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电动车公社的社长。
记得去年年底爱卡汽车网站服务器崩溃的时候,我们写过一篇文章,反映目前汽车媒体行业的现状:汽车之家最大的竞争对手,如今真要黄了?
最近,又传出个大新闻:家电巨头海尔集团,计划收购汽车之家!

虽然早期刚刚海尔集团回应“不予置评”,但没过多久事情就实锤了。
不过,这种巨头之间跨界收购的操作实在是太罕见了,可见其中“皮裤套棉裤,必定有缘故”。
我们就先分析一下贵为汽车垂类媒体领头羊的汽车之家,近况究竟如何,能否给海尔带来更高的价值。
说起汽车之家,一定绕不开的就是创始人:现理想汽车CEO——李想。

如果用四个字来形容当时的李想,一定是年少轻狂:
对计算机抱有着浓厚兴趣的他,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交给了电脑和互联网。17岁那年,他高中还没毕业就已经进军IT行业,创立了专门分析显卡的网站显卡之家。
当时正在读高三的他,每天要用6~7个小时更新网站内容,其他时间用来完成学业。他不惜每天早晨4点起床,只为了让网民们获得最新鲜、最有料的一手资讯。
口口相传之下,显卡之家逐渐有了名气,也吸引广告商主动上门,一年就赚了10万块——在1999年,能买北京一套房!
但随后互联网泡沫破灭,网站广告消失,收入彻底归零。19岁的他在深思熟虑后决定放弃高考、全身心投入创业,也就是后来的IT类垂直网站“泡泡网”。

随着正规的商业运作,2005年泡泡网乘着互联网的东风年收入达2000万元,李想本人也趁此机会身家过亿,早早实现了财富自由。
但这对于心比天高的李想来说,根本满足不了野心。
在一次调研中,李想发现了新的商机。
虽然当时市面上做汽车网站的有大大小小100多家,但“这些汽车网站,既不专业也不敬业。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于是,汽车之家来了。

在20年前,大多数汽车网站上就是转述一下车企的新闻稿交差,甚至有些相机都懒得掏,只有个别负责的编辑才会写深度报道。
这就造成了用户在网络上搜索车型资料的时候,信息非常有限也非常枯燥。想要了解一台车到底好不好、好在哪,根本没有头绪。
李想成立汽车之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构建一套标准化的拍车流程。
具体选取哪个机位、怎么拍、拍几张、先拍什么后拍什么、相机参数怎么调……将拍车变成了固定化的公式。
每个入职汽车之家的编辑,都会经过专业化的培训,在出席车企活动的时候,都会严格按照这套流程去执行,既明确又提升了工作效率。
这套标准化的拍车流程一直延续到了现在,逐渐成为了业界标杆,越来越多的车媒开始效仿。
这个过程中,汽车之家也在不断优化拍车流程,到后来无论车上没上市,都能事无巨细地展示给大家。

像滚雪球一样,海量的车辆信息在汽车之家汇集,构建成了一套完善的数据库体系,汽车之家就发展成了国内最好用的“查车”工具。
这也与李想创办汽车之家时所期望的不谋而合——想了解任何一款车,去汽车之家就够了。
除了拍车流程以外,李想对于汽车之家的原创内容,也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除了文章本身条理要足够清晰以外,李想还要求每一篇车型分析的相关文章,都必须给出明确的竞品车型以及购买建议,目的是让读者找到真正心满意足的产品。
工作强度方面,也得和李想本人看齐——
要知道,当时的汽车媒体有开车、拍摄两大门槛,远远没有现在这么卷,绝大多数周末都是休息日。也就意味着,周末几乎没有内容更新。
但李想认为,周末反而更需要新鲜内容,来充斥用户的时间。于是,汽车之家周末开始更新内容,也带来了不错的效果。

与此同时,汽车之家还玩起了新模式——
无论是“媳妇当车模”的车友社区,线下车友会的见面活动,甚至是新车团购会……都让车友们能互通有无,互帮互助。
几套组合拳下来,汽车之家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迅速成长行业中用户量和日活最高的汽车媒体。
也正因为手握大量用户信息,此时的李想决定了顺水推舟更进一步,在2009年入手汽车经销商业务,推出了“车商汇”平台。
说白了,就是利用用户信息,为汽车经销商提供销售线索,辅助卖车的服务。

