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岁奥斯卡从兰州的公立小学来到成都某老牌国际学校。
今年8月,全家商量决定,让14岁奥斯卡在初二结束后休学回兰州学拉面。三个月后,奥斯卡从拉面学校毕业,他自信地说:“我拉的面比外面饭馆的都好吃!”
父母在“关键”的初二阶段同意孩子休学时,他们在思考什么?一个家庭不将成绩和分数当作重要考核指标时,孩子将获得怎样的成长空间?
我们和奥斯卡,以及奥斯卡的爸爸勇哥聊了聊,其实,教育的模式可以有很多种。
在奥斯卡三年级时,每天回家后写完作业差不多就十点多了。
看着奥斯卡晚上睡得晚,白天没精神,勇哥既心疼孩子休息时间不够,也觉得大量的重复性高、抄写类作业“都没多大意义”。
他便和妻子想,能不能和老师商量适当给奥斯卡少布置一点作业。
“他妈妈和老师聊了两次,表示孩子的健康比成绩重要,我们就希望他每天能好好睡觉。”几番沟通下来,老师没有答应减少作业这一请求。
勇哥倒也理解:“老师自然有他的考量,他要为孩子的成绩,为班级的学习氛围负责任。”作业没“砍”下来,勇哥便给奥斯卡请了一个月的假。
父子俩去美国玩了一圈,一起放松放松。
一个月后,奥斯卡回兰州继续上学,勇哥则在成都待了一段时间。
在成都那段时间,勇哥接触了不少线下活动、沙龙分享。不错的氛围,让他有了给奥斯卡换个环境的计划。
就这样,他开始在成都探访不同的学校,希望选择一处更适合儿子的环境,让他不那么辛苦,最好可以快乐学习。
成都没有辜负勇哥和奥斯卡的期望。
奥斯卡转入的国际学校没有过多的作业,每天放学时间早,有丰富多元的课程,这留给了他足够的自我探索空间。
校园之外,奥斯卡也在成都找到了自己的小天地——线下公共活动。
“在兰州,我的社交圈相对固定,在成都的各类线下分享活动中,认识了很多不同的人,他们有着不同的职业,不同的生活方式,对同一个问题有着不同的思考。”勇哥感叹,成都丰富的公共文化活动让他眼前一亮。
渐渐的,奥斯卡周一到周五待在学校,周末便跟着爸爸去不同的活动现场听嘉宾分享,与大家交流,两人逐渐成为了各类活动的常客。
现场的成年人不会把奥斯卡当作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儿,而是鼓励他进行表达,并听他在想什么。
“小朋友专注度没有那么高,时间长了会不集中,但这不影响他喜欢活动的氛围。他愿意表达,也愿意和大家交流。”勇哥说。
前两年,成都有一档名为“明亮的对话”的思辨活动,各行各业的人聚在一起,大家就经典议题、热点话题进行讨论,奥斯卡和勇哥参加过很多期。
去年,“明亮的对话”延伸出少年版。讨论议题进行了适龄调整,参与人群变成小学高段学生和中学生。
“轻车熟路”的奥斯卡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明亮的对话·少年版”主理人,承担了大量活动组织相关的工作,在“圈子”里也变得小有名气。
在这样的氛围中,奥斯卡的成长和蜕变很快。
两三年里,他长高了,变声了,褪去了孩子气,留起了长发。同时,他的思辨力、独立思考能力、表达能力都越来越强,还能写一手好文章。
更重要的是,在见识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后,他开始明白,人生可以是旷野。
随着奥斯卡将越来越多的时间投入在城市公共活动中,在拓宽了思维、结识了朋友、有了点“小名气”的同时,勇哥发现儿子有点“飘”了。
八年级时,学业压力加重,奥斯卡的学习状态、心情都不怎好。加之因为熬夜打游戏,导致上课时状态也不佳。
奥斯卡问爸爸,自己可不可以休学一段时间,全职做“明亮的对话”以及成都其他的公共活动。
对于休学这件事,勇哥并不反对。
但对于休学后全职做公共活动的请求,他拒绝了儿子:“用老一辈人的话,家里不养闲人。我问他做这件事短期目标、长期目标分别是什么?他不清楚。公司、机构做这件事要考虑收入盈利,他目前显然是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另一方面,长期参加公共活动的勇哥逐渐对“文化圈”祛魅,他发现不少热衷于公共活动的“文艺青年”自身逻辑并不自洽,没有一以贯之的价值观。
同时,许多人看似进行了大量的学习讨论,实际上连独立思考都做不到。
也是那段时间,勇哥感受到儿子受到了不少所谓的“文艺圈”的影响,尤其是在言辞表达上。
“他整个人变得有点浮躁,没办法沉下来去钻研一件事情,做一两个月就不继续了。哪怕是他喜欢做活动,也有不少打退堂鼓的时刻。”勇哥说道。
这让他更加坚定,不论奥斯卡多么想留在成都参与公共生活,他都需要暂时离开一段时间,回兰州去做一些“接地气”的事情,把心沉下来。
勇哥想了很多回兰州后可以尝试的“接地气”的事情,例如锻炼身体,尝试不同运动。偶然,一位朋友将自己学拉面的视频发给勇哥,他便询问奥斯卡:“要不要试试这个?”
