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岛湖又面临两大困难:鲢鳙放养60多年,“保水鱼”保住了什么?

猎豹世界 2024-11-02 09:19:07

导语

千岛湖是中国最大的人工湖,它的水质十分的纯净,更是已经达到了我国国家的一级饮用水标准。

在千岛湖这么优质的水质背后,有着千岛湖放养的鱼与水质之间密切的联系。

很多人可能会比较疑惑,鱼跟水质又有怎样的联系呢?

其实,鱼的养殖是会影响水质的,尤其是在千岛湖这个地方,湖中的鱼被称为“保水鱼”,因为“保水鱼”能够让千岛湖的水质保持在一定的水平,让水质不会出现太大的变化。

“保水鱼”让水质保持良好。

千岛湖当时建造的时候,千岛湖大坝的建造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不仅持续的时间长,而且需要耗费很多的人力、物力,最终大坝被修建完成,湖水也被挡住,最终形成了千岛湖。

而湖中的水域面积达到了580平方公里之多,甚至在湖中数不胜数的岛屿中,岛屿数量就达到了1078个,如此看来,千岛湖不仅是一个人工湖,更是一个广袤的“海洋”。

因为千岛湖的水域面积非常大,而且岛屿数量也非常多,在这样庞大的水域中,自然会有一些动植物的生存。

水底下就是鱼群的栖息之地,更何况水面上还有鸟类栖息。

这种千岛湖天然的生态系统,鱼群的种类主要就有鲢、鳙等。

在千岛湖的水域环境中,这些鱼群能够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千岛湖中,藻类是水中最为常见的生物,而且会有一定的密度,有时候藻类的数量还会异常爆发,形成藻类的水华。

藻类的水华不仅会影响湖水的颜色,让湖水看起来不纯净,更重要的是藻类的水华会导致湖水的水质变坏,严重的时候甚至不适合饮用,公元1998年和1999年,千岛湖就曾经历过蓝藻“水华”事件,发生之后,千岛湖的水质遭受了非常严重的污染。

这次事件后,千岛湖官方对水质进行了一系列的监测和清理,然而,此时原先放养的鱼类却难以进行捕捞,甚至捕捞的数量还呈现出了锐减的趋势。

千岛湖中放养的鱼类数量减少的原因其实非常简单,主要是原先放养的鱼类数量比较多,导致捕捞的时候难以进行捕捞和分辨,但随着鱼类数量的减少,捕捞的鱼类自然也减少。

这虽然是一个好现象,但是却并没有完全起到预想中的效果,因为鲢、鳙等鱼类属于食草性鱼类。

这就意味着它们主要是以藻类为食,如果在水中藻类的数量较少的时候,它们就会没有足够的食物,导致无法生存。

所以,这次水华事件之后,鱼类的捕捞量以数百万的水平锐减,但是此时蓝藻的水华现象并没有消失。

因为这七年来,藻类的水华现象一直没有消失,甚至还影响到了饮用水源,导致供水管道中绿色的沉积物越积越多,甚至造成了供水管道堵塞的问题。

捕捞困难+放流比例失衡。

在这种情况下,千岛湖各地负责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需要采取措施才能使水质保持稳定。

随后,千岛湖地区经过讨论之后,最终决定放养一些鲢、鳙等鱼类,这种鱼类是草食性鱼类,它们能够起到抑制藻类异常爆发的作用,因为它们会吃藻类。

这样一来就可以通过这种鱼类的放养,抑制藻类的生长,同时还可以对鲢、鳙等鱼类进行捕捞,给当地的经济带来收益。

这样一来,千岛湖的水质不仅得到了维护,还能够给当地带来经济收益,可谓是一举两得。

自此之后,千岛湖的水质也没有受到严重的影响,同时鲢、鳙的数量在当地也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然而,随着物种之间的竞争,千岛湖中补充的新鱼类由于缺乏经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和原先生长的鱼类争夺食物。

