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是疼骂是爱,严师出高徒,是谁把语言暴力说得如此冠冕堂皇?

杉杉评育儿 2024-07-23 14:15:35

01

昨天下午顶着烈日在练车,虽然我已经拿证7年了,但从来没敢上路开过,为了出行自由,最近就想着回炉重造。在龟速前进的过程中,突然看到一辆车突然停了下来,随即驾驶座坐上的女孩子下来了,紧接着副驾驶上的男人也下来了。

因为不敢超车,我就停在路边想让他们先走,下一幕看到男人很大声地在骂,随后开车扬长而去了,留下女孩子在原地不知所措。因为这个场地离市区很远,也没什么人,三十多度的天气,看到茫然无措的女孩,我就邀请她上我们车。

聊过后才发现我们俩都是一样的,拿了很久的驾驶证,但都不敢开。刚才那个男人 是她老公,她说本来觉得自己挺有信心的,可是下午老公陪练的半小时把自己刚拾起来的信心捏碎成了渣渣。

她说老公从她坐到驾驶位上开始后就没有一句好话,刚开始她觉得老公也是为自己好,严厉点,说了很难听的话,她都笑呵呵地接受。可是老公越说越过分,一会儿说她是猪脑子,一会儿说她是瞎,一会儿又说她是马路杀手。最后在练习拐弯的时候,她因为紧张不小心加速,好在及时反应过来了,没出什么事。而坐在旁边的老公则开始破口大骂“你tama有病啊,转弯的时候加速,就你这样开什么车,傻bi一样……”然后马上让女孩停车下来。

女孩说得时候眼眶红了,这只是自己第一天练车,她只是一个刚开始学习的新手,刚开始都很稳,被老公的各种谩骂下,突然也觉得自己真的就不行了,心理防线突然被击溃,感觉自己更惧怕开车了。那一刻我的代入感太强了,甚至有点想作呕,我在想如果我们生活中遇到的都是这样的教练或者老师,还能够有心思好好学习?

02

突然想到前不久在小区看到一个爸爸打孩子的场景,原因很简单就是两兄弟在玩的过程中出现了争执,弟弟哭着去告状,爸爸就过来批评哥哥,但是哥哥觉得自己没错不想给弟弟道歉。爸爸一生气随即就踹了哥哥一脚,说了句“你是当哥哥的,不知道让着弟弟”?哥哥显然很委屈也不服气,但是在爸爸的高压威胁下他又不得不屈服现状,跟弟弟道歉。

“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是疼,骂是爱,严师底下出高徒”这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可是现实中多少家长打着这个幌子,对孩子进行语言暴力?

“你要是不听话,我就让警察叔叔把你抓走”

‘“你不乖,我就不要你了”

“你吃个饭吃得到处都是,你是猪吗”

“你才考这么几分,这么简单你都不会做,是不是猪脑袋”

…………

03

著名心理专家马歇尔·卢森堡说:“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很多父母总是忽略了这点,他们肆无忌惮地对孩子打击、嘲讽甚至谩骂。却不曾想:语言暴力虽然不攻身,但攻心,伤害指数还特别惊人。

有人说“中国式的亲子关系,缺的从来不是爱,而是好好说话”。在我们的亲子关系中,父母似乎都是要比孩子更高一等,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听话、懂事”。但关于“听话懂事”的标准,就是要按照父母、老师说得做,一旦自己的想法和他们不同就会被冠上“坏孩子的”称号。而父母做这一切的都有一个高尚的外衣“我都是为了你好”。

相信绝大多数的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但是很多时候嘴上都是爱,实际的说出来的语言却是面目狰狞,把孩子伤害得“体无完肤”。有时候语言上的暴力比起直接打孩子一顿的伤害还要大?

武志红说过“语言暴力有可能会变成一把凶器”,学会非暴力沟通,是当下每个父母的必修课!建议所有家长看看这本《非暴力沟通的父母话术》

这本书从共情,自我管理,修复关系三个角度出发,手把手教家长学会理解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使用语言和孩子沟通,教您做一个会说话的家长!

每一节都通过反面案例——情绪分析——话术建议——总结练习四个部分帮助家长深入剖析说话的艺术,通过练习提高自己的说话水平。

如何用低声教育代替大吼大叫;

如何用耐心代替威胁恐吓;

如何用关心代替抱怨;

如何用正向引导代替羞辱嘲讽

用积极引导代替消极惩罚

......

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自主反省错误,并从中获取经验教训,使心智获得成长,而非让他体验惩罚。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0 阅读:0
杉杉评育儿

杉杉评育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