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国宝100》马未都
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
故事发生在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众多的古城遗迹,像常听人说的楼兰、高昌,还有交河古城、北庭故城等等。为什么这个地方有那么多古城?因为它历史上并不缺水。我们今天的沙漠,历史上不一定完全是沙漠。
在汉以前,新疆有很多地方水草丰美,完全是个绿洲,人丁兴旺。后来水断了,人们才逐渐逃离。所以新疆的各条河流是孕育过很多绿洲文明的。古代的尼雅河就是一条这样的河。它从昆仑山发源,一路向北流向塔克拉玛干腹地,沿途滋润了大大小小的绿洲。一说中国的大河,大家想起来的首先是长江、黄河这两大母亲河。她们都有无数的支流汇入,最终流入大海,这是中国河流中的主流。但我国还有很多河是内陆河。
所谓内陆河,就是它不往海里流,最后注入湖泊,或者注入沙漠,就消失了。像塔里木河,它最后就流没了。新疆的河基本上是这样的。它们大多数是周围山脉上的冰川融水汇集流下来。夏天水量丰沛,水流湍急。湍急到什么程度呢?一旦这水没过了膝盖,就连走道儿都困难了,随时都可能把人冲倒。这类河,我去新疆的时候走过。这水只要过了膝盖,你就开始恐惧。一到秋天、冬天的时候,水量下降,这种河几乎就没了。古代的尼雅河就是这么一条内陆河。
楼兰遗址
1901年1月,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他的考察途中,发现了一处在尼雅河附近沉寂千年的古代绿洲遗址(图1)。所以,斯坦因就用这河的名字给这个发现命名,取名“尼雅遗址”,后来的人们也把它称作“尼雅古城”(图2)。说起斯坦因,更为人所熟知的,就是他当年从敦煌的王道士手中买走了千佛洞里堆积如山的经卷、文书、绣品,并把它们运到了伦敦。由此,敦煌文物轰动了整个欧洲(图3)。而“尼雅”的发现,比敦煌文物的发现还要早六年。
高昌遗址
尼雅遗址,位置在今天新疆的和田民丰县境内,位于古代丝绸之路南道上。尼雅河原来流量很大,历史上可以流到尼雅遗址的位置,但后来水量逐渐减少,直到在这里消失了。再加上战乱,以及丝绸之路的重心改变等一系列原因,大约到了魏晋时期,尼雅古城就被废弃了,不再有人居住。如今这里已是茫茫沙海。
尼雅遗址
这遗址有一百多平方公里,面积很大,散布着残存程度不一的许多遗迹。能够辨认的有房屋、佛寺、古桥、果园等等。近年来有不少影视剧都是以此为本创作的。
斯坦因从1901年首次发现尼雅到1931年最后一次进入遗址,三十年间,他前后共四次以考古发掘的名义进入。他在这里发现大量汉代至魏晋时期文物,把它们运回了西方。其中既有佉卢文书也有汉文简牍,更有大量的木、铜、金、陶、琉璃器和各式丝织品,引起了不小轰动(图4)。
斯坦因
当时遗址最受瞩目的发现是多达数百件的佉卢文书(图5)。佉卢文是一种古老文字,发源于古代犍陀罗地区,大致位于现在的印度、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在北部的交界地带。
敦煌千佛洞经卷
佉卢文在中亚流行了几个世纪,后来随着佛教一路向东沿着丝绸之路传到我国的新疆地区。公元4世纪后,随着贵霜帝国的衰落,佉卢文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了无人认知的死文字。这文字长得啥样?它俗称“蝌蚪文”,明白了吧?