此举成为了汽车之家从单纯的汽车媒体,转向汽车产业垂直类综合服务平台转变的重要节点。
紧接着2年之后,汽车之家进一步推出了“二手车之家”,布局越来越完善。
到了2013年,家大业大的汽车之家,成功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了首家在美股上市的中国汽车媒体。

上市这件事,实际上是有利有弊的。
其“利”在于可以融到更多的钱,其“弊”在于创始人团队的股权会遭到稀释。
而汽车之家,恰恰就是因为股权稀释,进而出现“易主”,才走上了命运的分水岭。
2016年,平安集团收购了汽车之家的大股东澳洲电讯,成为新的第一大股东。

不过,中国平安与李想,对于公司接下来的发展路线出现了重大分歧。
最终,以李想、秦致、樊铮等创始人团队接连退出汽车之家,结束了这场汽车之家话语权之争。
后来李想回忆起这段往事时最大的触动是:“一定要牢牢掌握公司的控制权,一定要掌控自己的命运”。
而这一感悟也成为了后来理想汽车的座右铭:“掌控自己的命运,挑战成长的极限”。

紧接着,归属平安集团的汽车之家,开始对汽车之家的业务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上线了包括经销商服务云平台、二手车云平台、车智云等等产品。
内容方面则上线了“车家号”,希望利用更多第三方作者(也就是汽车自媒体),做网站内容的补充。
总体上不难发现,平安集团接手汽车之家后,资源倾斜明显从读者向的C端转到了商家向的B端。这,或许与平安集团希望更多联系自家的车险业务有关。
而没过两年,汽车之家最强劲的竞争对手懂车帝诞生了。

某种程度上来说,现在的懂车帝更像是早期的汽车之家,以优质原创内容为核心,吸引大量用户群体关注,进而将用户群体转向车友圈,鼓励用户分享汽车生活的平台。
对比现在移动端汽车之家App与懂车帝App会发现,虽然二者功能与结构相似度很高,汽车配置表、3D看车、原创内容、社区、原创内容、二手车等等,该有都有。
但细看之后会发现,二者给人带来的体验是有一定差别的:
汽车之家这边推荐的内容,大部分都是跟车本身强相关,且大都以正面信息为主,不常出现负面信息,更像是购车工具;
懂车帝这边推荐的内容,有车、有行业、有人物,负面信息出现的概率明显高于汽车之家,更像是资讯平台。

除了内容和社区之外,懂车帝在B端经销商业务方面,也在想方设法的从汽车之家手里“抢肉吃”。
以往以汽车之家为首的汽车垂类平台,对厂商和经销商采用的都是CPT模式(Cost Per Time),按照使用时长来支付线索服务费,类似于“月卡”或“年卡”会员。
懂车帝则尝试了一种新模式CPS(Cost Per Sales),厂商和经销商根据成交量,来支付线索费用,成交订单越多,能赚取的佣金也就越多。
传统的CPT模式,往往会尽可能多的将线索打包给给经销商,虽然信息量巨大,但其中大多数都是无法达成成交的“垃圾线索”,筛选和试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况且,随着汽车直营模式越来越火,经销商卖车的处境越来越难,在业务量锐减的情况下,严格控制线索获取的成本,也成了众多经销商的诉求。
因此在巨额的线索费用面前,有着中国第二大经销商集团之称的中升集团曾在2019年公开暂停支付汽车之家会员费用。

有人统计过,目前汽车之家的日活跃度仍然是最高的,但内忧外患之下,近几年的财报业绩仍然有所下滑。

遭遇发展的瓶颈期,就是汽车之家再次“易主”的原因。
至于为何收购方是海尔集团?背后又蕴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过段时间,社长再另起一篇和大家好好剖析一下这位家电巨头意欲何为。
写在最后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世事变化,盛衰无常。
汽车之家作为改变了中国汽车媒体行业的龙头企业,见证过发展、辉煌、内斗、挑战,也许还会有衰落。
似乎,这是99.99%的企业,在生命周期中都会经历的过程。
而越是在困难的阶段,越需要顺应时代,做出改变。
挺过艰难,过渡到下一个周期,才有望触底反弹,迎来新一阶段的辉煌。
那些面临同样难题的中国品牌,又何尝不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