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明显有一些人,别有用心的带节奏,把人群普遍感染新冠后,导致人群整体免疫力下降的原因甩锅给疫苗,甚至说人们出现的长新冠也是疫苗害的,这显然是造谣。
其实从简单逻辑来说,如果是打完疫苗后,很快出现不良反应,还可以归因到疫苗副作用的可能性。
但我们大多数人是在2021年打疫苗,很多人是打完疫苗后并没有出现副作用。
然后2022年底阳了之后才开始出现各种长新冠症状,结果这时候不去思考新冠病毒对自己身体健康的损害,反倒甩锅给一两年前打的疫苗,这是不是连基本逻辑都丢了。
关于疫苗,我不会去盲目相信什么,毕竟历史上也有过疫苗质量出问题的先例。而且这次新冠疫苗,国外也有阿斯利康疫苗这样明显出问题的新冠疫苗。
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就断定所有疫苗都有问题,被带入比较极端化的反疫苗节奏里。
对于疫苗的效果和安全性,我一向是只看大数据。
我这里就贴一组,香港2022年初第五波疫情中的病死率数据:
不接种疫苗的平均病死率是3.04%;
接种两针疫苗,病死率降低到0.17%;
接种三针疫苗,病死率降低到0.04%;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质疑说,不接种疫苗的病死率高,是因为不接种疫苗的都是老人居多,所以才拉高了病死率。
那么我就再贴一组香港2022年初按年龄分组的病死率数据:
30-39岁,未接种疫苗病死率0.06%,接种三针病死率是0.01%;
40-49岁,未接种疫苗病死率0.21%,接种三针病死率是0.01%;
50-59岁,未接种疫苗病死率0.88%,接种三针病死率是0.01%;
60-69岁,未接种疫苗病死率2.1%,接种三针病死率是0.04%;
70-79岁,未接种疫苗病死率5.56%,接种三针病死率0.16%;
80岁以上,未接种疫苗病死率16.47%,接种三针病死率1.22%;
以上这组数据来自香港官方2022年5月19日发布的“新冠死亡报告初步数据分析”。
该数据统计的是2021年12月31日-2022年5月18日,这个时间段感染的120万新冠患者,对9152例新冠死亡病例按年龄分组和接种疫苗次数,去统计归类。
而且香港接种的疫苗主要科兴和辉瑞,二者接种比例相差不大。
并且这是奥密克戎毒株带来的疫情,其毒性跟我们2022年底的感染的奥密克戎毒株相差不大。
所以,香港这份大数据统计结果,对我们来说,是很有参考意义。
香港2022年初的第5波疫情,是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波疫情,超过前4波死亡人数总和。
港大在2022年初发表过《新冠病毒Omicron BA.2子毒株在香港的感染流行病学研究,2022年1-3月》。
其中提到“我们发现在香港第五波的早期阶段,Omicron在未接种疫苗的人群中造成了与之前几波相仿的病死率。因此BA.2的内生重症风险也许并没有显著低于原始株,或者完全不低于原始株。”
从上面死亡率数据也可以看到,其实很多人认为的“奥密克戎毒性减弱”是一种认知误区。
实际上并不是奥密克戎变弱了,奥密克戎流行期间,之所以重症率和死亡率大幅下降,是因为人群普遍打了疫苗和感染,有了抗体之后,才让重症率和死亡率大幅下降。
而且虽然死亡率大幅下降,但由于奥密克戎超强的传染性,这使得奥密克戎在有疫苗的情况下,造成的死亡人数是远超德尔塔和初始毒株。
香港第五波疫情死亡人数超过9000例,72%以上未接种疫苗,而香港80%人群都接种了疫苗。
这些数据都表明,接种疫苗虽然不能防感染,但确实可以让重症率和病死率大幅下降。
以香港的数据,其实可以简单推算,我们如果全部不接种疫苗,和全部接种三针疫苗,这两种情况下,死亡人数会相差多少。
我这里提供一下我国各个年龄段的人数。
我国80岁以上老人3577万人;
71岁-80岁老人8082万人;
61岁-70岁1.47亿人;
51岁-60岁2.22亿人;
41-50岁2.1亿人;
31-40岁2.23亿人;
如果我们全部不接种疫苗,单单2022年底,我们可能得多死上千万人,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算一算。
我把香港2022年初第五波疫情各年龄段的病死率数据也再贴一下,方便大家自己计算。
我并不是说疫苗完全没有副作用。
任何疫苗都有副作用,但这个得看概率。
正常疫苗挽救的生命数量,是远高于出现副作用的数量。
孰轻孰重,是需要取舍的。
另外,香港第五波疫情的数据,早就证伪那种社会达尔文主义说法,认为“因新冠死亡的老人,是本来就要死了,只是死之前刚好感染了新冠,才被计入新冠死亡人数”。
哪个自然死亡的老人,会是16.47%的死亡率?
