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学的源头在哪里?
浙学的历史高峰何时形成?
理学构建过程中
浙学的贡献是什么?
为什么说吕祖谦
是1170年代的学界领袖?
带着这些看上去题目“很大”的问题,8月28日,浙报集团金华分社与武义县融媒体中心联合组成的考察报道团,踏上了“读吕祖谦《入闽录》 重走千里‘南宋理学之路’”浙闽赣联动大型全媒体实地考察报道行程。
淳熙二年(1175)是中国思想学术史上特别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发生两件载入史册的大事:
一是吕祖谦、朱熹合作编出了理学的入门书《近思录》;
二是吕祖谦试图消除朱、陆之争,主持了载入“中国思想史”的“鹅湖之会”。
南宋乾(道)淳(熙)年间,学派林立,各臻其妙。颇负盛名的有朱子“闽学”,婺州“吕学”,以及张栻“湖湘学派”等。朱熹、吕祖谦、张栻并称“东南三贤”,朱熹、吕祖谦的交往,串联起了朱熹、吕祖谦、张栻、陆九渊等南宋理学家们的学术交流活动。这些理学家们互访的行程中,隐约闪现出一条连贯千里的学术之路——“南宋理学之路”。
翻开吕祖谦写下的《入闽录》,风雨行程历历在目。这段跨越浙闽赣山山水水的千里理学路,仿佛阅读历史深处的一本巨著,历经800多年后依然熠熠生辉。
淳熙二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日,吕祖谦带上学生潘景愈从金华出发,去福建武夷五夫里找道友朱熹探讨学术问题。经龙游、过衢州,远眺江郎山、翻越仙霞岭。千里迢迢,晨起昏宿。4月1日这天,天气晴朗。风尘仆仆的吕祖谦到达了崇安县(今武夷山市)五夫里,住进朱熹的紫阳楼。
4月21日,朱熹、吕祖谦在建阳寒泉精舍,用了11天,共同编选了后学入圣门的必读之书《近思录》;5月中旬返程时,吕祖谦约朱熹和陆九渊、陆九龄兄弟会于江西铅山鹅湖寺,留下了思想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
朱、吕诸公足迹所至,遍及浙江衢州、江山市,福建武夷五夫里、建阳寒泉精舍,江西鹅湖寺等,还有开化听雨轩、武义明招山等处。南宋朱、吕等理学家的讲学踪迹及所作诗文,赋予了山峦水色的生命,使之熠熠生光,弥久不衰,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笔丰富可观的遗产。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陈玉兰说,吕祖谦是南宋前期最受尊敬的学者、最受欢迎的导师。以他为重要代表的浙学强调经世致用、求同存异,“讲实理、育实材、求实用”,其思想是“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浙江精神的重要渊源。
历史长河中风云际会,先贤大儒们大浪淘沙,转瞬间过眼云烟。人们讲宋代理学,通常只讲“程朱理学”“陆王心学”。讲南宋理学,往往只讲朱熹、陆九渊,很少提及吕祖谦。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董平说,南宋乾道、淳熙之间,理学构建趋于完成,其标志是出现了三种基本的思想形态: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以及以吕祖谦为代表的浙东学派即浙学的历史哲学。人们对朱、陆两家之卓越皆有共识,而对浙学仍存偏见。我们应当对浙学理论的意义与价值进行重新评估。
浙学是与朱、陆并列的“新儒学”,吕祖谦也参与了朱熹理学体系集大成的思考、发展、构建。可以说,吕祖谦作为1170年代的学界领袖,是南宋理学构建的当仁不让的重要代表人物,朱、陆、吕三家鼎立的基本学术格局,构成了南宋理学大成的高峰。
考察报道团分成四个小组,沿着《入闽录》行迹图,努力追寻849年前吕祖谦笔下的文史遗存、理学行踪、历史传承。每到一地,他们与当地媒体、历史文化学者深入交流,共同探讨追寻吕祖谦和朱熹、陆九渊等大儒的深厚情谊、大师风范、理学成就。许多鲜活珍贵的历史故事,一一浮出水面。
843年前的农历七月二十九日(今年阳历为9月1日),名满天下的大儒吕祖谦与世长辞。重走千里“南宋理学之路”,探寻浙学之源!爬罗剔抉,刮垢磨光。既是为吕祖谦发声,为浙学呐喊,也是对吕祖谦最好的一种缅怀。
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献武为考察报道团授旗。浙报集团金华分社、武义县融媒体中心、武义县文广旅体局相关领导参加了授旗仪式。
(重走千里“南宋理学之路”系列全媒体报道,将于近期编发。以下简要记录部分考察内容)
一、衢州江山市
