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陶渊明,前后相差一千年,为什么都有了“桃花源”的想法?

梁琴说体育 2022-10-30 16:00:06

最早为我们描绘“桃花源”这个美丽梦境的不是陶渊明,而是老子。这里环境优美,人民和乐,无苛捐之扰,无暴政之忧。桃花源,成了古代知识分子和在战乱中痛苦挣扎的百姓心中所向往的圣地。小国寡民的社会环境,是老子对战乱频发的动荡时代极为不满的畅想,他以当时散落的农村生活为背景,构建出来一个“桃花源”式的乌托邦。

在这个梦中,有这样几个要素:一是人口土地:国家要小,人民要少。这是针对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王都想开疆拓土,想拥有广大土地、众多人口而言的。地广人多,就有富国强兵的条件,就会有更多的盘剥与压榨,也会有更大的野心,所以老子才有小国少民的想法。二是生活环境:要封闭,舟船车马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培养百姓安土不迁的思想。没有人口的流动,就没有生活状态的对比,就不会激发人们的贪欲。

三是生活方式:要返璞归真。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结绳记事。这看似是社会的倒退,可这里一定有老子面对残酷现实的愤激无奈。只要重智巧,就会有伪诈,不如让人们永远纯真质朴,愚得可爱。四是与世隔绝:过自给自足的安宁生活。没有交往,也就没有纷争。五是无为而治:或者说这里无君无王,“至治之极”,也根本就不需要有什么君王,按照事物本身的规律行事。

这样治理国家,就没有阶级差别了,家家都能衣食丰足,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与老子相比,陶渊明描绘的桃花源更有诗情画意,有诗人文学家的神奇和浪漫。而老子的桃花源,则自然质朴,更鲜明地体现了老子无为(无违)无治的政治主张。我们进一步分析一下,老子和陶渊明生活的年代前后相差一千年,为什么都有了这样的想法?

“小国寡民”是老子所描绘的理想社会,“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是陶渊明所向往的理想社会。它们都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都幻想着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战争和掠夺,也没有暴政和恐惧的生活。这种单纯的、质朴的社会,民风淳朴厚实。老子、陶渊明所构建的理想国中安定和谐的生活,令人心驰神往。我们研究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探究陶渊明的桃花源,更要分析产生这种理想的社会根源、时代因素及其想要解决的问题,这才是我们研究桃花源的意义所在。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