根据香港发布的《1986年至2020年香港死亡趋势》8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死亡率大约是7%;
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80岁以上老人,每年要死掉7%的人,但在2022年初的奥密克戎流行期间,80岁以上的老人,如果没有接种疫苗,病死率是达到16.47%;这远超过正常的老人自然死亡率。
正常80岁以上老人,如果最终不幸死亡,通常从感染到死亡是不会超过一个月。
这意味着感染新冠病毒,如果没有打疫苗,80岁以上老人的死亡风险,是正常情况下下的二十几倍。
我们80岁以上老人3577万人,如果全部都没打疫苗,按照16.47%的病死率,我们单单80岁以上老人得多死多少人,大家可以自己算算。
并不是本来即将自然死亡的老人,刚好感染了新冠。
而是本来不会死亡的老人,因为感染新冠而提前死亡。
这也是为什么,世界各国过去两年,直到今年仍然有大量超额死亡人数的原因。
另外,新冠疫苗保护的也不单单是老人,41-50岁的中年人群体,打了三针疫苗也可以少死几十万人。
新冠病毒在30岁以下人群造成的死亡率虽然低,12岁-29岁的群体,即使不打疫苗只有万分之4的死亡率,但这个放大到3亿的大基数上,仍然会有十几万人死亡,打了三针疫苗可以少死十几万年轻人。
这都是可以通过大数据推算出来的。
只不过这些数据,普通民众大都不知道,我们舆论现在也不去宣传辟谣,民众自然很容易被网上一些错误言论带歪节奏。
现在舆论有些人把疫苗妖魔化,把感染新冠后免疫力下降,出现的长新冠都甩锅给疫苗,显然是有问题的,是别有用心的。
把疫苗妖魔化会带来很多危害。
比如,现在世卫组织都在警告X病毒可能到来,如果任由舆论这种疫苗妖魔化态势,很容易让民众对疫苗产生不信任感。
那万一未来X病毒真的到来,即使我们能第一时间把疫苗研制出来,恐怕民众也不会积极接种,那我们可能得因此付出更多代价。
美国就存在很强的反疫苗氛围,所以美国有超过1/3的人群是强烈抵制疫苗,像疫苗里有纳米机器人的反智阴谋论,在美国也是十分流行。
当然,美国之所以流行这种反疫苗言论,也是因为美国那些医药巨头,都有大量不良前科,他们是真的龙王卖伞。
所以,也难怪美国民众会对美国医药巨头产生强烈的不信任感。
但我们的情况跟美国显然是完全不同的,我们至少是会有国家层面的监督,不会像美国那样,是美国政府和医药巨头勾连在一块。
就我自己来说,相比mRNA疫苗这样的新技术,我是更相信灭活疫苗这样成熟的老技术。
另外,在奥密克戎超快速变异的情况下,疫苗的研发已经逐渐落后于病毒的变异速度。
本文只是根据香港2022年初的大数据,去论述我们在2022年底那波疫情里,疫苗所能产生的效果,这是很多人并不清楚的。
香港2022年初的第五波疫情,是在大部分人打完疫苗后,香港首次放开面对奥密克戎的首次冲击。
所以,会跟我们2022年底的情况相近。
这只能推断,人群普遍没感染新冠情况下,打没打疫苗的病死率差别。
至于在人群普遍感染新冠后,打加强针对于重症率和死亡率能再降低多少,效果如何?这个是需要其他大数据去论证,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目前也比较缺乏这方面的大数据研究。
而且,在当前舆论妖魔化疫苗的情况下,对疫苗的研发也有阻碍,企业更加没动力去研发新疫苗。
此外,我甚至还看到有反智阴谋论认为,不存在新冠病毒,都是疫苗害的。
这是比较典型的美国反智主义出口到我们这。
我们还是得坚持实事求是,尊重数据,尊重事实。
其实,可以通过一个简单逻辑来判断我们灭活疫苗到底有没有问题。
我们的新冠灭活疫苗是大量出口到海外,如果我们灭活疫苗存在严重副作用,那么美国早就对我们疫苗发难了,结果美国官方从来就没有对我们灭活疫苗提出质疑。
如果美国提出质疑,也不能就说明我们灭活疫苗有问题。
但如果美国都没提出质疑,就肯定说明我们灭活疫苗没问题。
这个逻辑,应该是很清楚的。
灭活疫苗是已经灭活的病毒,是死病毒。
结果很多人对“死病毒”的副作用怕得要死,但对当前不断传播的新冠活病毒直接危害却视而不见。
在这些人眼里,感染新冠活病毒,没有什么危害,甚至成了打“强效疫苗”。
曾经就有专家说,感染一次新冠病毒相当于打一针疫苗。这是仅从身体获得抗体来说,却忽视了感染新冠病毒本身对人们健康的巨大危害。
直接感染新冠病毒对人体健康的损伤,是远超过疫苗的副作用。
一个人如果打灭活疫苗出现严重副作用,那么他如果不打疫苗,直接感染新冠可能都抗不过去。
完全忽略新冠病毒的危害性,仅从身体获得抗体,来说感染新冠病毒相当于打疫苗,这种说法,极其误导民众。
反倒是灭活疫苗,被他们当成感染病毒,畏如蛇蝎。
但他们往往又对mRNA疫苗这种新技术路线十分推崇,完全就是国外的月亮比较圆的思路。
活病毒,被他们当做疫苗。
死病毒,被他们当做活病毒。
不得不说,还是挺讽刺的。
感觉当前舆论是越来越妖魔化,可以说是群魔乱舞。
另外贴一下每周的新冠投票结果分析。
我每周日会发起“新冠感染情况”投票,统计读者群体的新冠感染比例。
截止6月11日的数据如下图:
6月9日,7天新增感染比例为1.7%,比上周是继续下降,已经连续第3周下降,而且也跌破2%大关,低于去年11月的低谷期。
澳门截止6月6日的最新数据如下图,仍然在持续下降。
香港周新增感染数据也在快速下降,比较接近去年11月的低谷期了。
综合读者投票数据,澳门和香港的数据看,当前整体还是处于新冠低谷期。
目前主要还是观察,这波低谷期能持续多久。
这仍然需要投票数据来帮助我们确认低谷期,以及一旦爆发新一波疫情,可以通过投票数据及时预警。
目前投票数据跟中疾控、澳门、香港的疫情数据整体趋势吻合,但中疾控数据是月报,会滞后一个月,香港澳门的数据基本也会滞后一周,所以论灵敏度和及时性,也还是得看投票数据。
本文作者:星话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