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形容现在的社会现状,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大部分都会选择“焦虑”,大人焦虑,孩子同样焦虑。
前段时间,刷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讲的是北大教授徐凯文的一项调查。
调查研究的主题,是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做的“自杀学生父母职业分布”。结果发现,排在前三名的,竟然是——教师,医护、公务员。
这让我想到小的时候被问到理想,大部分同学第一时间说的就是“老师、医生、公务员,这些职业仿佛自带光环,让人感到神圣。
但是发展到现在,为什么那么多父母是这些职业的孩子却成为了自杀率最高的呢?究其原因还是压力的问题。
有一句话说的好:我们都想成为别人的样子,但是当我们成为别人的样子的时候,却又想退出。
我们曾经的理想是成为这些职业,但是当我们真正当上老师,当上医护人员,当上公务员的时候,高度的责任感和高强的压力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承受下来的。
在学习治疗工作室中曾接诊过这样一个孩子:
这个孩子有点厌学,经过诊断之后发现不仅厌学,这个孩子还有点抑郁。但是向父母反馈之后,她的妈妈第一反应是:
她什么时间可以恢复好?具体多久可以重新复学?落下的功课应该怎样补?
她妈妈没有第一时间询问如何做出治疗,而是不断追问如何继续学习的问题。
之后再治疗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她的妈妈是一名教师,对孩子从小就非常严格,超前学,什么时候做完作业、什么时候学习英语都是有固定时间的,一旦孩子超过了时间,妈妈就会吼骂孩子,从小到大孩子几乎都奔波在学习的路上,看到别人出去玩只能羡慕,然后继续和自己的试卷为伴。
“我感觉不到妈妈对我的爱。她真的是我的妈妈吗?还是我只是她炫耀的工具呢?”
孩子问出了这样扎心的话。
无论妈妈是否真的爱孩子,孩子承受的压力毋庸置疑,在重压下,在感受不到家庭的爱之后,孩子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了抑郁情绪。
“有段时间很难受,特别想死,但一想到妈妈,我只能忍着痛苦继续做题,我不能成为她的耻辱。”
调查显示,之所以教师家庭会成为杀死孩子的那把刀,是因为这一类家长,大都较为专制。他们深知知识与前途的联系,甚至会放大这种联系,不自觉给予孩子高期待。此外,他们习惯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自觉把这种角色代入到家中,养成比较苛刻的教养模式。
从小到大,孩子自己走的每一步都是父母设置好的,学习什么内容,考到多少分,上什么学校,大学毕业之后从事什么工作……父母为孩子规划了一个自认为优秀满意的蓝图,但是这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吗?
心理学上说,孩子一旦被给予既定规则,就意味着失去了人生掌控权,价值感和目标感也会降低。这就是为什么,教师家庭的孩子,人生路径更容易窄化。因为他们的答题范围,从来不是多选,而是固定的答案。
讲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理解了,为什么教师家庭的孩子,自杀率会排到第一。原因其实很简单:在高要求、高期待、固定化的培养模式下,孩子的人生比重已经失衡,自我价值感缺失。过于看重孩子的社会价值,忽视孩子的个人价值,短期内或许可以见成效,但是却非常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作为父母,我们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业,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灵世界,关注孩子的生命状态。
父母为孩子起到了承托的作用,家庭也是孩子避风的港湾。作为父母,要深刻意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没有哪一个孩子是天生优秀的,也没有哪一个孩子会天生不珍惜生命,教育孩子是一场漫长的修行,父母们要不断进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