《入闽录》:淳熙二年三月二十一日,早发婺州……二十六日,五里,江山县。五里,烟萝洞……十里,清湖渡……十五里,江郎山,三峰拔起数百丈,中断如划,天下奇观也。
报道团来到位于江山市区的烟萝洞,见怪石崛奇,甘泉碧绿。洞口朝东北,上有“古烟萝洞”四字题刻,洞内有北宋至南宋题刻七方,知名人物赵抃、苏舜元、辛弃疾等都在此处留有题刻石。当地学者邵水清介绍,相传有长者烟萝子隐居于此,烟萝洞因此得名。吕祖谦入闽,途经于此。
随后,报道团行至清湖街道七斗村,探寻当地大儒徐存创办的南塘书院遗址和清湖渡口。清湖,系仙霞古道上的一个重要的物资转运站。徐嵩寿《重整清湖浮桥碑记》称:“江邑清湖为浙、闽之通衢,实津梁之要道。”当年吕祖谦去福建途经江山时,亲眼目睹过南塘书院,再过清湖渡口,走仙霞古道,由浙入闽。在他的《入闽录》中记载:“清湖渡,渡旁丽坦,徐诚叟书院在焉。”
二、福建武夷山五夫里
《入闽录》:四月初一日,三里,转山头。入五夫路……七里,至五夫。访朱元晦,馆于书室……初三日,游刘氏园。据《吕祖谦年谱》:“十三日,与朱熹同考《吕氏相约》《蓝田吕氏仪》……观朱熹社仓赈贷。”
报道团来到朱熹故里五夫里古镇,寻访朱熹故居紫阳楼。紫阳楼地处群峰叠翠的屏山脚下,碧水潺流的潭溪之滨。屋前一片青翠扶疏的毛竹,间杂着数株高大挺拨的松桂;屋侧几畦青圃镶嵌着半亩方塘。朱熹在此苦读时,理学思想与天光云影碰撞出灵感火花,写下《观书有感》这一千古名篇。武夷山市朱子文化研究员杨林川说:“当年吕祖谦入闽访朱熹就是住在这里,和刘充甫、刘平甫、范瑄等一批学者相聚于此、交游论道,形成让后人称道的‘学术朋友圈’。”
报道团走进兴贤古街,探访朱子社仓。朱子社仓是朱熹首创并命名的一个民办社仓,此举改革了当时朝廷只在州县级以上设置社仓的制度,开赈灾救贫之先河,誉为“先儒经济盛迹”。朱熹作《题米仓壁》诗:“度量无私本至公,寸心贪得意何穷。若教老子庄周见,剖斗除衡付一空。”当地朱子学院研究中心研究员姜立煌介绍:“吕祖谦当年到这里参观时深受震撼,感慨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德政工程,‘欲归后纠结士友,自出谷物,赈恤乡民,效法为之’。”
三、福建建阳区
《吕祖谦年谱》:“二十一日,同至朱熹寒泉精舍,共阅关洛诸书,同编《近思录》。”
报道团沿着吕祖谦的足迹,来到建阳市马伏天湖,探访了寒泉精舍。1170年正月,朱熹葬母于寒泉林天湖之阳,并在墓旁构筑精舍,匾曰“寒泉”,守孝治学。他在此完成了《资治通鉴纲目》《伊洛渊源录》《论语集注》《孟子集注》《论语或问》《孟子或问》等著作,初步完成了其学术体系的构建。
吕祖谦入闽访朱熹时,两人在寒泉精舍讲学之余,互相切磋砥砺诸子之学。他们研读了“四君子之全书”(四君子即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之后,为他们学问之浩瀚精深所折服,准备撷取其精华编撰成书,作为教育后人之用。他们共同呕心沥血,精心地选录诠释,终于编成了儒学巨著《近思录》。
当地学者祝熹介绍:“吕祖谦与朱熹私交甚笃。朱熹家居任祠官之时,吕祖谦曾讲学于武夷山和建阳寒泉精舍。时今,武夷山九曲极乐国附近的山岩仍留‘东莱先生讲学处’的摩崖石刻。”
四、江西铅山县鹅湖书院
《吕祖谦年谱》:“五月中旬,朱熹送吕祖谦出闽,赴铅山鹅湖。五月下旬到鹅湖寺。应吕祖谦邀,陆九龄与陆九渊、赵景昭、刘清之、詹体仁、徐季益等同至鹅湖相会论学。”
采访团来到江西上饶铅山,探寻鹅湖寺遗迹,探访鹅湖书院。唐大历年间,在铅山鹅湖山建峰顶禅寺,后在山下建仁寿院,因山名改称鹅湖寺。南宋淳熙二年(1175),在吕祖谦的主持下,朱熹、陆九龄与陆九渊兄弟等学者相聚于此进行学术交流。此后三天,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激烈辩论,场面盛极一时,史称“鹅湖之会”。为纪念“鹅湖之会”,后人在寺旁建“四贤祠”。南宋淳祐十年(1250),宋理宗赐名“文宗书院”。明朝重建时,称“鹅湖书院”。
中国书院学会理事、鹅湖书院分管负责人叶正林说:“鹅湖之会得以成功举行,与婺学领袖吕祖谦的学识、人品、胸襟是分不开的。吕祖谦为人心平气静、持平公允,能够团结和吸引一大批来自四方不同学派的学人。当时,无论是朱熹、张栻、陆九渊兄弟,都喜欢与吕祖谦交游。这次辩论虽未能让两家学术‘会归于一’,但促进了学术交流,可以说是学术史上的第一次‘华山论剑’。”
寻先贤学术之盛,发悠远旷达之情。这条“南宋理学之路”,或者北而南,或者南而北,在浙、闽、赣的婺州、衢州、信州、抚州、建宁府之间穿梭往来。在吕祖谦的行程里,中国思想史上的一座新的高峰,巍然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