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亚马逊之前发布的通知,再过2天,亚马逊的“FBA分仓新规”就要正式开始生效了。
从2025年2月20日开始,亚马逊就不再提供标准尺寸商品的“部分货件拆分”这个选项,届时标准尺寸商品的选择只剩下了两种。
通知内容如下:

在现在的亚马逊后台,因为还没到2月20日,所以现在还依然可以看到三种不同的入库配置选项,它们分别是:
1、最低货件拆分:发到最少的FBA仓库(通常只1个),入库配置费较高。
2、部分货件拆分:发到多个FBA仓库(通常2-3个),入库配置费较低。
3、亚马逊优化的货件拆分:发到多个FBA仓库(通常是4个以上),无配置费。

而到了2天后的2月20日,如果你要发送的商品属于标准尺寸货件,那上面红框中的“部分货件拆分”选项就将消失不见了,亚马逊把这个选项给移除了。
以后标准尺寸的货件发货,只剩下了“亚马逊优化的货件拆分”和“最低货件拆分”两种选择。
最低货件拆分,这个比较好理解,就是卖家在发货时可以直接选择单个地理区域(美东、美中、美西)内的单个FBA仓库进行发货,这种方式对于卖家的纸箱、托盘、数量等等,都没有什么要求,唯一的“代价”就是要支付一定的入库配置服务费,这个其实就相当于之前经常提到的“合仓费”。
那“亚马逊优化的货件拆分”是怎么运作的呢?很多卖家对这个选项其实还都不太理解。
多数卖家选择“亚马逊优化的货件拆分”,都是为了节省入库配置费,但是想要使用这个“亚马逊优化的货件拆分”选项,你的货件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每件商品(sku)至少包含5个相同的纸箱或者托盘。
2、每个纸箱或者托盘中,必须包含相同的商品组合,且每件商品在每个纸箱或托盘中的数量也必须都相同。
亚马逊给出的例子是这样的: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批货件有5个箱子,每个箱子里面有2种产品,每个产品的数量都是1号商品100个和2号商品20个,这就满足了上面说的使用“亚马逊优化的货件拆分”选项的两个条件,因此这个发货计划就符合“亚马逊优化的货件拆分”选项的要求。
我们再来看两个不符合的例子。
第一个:

这个发货计划,上面红框中的5号箱子,里面2号产品的数量是0个,但是其他四个箱子里的2号产品的数量都是20个,这就不符合上面要求中“每件商品在每个纸箱或托盘中的数量也必须都相同”的规定,所以这个发货计划就不符合“亚马逊优化的货件拆分”选项的要求。
第二个:

这个发货计划,红框中5号箱子的1号商品的数量是50个,而其他四个箱子中1号商品的数量都是100个,所以这个发货计划也不符合“亚马逊优化的货件拆分”选项的要求。
如果上面这批货件想要使用“亚马逊优化的货件拆分”这个选项,则需要把5号箱子中的1号商品数量补足到100个才可以。
所以在亚马逊做出这次调整以后,大家在后面发货时一定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产品选择哪种方式才是比较合适的。
最低货件拆分,比较适合变体sku种类繁多、单次发货数量较少或其他不方便使用优化拆分的情形。
而亚马逊优化的货件拆分,比较适合sku数量较少且单次发货量较大的情形。
而且大家在新规之下还要做好物流费用的模拟测算。
每个卖家都可以根据自己历史发货数量等数据,模拟一下自己未来采取两种发货方式各自需要支出的大概成本是多少,再根据得出的数据去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