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开国十大将中最长寿的,1982年退居二线后,喜欢用笔写这俩字

墨色流年谣 2024-12-16 17:06:00

肖劲光怕毛主席借书不还?这事儿看着有点小家子气,但其实背后大有深意。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延安一片忙碌,大家都在为抗战出谋划策。此时的毛泽东正研究如何将革命理论和实战经验结合起来,写点有分量的军事著作。但偏偏,延安书籍匮乏,知识分子手里的几本书成了稀罕物。而肖劲光,作为留守兵团司令部的参谋长,恰好有一些军事书籍,这就吸引了毛主席的注意。于是,毛泽东亲自上门“借书”,而这一幕也让人看出了两位革命者在性格和行事风格上的差异。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肖劲光的“抠门”,不是小气,是对书籍的珍惜

在那个年代,书籍的稀缺程度是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长征路上,革命队伍辗转千里,很多书都遗失了,能保存下来几本专业书籍已经是了不起的事。肖劲光的这两本《战役问题》和《战斗条令》显然是他珍视的“宝贝”,不仅是知识的结晶,更是他赖以工作的工具书。而毛主席一开口就要借,肖劲光犹豫了,其实不是舍不得,而是怕“有借无还”。这倒不是说毛主席人品不好,而是因为他太爱书了,常常“借了就当自己收藏了”。这种行为,放在今天可能叫“书痴”,但在当时,就让肖劲光有些为难了。

2. 毛泽东的“借书”,表面随意,实则深思熟虑

毛主席借书这件事,看似是信手拈来,实则是他对军事研究的高度重视。那时候,毛主席正在构思《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而肖劲光的书,正是他所需要的理论参考。毛主席的这次“借书”,不仅是为了补充自己的理论知识,也是在为即将到来的抗战谋划战术。他随意地开玩笑说“好借好还”,其实是为了缓解肖劲光的紧张情绪,顺便也展现出他的幽默风趣。但从后来的事实看,毛主席确实很“霸道”,书一拿走,就是40多年。不过,他留下了一封情感浓厚的信,把这本书还给了肖劲光,成了两人革命友情的见证。

3. 肖劲光的犹豫,体现了他的谨慎和刚直

对于毛主席,肖劲光的态度一直很尊敬,但他并不是唯唯诺诺的“老好人”。从这次借书事件来看,肖劲光的犹豫和小心,反映了他的性格特点。一方面,他珍惜书籍,也在意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另一方面,他也对毛主席的“作风”有自己的考量。他不是那种一味奉承领导的人,而是一个有原则、敢于坚持的人。这种性格,也使得他在革命生涯中,能够面对打击和迫害时保持刚毅,从容应对各种挑战。

一场简单的借书风波,展现了两位革命者的性格和智慧。毛主席的幽默和远见,肖劲光的谨慎与执着,都在这件小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毛主席对书籍的“痴迷”,还是肖劲光对原则的坚持,这些细节都让我们看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也更深刻地理解了他们在革命事业中的伟大之处。

0 阅读:73
墨色流年谣

墨色流年谣

墨色流年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