尼雅遗址发现的佉卢文书正是佉卢文字和佛教东传的有力证据。另外,遗址内发现的建筑装饰物和家具纹样同样带有明显的犍陀罗佛教艺术风格,也是很好的佐证。当时,这些发现都震惊了西方考古界。
然而,斯坦因的这些考古挖掘行动,实际上造成中国文物流失海外。在他1931年第四次进入尼雅时,遭到中国政府和学者的坚决反对;有识之士呼吁保护祖国文物,不能再容忍他的行为。可是,当时国内并没有能力阻止他的行动。
这次他在尼雅的废墟中发现了一批汉简,其中一枚上面清晰地写着“汉精绝王”的字样。这一发现不得了啊!后世学者据此论证,这里的精绝王指的是精绝国王,尼雅正是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精绝国都城—精绝城。这批汉简当时被斯坦因带回了英国,现收藏于大英图书馆。这之后,国内的局势就大大地动荡起来,尼雅的考古也就此沉寂下去。
尼雅遗址中的古代果园
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组织考古队对尼雅遗址进行了调查和发掘。其中有一件著名的文物,是有犍陀罗丰饶女神图案的东汉印染棉布,这位丰饶女神的样子带有明显的古希腊风格,又一次证实了东西方文化在尼雅的相遇(图6)。此后,对尼雅的考古活动就没断过。
1988年起,中国、日本联合组织了“中日共同尼雅遗迹学术考察队”,又来到尼雅遗址开展调查和发掘。
1995年的10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参加中日共同考察尼雅遗址的过程中,于前往勘察点的途中,偶然发现了一处墓地,对其进行抢救性清理发掘,获得了重大发现。这回要讲的国宝—“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臂织锦,就出现在这个墓里(图7)。
尼雅遗址中出土的各类器具、工具
过去有句老话: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此次考古最大的收获,就是偶遇的这个墓葬,我猜那里肯定还有好多被风沙掩埋的墓葬。
尼雅遗址中出土的木牍
这处墓葬地处尼雅遗址区的北部。墓葬被发现时,部分棺木已暴露在外,经长年风沙吹蚀,木棺已有部分糟朽了(图8)。考察队为了保护墓葬,只做了基础的记录、测绘和摄影之后,就将墓葬整体运往乌鲁木齐,在安全的条件下开始细致的清理工作。
依次揭开覆在棺盖上的彩色几何纹毛毡,打开木棺盖,考古人员发现8号墓内并排合葬了一男一女,棺内有众多随葬品,种类丰富,保存状况很好(图9)。
东汉人物印染棉布
墓主人是一位45岁左右的中年男性,身高只有164厘米,个儿不高,在当时算中等身材(图10)。男子下葬时,身着白绢套头长衫、裤子,外穿长袍,这些服饰的边缘都用各式锦缎装饰,能够辨认的有“文大”锦、“延年益寿长葆子孙”锦、“宜子孙”和“安乐绣”锦。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
另外,头下还枕着长方形绛红色的,上面有“安乐如意长寿无极”字样的锦枕。他的右侧放置了弓、箭、弓袋、箭袋和木叉,木叉上还绕系着刀鞘、锦帽、梳篦袋。右臂上系着一件用织锦做成的护臂,上面有两行相同的字,内容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护臂当时出土的时候,所有人大吃一惊。我们“五星”“中国”这概念都是后来才有的,五星红旗是1949年通过政协会议定下来的,在两千年前的文物上怎么会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样的字眼呢?后来去查《汉书》,《汉书·赵充国传》上就有“五星出东方,中国大利”的记载,从这点上,物证和文字相吻合了。
墓葬清理现场
女性墓主人左侧放置了一件木叉,上面裹着毛织物、虎斑彩锦织袋、帛鱼和皮革包裹的小圆木桶(图11)。女子身着棉质长裙,外套百褶边的红绢长袍,随身佩戴料珠项链,其中还有四颗精致的蜻蜓眼料珠。头下枕的是“千秋万岁宜子孙”锦枕。
男女墓主
随葬品中还有一些生活使用的器物,放在二人脚下。几件木质杯子、木盆子,两件带流的陶罐。尤其是其中一件陶罐,它的颈部用墨书写有汉字“王”(图12)。再结合整个棺内其他丰富的随葬品、墓主人穿着的华贵服饰、种类多样的丝织物,推测墓主人生前是比较有身份的。
新疆的文物,跟内地的文物有一个不同,就是它保存得特好。两千年的时间,东西跟新的一样,这是因为新疆干燥的气候。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基本形状是个长方形,两边各缝缀三条黄白色的绢带,方便绑系在手臂上。从墓中随男主人陪葬的弓、箭和箭袋来看,男主人生前应该能熟练使用弓箭,这样的护臂就是在引弓时保护手臂用的(图13)。
男墓主
护臂正面用一整块织锦做成,这片织锦长16.5厘米,宽11.2厘米,基本也就是我们巴掌大小这么一块。虽然它在地下掩埋了超过千年,出土时仍然平挺厚实,上面的色彩艳丽如新,图案清晰可辨。
各式图案题材丰富,有星云、孔雀、仙鹤、虎、龙、辟邪、瑞兽等,是典型的汉代流行纹饰。这些图案看似杂乱无章,仔细辨认就能发现它们是成组循环出现的。上、下两组花纹之间,自右向左平铺织出八个小篆文字。这些文字非常抢眼,想忽略都难—“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也就是这枚织锦护臂名称的由来(图14)。
