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西部地区的电子企业
昨天在后观湖边钓鱼时,一位年轻人来到我的钓位边和我拉呱。看他穿得较单薄,而且昨天早晨零下4度,我问他可是北方人或是四川人?他说他是黄石人。我有点惊讶,问他这不冷吗?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北方人和四川人比较抗冷,湖北人是不太抗冷的。他说他穿得很多的,是春节时穿得好一点显得单薄。
显然他对钓鱼很感兴趣。问我这么冷有鱼钓吗?我回说有鱼是意外,没有鱼是乐趣,老头嘛,这总比坐在麻将桌上要好。
他问我的这钓杆多少钱,我回说二千多一点。他表示疑问,26米的川崎只要二千多?哄我玩的吧?
我说是真的,我把手机上的存底价格翻给他看他才信。
我问他是不是想要一根,他摇头。回说二、三百的鱼杆他都得掂量,哪里敢上眼看二、三千的。
我表示惊讶,看他的穿戴不像是缺钱花的主。
他说他是从黄石来武汉做小生意的,孩子带在这里上小学,两口子经营一个早餐摊子,孩子的上学开销、住房的租金、摊位租金,平时的生活开销等就够他忙的了,哪还有钱来买二千多的鱼杆。他说像我这样开着车找鱼钓恐怕是他这辈子想都不敢想的生活。
好像人总免不了以貌取人,我也不能免俗。我说也是,你们这个年纪不是钓鱼的时候。我是在有意扯开话题。
放眼望去像他们这样的年轻人,行走在中国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为生活而奔忙着,消费紧紧围绕着他们的生活所需。他们除生活消费外可能也会有其它的消费,但我估计那应该是少之又少。
如果40年前,生产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那么今天消费就成了经济增长的核心问题。今天中国的生产能力供应全球30%以上消费品的生产,占人口40%以上的中低收入群体如果消费上不去,以消费拉动生产就是一句空话。
生产得靠消费,那消费又需要什么呢?就中国现在的情况来看,得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难题。要是中国经济现在真到了瓶颈阶段,那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起码应该是瓶颈期的难题之一。这里头啊,既有社会收入结构的宏观调整方面的问题,也有这个特定群体自身特有的问题。这就需要决策者们不光要从宏观上整体考虑,而且具体政策的制定也得针对这个群体有专门的办法。
要是全面地去讨论这个问题,实在是太复杂、太庞大了,所以接下来的讨论呢,我只能用举例的办法,或者挑几个重点的问题来聊聊。
第一,说说提升中低收入群体收入的事儿。从宏观上讲,至少有两个大方面。一个是国家坚持了好些年的扶贫政策得往精细化、精准化的方向调整,得保证国家的扶贫资金能准确无误地给到这部分人手里;另一个是国家经济发展布局的平衡问题,现在还是东南发展得比较好,而西部还需要进一步扶持和开发。
但是就算这些宏观政策能调整好,但这个特定群体的具体问题也不可能全都解决,这个群体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这个群体受教育程度一般都不高,缺少能跟现代社会相符合的劳动技能,他们老是干着社会上最不需要劳动技能的活儿,拿着社会上最低的工资。再比如说这个群体基本上都在中国最不发达的地方,像农村啊、西部啊这些地方。还有像这个群体老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法离开自己生活的地方等等。2024 年国庆节的时候,我在洪湖边调查了乡村的养老问题,写了个帖子叫“养老系统的光能照到这位 84 岁老人身上吗?”,结果被好多人批评,有网友质问我,难道这也是国家的事儿?可我今天要反问一句,一个 84 岁的老人还得自己养活自己,这难道不是国家的事儿?这里头既有前面说的政策对应的问题,也有下面说的消费环境结构不平衡的问题。
第二,关于消费环境的结构性失衡:从供给端的情况来看,市场上对中高端商品竞争得太厉害,但是针对低收入人群的那种性价比高的商品和服务却提供得不够(比如说平价又耐用的消费品、普惠型的服务等等)。
再从基础设施建设这方面来看,农村还有那些欠发达的地区,物流网络、商业设施、数字支付之类的基础设施都比较落后,这就抬高了消费成本(就像农村商品的价格比城市还高)。
我曾经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仔细地观察过那些大城市的市场价格以及县级以下地区的物价状况。结果发现,相同的商品,城市价格和农村价格之间的差距实在是令人惊讶,有的甚至能达到以倍数来计算的程度。
比如说,常见的一些日用品,在大城市里可能只卖十几块钱,但在农村的小店里可能就要卖到几十块钱。再比如一些新鲜的水果,在大城市的超市里价格还算合理,可到了农村的集市上,价格竟然能翻上好几倍。这种价格差距的现象可不是个例,而是在很多商品类别中都普遍存在。
对策在哪里?
我以为首先得从提升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入手,所以扶贫政策的精细化和精准化就应该是重中之重。以往的扶贫政策可能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够精细、不够精准的地方,导致扶贫资金没有完全用在刀刃上。现在得改变这种状况,要把扶贫政策做得更加细致、更加准确。
比如说,通过深入的调研和精准的识别,真正了解那些中低收入群体的具体需求和困难,然后有针对性地给予资金支持、技术培训或者就业机会。就像有些贫困地区,人们可能有种植特色农产品的条件,但缺乏资金购买优质种苗和先进的种植设备。这时候,扶贫资金就可以精准地投入到这些方面,帮助他们发展产业,提高收入。
除了对宏观政策进行调整之外,针对这个群体所存在的特殊问题,就好比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严重缺乏劳动技能等等,政府和社会组织其实是能够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教育和技能培训机会的。政府可以牵头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邀请行业内的专业人士来授课。社会组织也能发挥自身的优势,比如联系一些企业,为培训人员提供实习的机会。就拿一些贫困地区来说,政府组织开展了针对当地特色手工艺的培训课程,让原本只能在家务农的人们学会了制作精美的手工艺品,从而有了新的就业途径。
通过这些举措,不但能够显著地提高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让他们在找工作时有更多的选择和优势,而且还有助于他们获得更为丰厚的收入。收入提高了,生活质量自然也就跟着上去了,他们能够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为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形成一个积极的循环。
应当大力鼓励企业积极地到农村和欠发达地区设立生产基地或者分支机构。让这部分人在他们的家门口就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比如一家服装加工企业在农村设立了工厂,村里的妇女们不用再远赴他乡,就能在厂里从事缝纫工作,既能赚钱又能照顾家庭。
其次,要改善消费环境存在的结构性失衡这一问题:就拿中高端商品竞争太过激烈这个问题来说,政府和企业能调整一下市场策略,多留意留意中低端市场,给大家提供性价比高的商品和服务。打个比方,政府可以通过出台一些政策,引导企业去开发适合中低收入群体用的产品,或者专门拿出一笔钱来支持相关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除此之外,加强农村还有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刻不容缓,尤其是物流网络、商业设施还有数字支付系统这些方面。是压低农村及欠发达地区商品价格的有效手段。
为了保障广大农村等欠发达地区民众的切身利益,我们应当通过有效的政策手段来严格规范市场价格,坚决防止这些地区出现商品价格过高的不良现象。要知道,在农村等欠发达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通常相对较低,如果商品价格过高,将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沉重的负担。比如一些日常必需的生活用品,像粮食、食用油、蔬菜等,如果价格超出了居民的承受能力,就会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要解决中低收入群体在消费方面遇到的难题,这得靠政府、企业还有社会一起发力。只有把这部分人的消费问题切实解决了,也才能真正使消费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才能真能使国内国际双循环达到相互促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