。会场内,观众情绪愤慨,梅津深感窘迫,不得不提前离席,并向国民政府提出正式申诉。这一事件让张伯苓承受了压力,他把队队长叫到了校长室,简短地责备道:“你们做得不对,但这种不对劲倒是出了效果。下次还要这样做,但方式要更巧妙!”

中国不亡,吾辈在!

张伯苓成为了日本方面急于清除的目标。1937年,卢沟桥事变突然发生,当时张伯苓正在庐山参与由蒋介石主持的“庐山会议”。在会议发言环节,他打破了往日的沉稳,情绪显得非常激动。他强调:“南开是我毕生的心血所在,但战争一旦爆发,恐怕难以保全。如果真的保不住,那就算了,我绝不会向日本人低头!南开被毁了,我们可以再建,但如果国家灭亡了,还谈什么教育?”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深情,让在场的听众都深受感动。

正如张伯苓所预见,抗日战争爆发初期,南开不幸成为首个遭受轰炸摧毁的学府。经过长达一日的空袭,原本矗立的37幢教学楼、图书馆及宿舍楼均化为废墟,其中包括的10万册中文书籍、4.5万册西文书籍以及众多珍贵设施均在战火中损失殆尽。彼时,蒋介石公开发声:“南开是为国家献身,国家存则南开存。”他采纳了胡适、蒋梦麟等人的提议,决定由南开、北大与清华联合组建临时大学,该校于同年11月1日在湖南长沙正式开学,尔后迁移至昆明,并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抗战时期被誉为顶尖学府。

张伯苓满怀热忱地四处发表演讲,一次受邀至东北基督教青年会时,他发出铿锵有力的誓言:“只要我在,中国便不会灭亡!”这番言论在东北社会各界激起了广泛回响,就连著名将领张学良听后也深受触动,决心摒弃过往的放荡不羁,力求有所建树。自此,他拜张伯苓为师,并慷慨解囊,为南开学校的创办与发展提供了大量经济支持。

您真是太看得起我了。

1949年11月21日下午三时左右,张伯苓正在重庆居所内休息,蒋介石不期而至。蒋虽仍穿着军装,却失去了平常的威严与活力,门前没有了浩浩荡荡的护卫队伍,仅陪伴着两辆轿车。蒋介石面带笑意步入客厅,他的来意十分明确:鉴于重庆局势的严峻,他希望张伯苓能即刻动身前往台湾。张伯苓回应道:“您太看重我了。”随后便低头沉默,两人相对而坐,室内一片寂静,气氛顿时变得尴尬起来。

张伯苓的妻子出面缓解气氛,她语气坚定地说:“蒋先生,他年纪已大,身体状况不佳,已无法胜任工作,是时候退休了。请您劝他辞职吧。”蒋介石一时语塞,沉默片刻后,缓缓起身道别。张伯苓送他到门口,两人并肩站在台阶上,默默望着远方。蒋介石在沉默中走下台阶,向汽车走去,没有低头就直接上车,结果“砰”的一声,头撞到了车门上。张伯苓连忙上前搀扶,关切地问:“怎么了?”蒋介石连忙回答:“没事,没事。”随后低头钻进车里,一脸不悦地离开了。

张伯苓选择留在大陆,但他的生命却仅仅延续了大约一年零两个月又二十多天。

1951年2月17日,正值严冬时节。晚餐结束后,张伯苓迎来了卢开瑗的到访。卢开瑗透露了一个非官方的消息,称中央有意提名张伯苓担任政协副主席一职。张伯苓闻讯后,内心充满了喜悦,感觉终于有了为国家贡献力量的机会。因此,当卢开瑗准备离开时,张伯苓执意要亲自送他下楼至大门口。考虑到外面天寒地冻,家人为张伯苓准备了一杯热腾腾的茶。

老人面容扭曲,口不能言。经过多位专家共同诊断,确认其罹患脑溢血。学生黄钰生负责起草了一份遗嘱,随后坐在张伯苓床边,一字一句地为他朗读。张伯苓在聆听过程中不断点头,待遗嘱全文读完,他举起右手大拇指,似乎想称赞一声“好”,却因病情已无法发声。2月23日午后,张伯苓离世,终年75岁。

历史逐渐消逝于时间长河后,张伯苓的形象开始在过往的尘埃中慢慢清晰。就像威海卫那段屈辱历史深深烙印在他心中一样,张伯苓喊出的“中国有我,不会灭亡”的誓言,在历史长河中愈发显得振聋发聩……

说明:内容来源于有声读物《大师之路》,由蕃茄畅听提供。在探讨杰出人物的历程时,我们发现他们共有的特质。《大师之路》这部有声作品,引领我们走进那些大师巨匠的世界。这些大师们,无一不是在各自的领域内深耕细作,通过不懈的努力,达到了令人瞩目的高度。他们从小或许就展现出对某一领域的浓厚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兴趣逐渐转化为对专业的执着追求。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挑战与困难如影随形。但正是这些逆境,铸就了他们坚韧不拔的性格。面对失败,他们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勇敢地迎难而上,从中汲取教训,不断提升自我。大师们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他们深知,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是通往巅峰的必经之路。因此,他们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直至在某一领域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大师之路》不仅讲述了大师们的辉煌成就,更揭示了他们背后的汗水与付出。这部作品让我们明白,成功从来不是偶然,而是汗水与智慧的结晶。它激励着每一个人,在自己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追求属于自己的辉煌。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