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旱季把苗间,花生长得旺能高产,这种情况要注意
在我国广袤的农业大地上,每一年不同地区的种植都经历着各种独特的情况,今天就来说说高原地区花生种植在旱季的一种现象。
在许多普通地区,我们常见的春花生种植模式往往是等苗基本长齐了才开始间苗。比如说在华北平原的一些传统花生产区,当幼苗出土达到80%左右的时候,农民们就会慢慢开始第一次间苗工作,这个时候苗的生长周期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植株之间已经在有限的空间里开始竞争资源了。
然而,在高原地区却有着不同的景象。拿青藏高原边缘的一些农业种植区来说,这里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十分特殊。这里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土壤的水分蒸发规律和低海拔地区有很大区别。在旱季,土壤水分的保持是一个关键因素。
这里的花生种植到了旱季时,出现了一种比较特别的情况。在苗期的时候,间苗工作被推迟到了一种看起来很“迟”的阶段。当地的花生苗,有的在生长了很长时间之后,周围还簇拥着不少同类。这与内地早间苗的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是神奇的是,这种看似违背常规的做法,却让花生长得十分旺盛,最终的产量也相当不错。
这是因为在高原子孙花生的种植中,由于高海拔特殊的土壤结构和气候环境,过早间苗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这里的土壤疏松度较高,在旱季如果过早把苗间隔开,会使原本被苗遮挡而保存在土壤中的少量水分快速流失。有数据显示,过早间苗后的地块,土壤含水量在一周内会下降5% - 8%,而合理晚间苗的地块,土壤含水量在一周内仅下降2% - 3%。这种水分的保留对于花生苗在旱季的存活和生长极为关键。
而且,这里的花生苗在苗期相互簇拥生长,形成了一种类似群体效应的现象。在这种群体环境下,苗与苗之间的空气湿度能够得到保持。研究发现,密集生长的花生苗群内空气湿度可比单独生长的苗周围空气湿度高出10%左右。较高的空气湿度有助于减少花生苗水分的蒸腾作用,使苗能更好地适应旱季的干燥气候。
但是,这种看似能高产的种植方式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首先,虽然旱季晚间苗能让花生旺长,但是一旦到了雨季来临,必须要密切关注杂草的生长情况。因为晚间的苗使得前期的植株间距小,在雨季充足的降水和温度条件下,杂草会疯狂生长。对比早间苗的花生地,晚间苗的地里杂草数量在雨季开始后的半个月能多出3 - 5倍。杂草会大量抢夺本该属于花生的养分和水分,严重影响花生的产量。
其次,这种晚间苗后的花生种植密度如果不加以合理调控,也会带来问题。一般来说,当花生植株长到一定高度后,如果没有足够的空间伸展枝叶,会导致花生的果针入土困难,进而影响结荚数量。在一些实验田中发现,合理调控种植密度的情况下,花生的结果数量比未调控密度的要多20% - 30%。
再者,高原地区的生态比较脆弱,在采用这种晚间苗的花生种植模式时,要注意避免过度破坏土壤结构。比如在间苗和后续处理杂草时,不能过度翻动土壤,以免破坏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据研究,轻度翻动的土壤微生物活性降低约15%,而过度翻动可能降低50%以上,这会影响土壤的肥力和保水保肥能力。
在高原地区这种特殊的旱季花生种植模式下,我们要在追求高产的同时兼顾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在雨季来临前就要提前做好杂草防治的规划,可以采用一些环保的物理除草方法,如在苗间设置可降解的覆盖物,既能防止杂草生长,又不会破坏土壤。另一方面,要精确计算种植密度,根据不同的土壤肥力和排水条件等因素,确定合适的植株间距范围。同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也要时刻关注土壤结构的变化,采取一些保护土壤微生物的措施,例如施加有机肥或者进行土壤轮作休耕等。
高原旱季把苗间,花生长得旺能高产这种情况是当地独特的农业智慧成果,但我们也要看到背后潜在的风险和需要注意的细节,才能让这种种植模式更好地为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民收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