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变味了!情人节被过成拼多多?年轻人不买单,商家急了

阿梦侃球 2025-02-15 18:20:41

“今年情人节,你花了多少钱?”

这是往年情侣们最忌讳的问题,却成了今年最扎心的梗。别说精致的烛光晚餐了,就连商场里的玫瑰花,都开始被人嫌弃“割韭菜”了。

我刚从几个购物中心转了一圈,不说门可罗雀吧,但热闹劲儿绝对比不上往年。往年那些黑珍珠餐厅,得提前一周预约才有座,今年居然有店员站门口主动揽客,手里举着菜单,眼神透露着急切:“先生,今天不用等位哦。”

商场里摆着一大堆情人节巧克力,堆得像小山一样,结果没人碰,反倒是临期食品区的脆皮烤鸡腿,情侣们手拉手抢得不亦乐乎。我也想买,结果被一对看起来刚下班的小年轻抢走了,还听见姑娘感叹:“现在连烤鸡腿都涨价了,真离谱。”

讲真,这一幕让我挺感慨的。曾几何时,情人节可是营销界的“摇钱树”,玫瑰花要从荷兰空运过来,西餐厅的桌子间距恨不得比车厢里的站位还小,酒店房间更是提前一个月就被订满。今年怎么就突然变天了呢?

其实原因不复杂,归根结底就一句话:年轻人的钱包,被整个经济形势按在地上反复摩擦了。

还记得前些年吗?那时候的情人节,简直是“全民消费主义狂欢”。不买礼物?不送口红?不来一顿烛光晚餐?行啊,等着被朋友圈公开处刑吧。

“男朋友送过什么最无语的礼物?”“情人节最气人的瞬间?”“男生到底该花多少钱才算爱你?”

这些话题年年上热搜,评论区的要求越来越离谱,曾经“心意最重要”,后来成了“2000块以下都是敷衍”。再后来,甚至有人总结出一套公式:穷人送绝对值,富人送年收入的15%。

我朋友去年情人节发了个朋友圈,给女朋友买了两万块的包,结果点赞没几个,私信倒是收了一堆:“才两万?”、“你是不是不够爱她?”

这股风气发展到极致,就彻底变味了。

今年,情况反过来了。

不是男人不愿意花钱了,而是“情人节这门生意”玩不下去了。

一方面,年轻人的钱包实在扛不住了。商家再怎么花式营销,终究还是得消费者买单。但现在,大家连699的情人节套餐都开始犹豫,“超前消费”成了奢侈行为。饭可以晚点吃,礼物可以明年补,先活下去最重要。

另一方面,“捞女”文化这几年搞得太过分了,直接劝退了一大批男性消费者。

“如何三句话让男人给你花18万?”“怎么让男朋友心甘情愿转账?”“520送多少才不会掉价?”

一边高喊“不要物化女性”,一边拿计算器算着男人的“财务忠诚度”,这种割韭菜的吃相太难看了。前几年,这些套路还能骗到一部分人,现在?抱歉,男人们的防御机制已经点满了,情人节消费降级的最大贡献者,可能就是这些把“送礼”变成“收割”的人。

有个哥们跟我吐槽:“送再贵的东西,过几天二手市场一搜,全新未拆封,‘前任赠溢价智商税’,直接骨折价出货。你说图啥呢?”

当男性群体学会“糊弄学”后,这游戏就彻底玩不下去了。

消费主义玩不下去了,商家怎么办?

答案很现实——预算砍砍砍。

我在商学院读书的几个同学,去珠宝、香水、美妆这些“爱情消费品”公司上班,这两天都在吐槽:“今年营销预算比去年砍了一半还多。”去年定的情人节推广方案,一个个被毙掉,到最后,连个像样的广告都没见着。

商家不是不想赚钱,而是精明得很。他们看出来了——你再铺天盖地打广告,也掏不出年轻人口袋里的钱了。

去年花1000万砸营销,今年花100万都嫌多,商家自己都没信心,消费者能有动力掏钱吗?

有人问,那情人节就没了?年轻人不谈恋爱了?

并没有。

只是大家不再愿意为“营销出来的仪式感”买单,而是用更真实的方式去过节。

有的人买不起大餐,就去小店点个十几块的烧烤;有的人没送贵重礼物,就发个“情人节快乐”的红包;甚至有的人连礼物都没送,就俩人窝在出租屋里吃外卖,看电影,也挺开心的。

你说,这不是爱情了吗?

反倒是更健康了。

有人说,这届年轻人用“躺平”搞垮了节日经济。但我觉得,这是他们用最直接的方式,完成了一场反向驯化——让消费主义适应他们的生活,而不是反过来被收割。

曾几何时,最顶级的浪漫,是“我愿意为你花光所有积蓄”;而现在,最动人的爱情,可能是——

“我知道你很穷,但还是愿意和你蹲在马路牙子上吃煎饼果子,觉得幸福。”

你怎么看?

0 阅读:3
阿梦侃球

阿梦侃球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