女墓主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它的织造结构,在专业上应该叫作“五重平纹经锦”。就是说这幅锦是由五组经线和一组纬线构成的。五色经线分别是宝蓝、草绿、绛红、明黄和白色。这些经线决定了织锦的图案和颜色,纬线只起到固定的作用。所以我们再来细看“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时,就能理解为什么在每平方厘米上经线能够达到220根之多,而纬线只有区区24根。二者相差之悬殊,正是因为经线、纬线作用不同。
我们早期的织锦方式跟后来完全是反向的。现在你在大部分旅游景点看到的复古织布,往往经线是单色的,然后用彩色的纬线来织。单色经线在织好后就被盖住了,所以看不见。但汉代时织的锦,跟我们现在看到的正相反,它用经线分出不同的颜色,纬线不起装饰作用,所以尼雅出土的织锦都是经线出花。
我们再来看看,同样在墓中出土的“千秋万岁宜子孙”锦(图15),也是这样的织法。它的制造结构是“三重”的,只用了藏蓝、绛红和白色三组经线,每平方厘米内经线只用了154根,纬线也是24根;织锦的色彩效果看起来显然比“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要简单一些。这么一对比,就能发现“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工艺的复杂程度了。
这次在尼雅出土的这些图案精美、织造工艺复杂的织锦,多为蜀锦,是研究丝绸工艺史的难得珍品。以这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为代表的平纹经锦,是汉代以来典型的中国传统织造结构。平纹经锦的织造工艺在汉代已达到成熟发达的程度,并沿着丝绸之路不断向西传播,尼雅墓葬中丰富的丝织物发现正是这种技术西传最好的佐证之一。
随着丝绸西传的,还有养蚕、缫丝、纺织的技艺。当波斯人掌握丝绸织造技术后,发展出了以“纬线起花”工艺织成的“斜纹纬锦”,就是所谓的“波斯锦”,它与我们的“平纹经锦”的工艺正相反(图16)。波斯锦沿着当年丝绸工艺西传的路线,大量返销中国。波斯锦在唐代以后对中国的织锦影响至深,我们今天大量的织法都是在这个路子上发展起来的。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句话,是我国古代天文星占用语,在古籍里能找到。比如,《史记·天官书》里说:“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
“五星”是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这里说的“东方”是指星辰出现的东方天域。古人认为地分九州,把中原地区称为“中国”。所以“中国”是一个很古老的,而且一直沿用下来的称呼。连起来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就是说金、木、水、火、土这五颗星同时出现在了东方的天空,是非常有利于中国的天象。它的意思非常明确。
锦护臂局部
回过头来再看另外一件文物。这是一件和“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的组织结构和图案风格都基本相同的小块织锦,它上面有另外三个小篆汉字—“讨南羌”(图17)。通过研究这两块织锦,有的学者推测它们可能连续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
历史上中原真的借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吉利天象去打了南羌吗?你可要失望了,史籍里没有完全相符的史实。
但是,《汉书·赵充国传》里记载了一件非常相似的事情。在西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皇帝任命将军赵充国全权管理抵御西羌的事务。你看,这里说的是西羌,而不是南羌;所以,我们也不能完全确定织锦上指的就是这次事件。
当时双方的情况非常复杂,赵充国就迟迟没有出兵,这不是让皇帝着急吗?汉宣帝就一边给赵充国增派兵力,一边催促他尽快应战。皇帝下了一道谕旨,大意就是说,现在五星都汇聚在东方,对我大汉用兵非常有利,敢用兵深入的一方就能取胜。赵充国你倒是快冲呀,可千万别再犹豫了。看来,宣帝非常相信“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天象。
“千秋万岁”锦
那么,究竟是“南羌”还是“西羌”呢?考古发现了一件织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文字的织锦(图18),但史籍记载的又是赵充国与西羌交战。这是笔误?还是记载的就不是一件事?那我们就说不清了。也许以后的考古发现,还有其他文物能支持我们慢慢解释这件事。
现在,我们看着这两件文物,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还是有些疑问没有办法完全印证。历史就是这样,给你机会,又不完全给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