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是明清时期每个皇帝都烧造的品种。弘治朝青花瓷是在成化青花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器形比成化时期丰富。其青花料采用国产青料,呈色较为淡雅,众多纹饰中尤以穿花龙、莲池龙最为常见。
正德青花使用的是江西乐平所产的“陂塘青”,又称“平等青”,在适当温度中能烧成柔和、淡雅、透澈的蓝色。正德青花构图层次清晰,青花色泽明快,釉质莹润。这一时期的人物绘画犹有宣德、成化朝之遗风,笔意浑厚和纤细工丽兼而有之。正德官窑青花器处于明中后期的转变阶段。
由于弘治皇帝提倡勤俭,致使此朝的釉上彩瓷烧造进入低潮。最为出名的品种为黄釉瓷。统观历史上的黄釉瓷器,以明弘治朝之产品最受称道,被视为黄釉瓷器的典范。其釉面光洁,釉色浅淡娇嫩。
正德,弘治帝的儿子、嘉靖帝的堂兄,因为继任者是外藩入主的堂弟,所以现在记载的正德的一些荒唐行为可能是被堂弟刻意抹黑过的。别的不说,就是瓷器,正德朝瓷器可能也被低估了,很多名品并不像其他朝的那么出名。
皇帝少年登基,其兴趣和审美趣味的改变以及整个社会风气的变化,造成正德御窑瓷器在造型、釉色、品种和纹饰等方面,呈现由成化、弘治朝向嘉靖、隆庆、万历朝过渡的现象,也是明代各朝御窑瓷器上色彩较为丰富的一朝,品种有五彩、斗彩、素三彩等诸多低温釉彩瓷,可谓复兴了彩瓷烧造,为嘉靖、万历朝“大明五彩”瓷的大量烧造奠定了基础。
正德朝的彩瓷名品,素三彩虽自明代成化时已初具形制,但直至正德时才享有盛誉,成为显赫一时的名贵品种;孔雀绿釉亦称“法翠”、“翡翠”或“吉翠”釉,从传世品和出土物看,宣德时已有烧造,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各朝均延续烧造。若论成色之佳,则首推正德时产品;黄地绿彩瓷器始烧于明代永乐官窑,以后各朝多有烧造,但以正德官窑制品评价最高。
此外,明正德时期伊斯兰教盛行,受其影响,官窑瓷器上流行以阿拉伯文、波斯文装饰,这成为该朝瓷器的时代特征之一。
在景德镇御窑博物馆看到很多由弘治、正德官窑瓷器碎片拼出的展品。再好的窑工,也是“失败是成功之母”,每一件走进紫禁城的瓷器背后是无数个“问题”瓷器。御窑厂对那些不够完美的瓷器管控很严,都要砸碎掩埋。想想都怪可惜的。好在,几百年后被考古发掘。它们有了被拼回去的机会。其实,精品固然难得,这些残了的也并不一无是处,它们为本朝瓷器提供了样本,可以让人具体看到瓷土、瓷胎、釉料的细节。
从御窑博物馆展出的弘治正德瓷器,可以看到两朝青花特点,可以看到弘治朝以黄釉瓷烧造为多,正德朝彩瓷逐渐丰富起来。
正德 青花缠枝莲纹碗。
弘治 黄地青花云龙纹碗。
弘治 黄地青花折枝花果纹盘。
弘治 黄地青花狮子戏球纹盘。
弘治 黄釉盘。
弘治 外瓜皮绿釉内黄釉盘。
正德 黄地红绿彩锥云龙纹盘。
正德 绿地黄彩锥卷草纹碗。
正德 斗彩几何纹六足敛口盆。
正德 绿地青花填红彩团螭龙纹碗。
正德 绿地青花团螭龙纹碗(半成品)。
正德 涩胎塑龙纹盘。
正德 青花海水龙纹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