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联合国认为无药可救的黄土高原,中国死磕治理70年,成效如何?

西说地理 2025-02-03 13:18:11

我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极为严重,曾被联合国认定为是一片“无可救药”的不毛之地,但中国人“偏偏不信这个邪”,几代人治理长达70年,硬是让这片荒原“改头换面”,那么,黄土高原如今究竟治理的怎么样了?

集中全球70%黄土的广袤高原

黄土高原是我国四大高原之一,地处我国中部偏北,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长城,南抵秦岭,东西绵延1000多公里,南北宽750公里,总面积高达63.5万平方公里,主要由山西高原、陕甘晋高原、鄂尔多斯高原以及河套平原四部分组成,我国山西大部分、陕西中北部、甘肃中东部、宁夏南部、以及青海东部都位于这一高原区域内。黄土高原因黄土而得名,这里黄土层厚达50米至200米,最厚处能够达到336米,其中原生黄土面积达38.1万平方公里,次生黄土25.4万平方公里,是全球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储量占全球的70%。

这里的黄土主要来源于北部蒙古高原、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以及中亚地区,由于这些地区气候干燥,在风力侵蚀下地表岩石形成细碎的颗粒,最终被吹送至黄土高原沉积,由于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渗水性极强,非常不适合植物生长。

实际上,西周时期,黄土高原原本草木茂盛,山清水秀,森林面积高达56万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高达53%,但由于这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人类活动频繁,随着历代王朝在此大兴土木,百姓在此农耕频繁,导致大片森林被开垦,加上黄土高原自然侵蚀的原因,到了明清,这里的森林覆盖率仅剩15%。

进入现代,随着城市建设,这里常住人口超1亿,导致原本生态环境脆弱的黄土高原,黄沙更加肆虐,新中国成立之初,这里的森林覆盖率仅为6.1%。

同时由于黄土高原植被减少,土壤侵蚀和泥沙输送,导致这里水土流失加剧,黄河更是因此每年裹挟十几亿吨泥沙,奔流而下,导致下游地区河床抬升,形成地上悬河,给山东河南交界处等地区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威胁。就连联合国农粮组织专家都曾断言,黄土高原并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为了治理这片被认定为“无药可救”的荒原,上世纪50年代,我国便开启了对黄土高原的漫漫治理之路,并通过不断尝试创新,结合科学措施,三代人用了70年时间,向全世界宣告什么是奇迹。

我国治理黄土高原成果如何?

要在地形破碎、沟壑纵横、土质疏松的黄土上种树植草何其艰难,最开始我国尝试通过“坡面治理”,在耕地上建梯田,在非耕地坡面上种树,然而非但没有起到效果,还加剧了黄土高原的次生水土流失,到了70年代,经过多年经验积累,我国因地制宜,尝试探索在沟道中修建淤地坝,结合水利工程,减少水土流失,截止到2024年,我国在黄土高原修建的淤地坝数量达到了58776座,累计拦截泥沙74亿吨,淤成坝地高达8.58万公顷,其中70%的坝地还成为了水肥条件优良的农田,为当地的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保障。

不过1977年因一场洪水,导致陕北地区27万亩耕地被冲毁,于是我国相关治理团队再一次反思,于是在20年代末又研发出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科学模式,根据黄土高原不同地段不同自然条件,实施不同治理手段。

加上1999年退耕还林还草拉开序幕,陕西、甘肃等地区率先成为试点地区,经过几十年无数人的辛勤付出,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已经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6.1%,逐步上升到了63%以上,成为我国森林覆盖率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从黄沙漫天到绿意盎然,如今的黄土高原早已不再是路遥笔下的苍凉与厚重。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南水北调、黄沙治理,“人定胜天”从此具象化。

过去、如今、未来,中国人仍将抱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不断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

0 阅读:18
西说地理

西说地理

专注地理人文,用地图传递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