奥斯卡起初是犹豫的,勇哥决定推儿子一把。他承诺儿子,如果能顺利从拉面学校毕业,自己可以资助他去美国研学。
一番商讨后,奥斯卡决定回兰州,学拉面。
去到拉面学校后,奥斯卡的生活的确变得“接地气”了不少。
学习和面、揉面、遛面、拉面、熬汤炖肉,替代了曾经的参加活动、组织活动、分享观点。只有在一天忙完后,他才有时间记录下自己的当天的感受和学习的细节。
这是他在拉面学校的第一天写下的“日记”:
今天学了揉面和遛面,开始学的时候,师傅抓着我的手,教我怎么揉。
这是有诀窍的,因为手臂的力量有限,所以就要弯腰,然后把整个身体压上去才可以做好揉面,而把身体压上去的方法就是抬脚。用手和内心去感受面团,先把手向回拉,再往前推,这个时候加上抬脚的动作就好了,脚抬起来的时候身体压上去,然后另外一只手在旁边静候着,不能隔太远,因为马上要拉下一次。
就这样,手一推一拉,就是揉好面的关键,然后胳膊一定要垂直于面团,所以揉到哪,脚要走到哪。再多加一些练习就好了。
……保守估计我有揉面五百次,就是手的动作一直重复,然后慢慢往左边移动,终于看得下去了,师傅也答应教我下一个动作,遛面了。”
奥斯卡《拉面日记》
在奥斯卡看来,尽管和面揉面这些步骤并不轻松,自己也曾因为用力方法不正确而腰酸背痛,但从中获得的乐趣却是极大。
“做一碗面不是一件机械化的事情,每个步骤都需要靠感觉,每碗面都是独一无二的。过程中,你的感受非常重要。每一个步骤都相当讲究,一步不对面都不好吃。”
三个月后,奥斯卡从拉面学校毕业。除了拉面,他还学会了不少西北小吃和甜品。
谈到自己如今的水平,他自信地评价:“刚毕业的时候我已经可以去饭店给客人做了,到现在,我可以很自信地说,我做的拉面比任何一家饭店里做得都要好!”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最朴素的,却也是最常被我们忽略的大智慧。
三个月的付出,让奥斯卡有了不小的成就感:“我自己当然知道它是好吃的,看见别人吃完后的笑容,也感到了他们对我的肯定。”
做事的时间变多,“瞎想”的时间自然就会变少。
勇哥发现了儿子的变化:沉下心来了,愿意花三个月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拉面这件事。
奥斯卡学拉面这段时间,妈妈一边上班,一边全力为儿子学拉面提供后勤保障。一家三口,每天也会在家庭群里分享今天自己都做了什么事,以及自己手机屏幕的使用时长。
还有一项意外收获,奥斯卡和家里老人的关系更亲切了,在视频电话时,他会学奶奶讲话逗她开心。
换做以前的奥斯卡,绝对不会这样。
三个月前,奶奶会因为奥斯卡的爷爷、太爷爷都是大学教授,他去学拉面反差太大而不支持。如今,看见视频中奥斯卡的变化,奶奶也觉得孙子这三个月拉面学得值!
奥斯卡回忆起这三个月,更像是一个大型的探索实践项目。
自己花时间和精力在拉面这个项目中,打破已有知识的边界去学习技能、提升能力、探索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也体验沉下心来的学习状态是什么样的。
在结束拉面学校的学习后,奥斯卡依旧留在兰州。在爸爸建议下,他跟着一家影视工作室开始学习影视制作相关知识。
按时上下班、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视频号里收藏着密密麻麻的工作内容,奥斯卡就这样,在14岁的年纪过着大多数打工人的生活。
从公立小学到国际学校,再到学做拉面,去面馆实习,跟着影视工作室上下班,相比同龄人,奥斯卡的人生经历足以称得上丰富。
将更多时间精力投入在社会学习中,校园时光自然会缩短。但奥斯卡也不后悔:“学生的概念不一定和学校挂钩,我时时刻刻都在学,只是不在学校而已。”
勇哥也不担心儿子过早地进入成年人的世界,了解成年人的社交规则和社交话题,或是同伴关系减少等情况。
在他看来,世界变化如此之快,大多数家长们牺牲和放弃很多事情,带着孩子去“卷”好学校、高文凭这件事是否真的值得,要打一个问号。
但可以肯定的是,奥斯卡现在接触的是一个真实且多元的世界,他自己坚持在这个世界中探索、学习。
在奥斯卡的眼中,爸爸是一个前卫又勇敢的人。
相比成绩,爸爸更在乎自己的健康和家庭的和谐;相比分数,爸爸更关注自己的基本素养,比如守时守信,有礼有节。
无论是同意奥斯卡休学,还是带他参加公共活动,鼓励他尝试不同的事情,勇哥一直在坚持的都是,让儿子身心健康地成长,在分数之外,给予他时间和空间去进行多元尝试,从单一的评价体系中游离出来。
“等奥斯卡18岁以后,按他自己的方式去生活就行。”勇哥说道。
至于14岁的奥斯卡,他现在短期目标是学习做短视频,并通过自媒体将自己的故事和想法用更成熟的表达分享给更多的人。
对于更长远的未来,奥斯卡则表示:“选择会随着世界的变化而变化,我也在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或许会很快回到学校,或许会继续看看外面的世界。但大的方向不会改变——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厉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