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台海网
台海网4月16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曾艺轩 通讯员 于鲁川 卓英涌)对于青少年来说,网络空间是学习、社交、娱乐的重要场所。然而,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也暗藏“危机”,青少年被欺骗的事情时有发生。近日,翔安公安发布多个电信诈骗典型案例,希望能帮助大家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远离诈骗陷阱。
案例
“免费皮肤”骗局领取失败账号被冻结?他按要求开启屏幕共享
今年2月,一年级的小帅(化名)使用父亲的手机与陌生网友组队玩网游时,一名队友表示要免费送给小帅游戏皮肤。小帅加了对方的QQ后,对方发来地址链接。小帅点击链接后,手机上便自动下载了一个APP。按对方指示,小帅进入APP完成注册、登录,并将收到的手机验证码告知了对方。但当小帅点击欲领取游戏皮肤时,却被告知领取失败,相关账号已被冻结,如不及时解冻,将影响手机的正常使用。
小帅听后很着急,对方便引导小帅开启了屏幕共享功能,并称可远程协助他解冻账号。就在小帅按照对方的要求一步步操作后,很快小帅父亲收到了银行扣款的短信提醒,此时银行账户已被人划走3万余元。
案例
冒充警察诈骗“你父母的银行卡涉嫌洗钱” 他按“民警”指引进行转账
今年3月,三年级的小温(化名)在某短视频APP中加了一个粉丝群。进群后,他看到群里发出一条信息:“这是公安民警的二维码,请大家添加民警为好友,逐一核实信息。”
想到应该“配合公安机关开展调查”,小温扫了二维码,添加“民警”为好友。“民警”随即发来信息,要求小温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与其视频通话。对方在通话中告诉小温,他父母的银行卡涉嫌“洗钱”,需要将银行卡内剩余的钱先转移到安全账户内,惊慌的小温在对方的指引下进行转账。之后,小温的妈妈发现自己的手机向一个不明账户转账6万元,费了一番工夫,才弄清楚是小温在QQ群里遇到了假警察。
案例
冒充律师诈骗群里“律师”发来私信 她为“洗清嫌疑”按指引转账
今年4月,六年级学生小美(化名)在搜索明星签名照时发布了几条评论,不久便收到私信,称进群可免费领取签名照。小美进群后,一名自称律师的人发来私信,称群主是诈骗犯,小美若不配合调查,就会被当作共犯抓走坐牢。
小美为洗清嫌疑,便听从“律师”要求,拿来母亲的手机开始视频通话。“律师”指示小美将母亲手机里的钱都转到银行卡,声称这些资金会暂时保管,母亲拿回手机后,发现银行卡竟被转出8万余元。
*******************************************************
【台海网报料渠道】
邮箱:taihainet@163.com
报料、登报、维权、内容合作专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