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页岛(俄罗斯称为萨哈林岛)是俄罗斯联邦最大的岛屿,面积约为7.64万平方公里。根据2010年的数据,库页岛的人口大约有49.3万人。库页岛的首府是南萨哈林斯克(俄语:Южно-Сахалинск,英语:Yuzhno-Sakhalinsk),位于库页岛的南部,是全岛最大的城市,也是萨哈林州的行政中心。
库页岛,

是中国唐代以来对这座岛屿的称呼。它位于黑龙江出海口的东部,东面和北面临鄂霍次克海,西隔鞑靼海峡与大陆相望,南隔宗谷海峡与日本北海道相对。库页岛南北长948公里,东西宽6至160公里,面积约7.64万平方公里,是俄罗斯最大的岛屿。
库页岛的名称来源于满语“sahaliyan ula angga hada”,意为“黑龙江嘴顶”。在中国历史上,库页岛有过多个称呼,如唐代的“窟说”、“屈设”、“莫曳皆”或“库页”,元代的“骨嵬”,明代的“苦夷”或“苦兀”,清代的“库叶”、“库野”或“库页”。

库页岛与古代中国有着深厚的联系。考古发掘表明,岛上最早的人类生活遗迹可以追溯到三四千年前,这些居民的人种和文化习俗与黑龙江下游和乌苏里江以东的地区相似。《山海经》中就有关于黑龙江乃至库页岛上居民的记载,表明汉代时已经对库页岛有了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从唐朝开始,中原王朝对库页岛有了实质性的统治。唐朝时期灭掉高句丽后,将势力深入到东北地区,真正将足迹踏上了库页岛。在库页岛上发掘出了隋唐时期和宋时期的玻璃珠和耳环,辽、金时期的铜钟,这些都是岛上居民及其在大陆上的同宗从中国交换带回的工艺品。

元朝时期,库页岛被称为“鬼嵬”。明朝时期重视东北地区开发,以朝贡的方式要求周边部族效忠。清朝时期,库页岛的管辖从后金政权开始,岛上的居民费雅喀人成为了清代版图中一支效忠于清廷的部落。
库页岛的地形地貌多样,北部是北萨哈林低平原,地势较低,沿岸多潟湖;中南部主要是山地,西有西萨哈林山脉,东为东萨哈林山脉,最高峰洛帕季纳山海拔1609米。库页岛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凉爽多雾,降水较丰富。

库页岛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森林、石油、天然气、煤矿和渔业等。岛上有超过6000条河流及1600个湖泊,主要城市包括南萨哈林斯克、霍尔姆斯克及奥哈等。
历史上,库页岛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但在19世纪中叶后,由于清朝的衰落,库页岛逐渐被俄国和日本争夺。根据《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大片领土被割让给俄国。日俄战争后,库页岛南部曾成为日本领土,二战结束后,根据《波茨坦协定》,全岛归属苏联,苏联解体后归属俄罗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