这样一来,在这一段时间,千岛湖中的水质情况就得到了非常明显的好转。

但随着有了足够的食物之后,新鱼类的数量一下爆炸式增长,由于它们的数量过多,导致千岛湖的水质再次恶化。

千岛湖的水质再次恶化的时候,千岛湖人没有再经历蓝藻“水华”事件,但是补充放流的鱼类数量也非常的大。

因为鲢、鳙等鱼类的放流进程滞后,所以导致千岛湖中的鱼类数量比较多。

而且鲢、鳙等鱼类还属于繁殖周期非常长的一种鱼类,所以在几年的时间内,千岛湖中的“草食性鱼类”数量依旧处于到了一个高峰的状态。

这时候,千岛湖水质问题影响到人们饮水的问题,从而引起了千岛湖居民的“不满”。

再加上当地政府对于鲢、鳙等鱼类的数量进行了相应的有序捕捞。

在相应的捕捞之后,千岛湖的水质很快就将恢复平常,更在2017年以后逐渐出现了稳定的局面。

鱼类的捕捞周期大约为半年,而在捕捞时,当地会选择在淡季进行鱼类的捕捞,这样可以避免鱼类在繁殖期间捕捞带来的影响。

但是,千岛湖的水域面积为580平方公里,若是在这片广大的水域进行捕捞工作,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千岛湖当时决定借助一种名为“池子”的工具进行捕捞工作,因为“池子”有着特殊的网状结构,通过网眼可以将鱼类捕捞进去。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当地的人手不足,而且这种捕捞工具还需要经过相应设计。

毕竟,“池子”有着一定的设计要求,不然它根本无法完成捕捞工作。

所以,“池子”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设计出来,而且还需要有足够的人手才能完成这一项工作。

但由于此时鱼类的数量并不是很多,当地的捕捞工作能够完成,但是随着鱼类的数量不断增多,这个工具则显得不够用。

在现实条件下,根本无法将这种工具进行复制,所以捕捞工作难以完成。

所以,目前千岛湖面临的两难局面就是:“池子”数量无法补充,以及鲢、鳙等鱼类的放流比例失衡。

“保水渔业”的经验借鉴。

千岛湖能够有如今的水质,和当地人对鲢、鳙等鱼类的保养有着莫大的关系。

千岛湖水域面积580平方公里,若是没有足够的设备以及人手,根本无法对其进行捕捞,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会造成鱼群的捕捞不均匀等现象。

所以,千岛湖能够快速的捕捞鱼类的原因主要和当地的水域面积有着很大的关系。

千岛湖的水域面积相对较大,这就导致其水域面积较大,所以鱼群在水中的分布也比较稀散,这样就导致鱼群之间的竞争会小很多,鱼群不会因为争夺食物而造成水质污染。

所以,千岛湖能够稳定的保持水质,主要原因和千岛湖的水域面积较大,以及鱼群数量较多有着很大的关系。

如果同样的水质问题放在鱼群数量多,但是水域面积相对较小的话,鱼与鱼之间会争夺食物,鱼群之间的竞争变得激烈。

这样反而会导致水质发生污染,所以,千岛湖的水质的结果和鱼群的数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同时,千岛湖的水质,如今已经实现了稳定,但鱼群的数量却没办法再进行捕捞。

所以,这就导致千岛湖原先的利益被打破,反而会让千岛湖今后的利益受到一定影响。

所以,千岛湖的这一模式值得借鉴。

将“保水渔业”这一模式进行复制,放在一些水源保护区,能够起到相应的保护水源作用。

结语

千岛湖的“保水渔业”模式能够让水源保持稳定,这不仅控制了水质污染,更是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收益。

但这并不是最好的方法,若是可以引进一些智能传感器,能够有效保护千岛湖水质不受到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若是能够引进一些智能传感器,能够做到让鱼类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数量,不会因为数量过多而污染水质。

同时,还能够借助生态旅游等手段,把这一经验共享出去,让更多的水源地可以运用起来,起到保护水源的作用,也让当地的经济得以发展。

0 阅读:13

猎豹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