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正义也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就在前两天,J.K.罗琳在社交平台上发了一张图,庆祝自己“赢了”。
照片里,她一手端着酒杯,一手拿着雪茄,背景是豪华游轮,脸上写着四个大字:如释重负。

并附上一句文案,“我喜欢看到计划顺利完成。”
02
看似潇洒,其实太不容易。
评论区依然骂声一片:
“你真是可悲,活生生的耻辱。”
“你将孤独死去,无人爱戴”
“《哈利·波特》是历史上最被高估的故事系列。”



但这一回,罗琳终于赢了一场硬仗。
4月16日,英国最高法院终于裁定:女性,必须是生理女性;“性别”这个词,不允许随便“自我认定”,跨性别女性在法律上不被视为女性。
说白了,男人不能靠一句“我心里是个女人”,就理所当然地进女厕所、去女子监狱,或者参加女子举重比赛拿金牌。
(这段我后面再讲啊)
03
你可能很难想象,在过去几年,这样的“常识”在英国、在欧洲,说一句“女人是生理性别”,会招来怎样的风暴。
J.K.罗琳为此,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2020年6月7日,罗琳因为在社交媒体平台,将女性称为“来大姨妈的人”,结果LGBTQ群体、白左媒体认为,她伤害了跨性别者的感情,群起而攻之。

04
她不仅被网络围剿、收到死亡威胁。
最让人唏嘘的是,带头公开批评罗琳的,不是别人,正是她一手捧红的三位主演——哈利、赫敏、罗恩。
他们纷纷发声支持“跨性别女性也是女性”,曾多次讥讽罗琳的观点是“歧视”。
一时间,《哈利波特》主演,几乎集体与她割席。

反倒是“伏地魔”和“马尔福”的扮演者,站出来力挺,让网友感慨:“戏里的反派,成了现实中最正常的人。”

更讽刺的是,连《哈利波特》官方IP网站,也与她切割,悄悄把她除名。
可这,还仅仅只是风波的开始。
05
罗琳遭到了无数的网络暴力和恐吓,不仅家庭住址被公布,甚至差一点就被英国警察逮捕。
罗琳不是不怕,但她没退。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她一边被人肉、威胁、举报,一边还坚持发声,甚至还拿出真金白银,资助了“苏格兰妇女”组织,继续为“生理女性的权利”打官司。
说句实话,如果她不是全球最有钱的女作家之一,估计早就被搞下去了。
但就算再有钱,也招架不住连续五年的网暴、断交、标签和封杀。
而她的敌人,不是一个群体,而是一种病态的风潮:“我想是什么性别,就是什么性别。”
很多坚持发言的特定领域专业人士、名人要么丢了工作,简历上被记下污点,要么就被骂到关评论、退网、心态崩溃……
06
英国的“性别自我认定”政策,曾经荒唐到什么程度呢?
只要你打心底里觉得自己是女性,就算你生理是男性、胡子拉碴、体毛浓密、没动过一刀,你也能被承认为跨性别者。
即便是那些见多识广的网友粗略一看,都会觉得这条法律相当的炸裂。
07
2023年,英国警方逮捕了一名,叫布莱森的性犯罪者。
生理是男的,他保留着胡子和男性器官,但因为他心理上认为自己是女性,于是被关进女子监狱。
美国同样很魔幻,2018年一名跨性别囚犯,被控强奸一名女性,被逮捕,同样因为“他认为自己是女人”,而被关进女子监狱,并对四名狱友实施侵犯,被联名举报后,最终才被紧急转出来。

08
更魔幻的还在后头。
2021年东京奥运会,新西兰有位变性举重选手劳雷尔,成为奥运历史上第一位,公开的“变性女性”运动员。
到了2022年,美国更炸裂。
美国泳坛出现了“传奇”,威尔一个原本在男子组,排462名的选手,自认女性后转战女子项目,横扫100米、200米、500米三项冠军,顺便刷新了所有女子纪录,还被媒体称作“女性运动的希望”。
荒唐?可这就是现实。
不仅在英国,欧洲大陆也是如此。
2024年,法国巴黎奥运会开幕式,群魔乱舞,魔幻的开场让全世界“辣眼睛”。

09
放眼整个欧美,性别不再只有男和女,而是“无限可能”——跨性人、双魂人、沸水壶、沃尔玛塑料袋、阿帕奇直升机……各种“性别认同”高达97种。
只要你说“我今天觉得我是女人”,那你就可以进女厕、住女监、拿女子金牌。
不管多离谱,只要披上“自由”外衣、举起“反歧视”的大旗,无论是男变女,女变男,还是一天内72变,都能堂而皇之地走进公共规则。
是的,根据当时的法律,只要他说自己是“女性”,那就必须被当“女的”对待。
这,就是罗琳为什么要抗争的原因:不是怕平权,是怕“假平权”。
10
但罗琳一发声,全网“怒火烧身”。
2024年4月,英国更离谱的《仇恨犯罪与公共秩序法》生效,规定任何可能“冒犯跨性别群体”的言论,都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也就是说,她的言论,很有可能面临被判刑七年。
最后她被逼得,只能暂时离开英国。
但事情终于迎来了转机。
4月16日,就在上周,英国最高法院作出裁决:法律意义上的“女性”指的是生理女性,“性别”指的是生理性别。
一句话,常识回来了。
11
苏格兰妇女组织开香槟庆祝,罗琳也晒出她在游轮上抽雪茄、喝小酒的照片。
嘴角的笑,藏不住了。

有人认为,这次英国最高院的裁决,是罗琳的胜利,也是英国女性的胜利。
但我认为,这是英国的悲哀,也是欧洲文明的悲哀。
因为,关于男性女性身份的认定,这种基于人类常识的事情,居然要上升到,最高法院的裁决才能界定,说明整个社会的理性,早已被裹挟到了一种荒唐的境地。
12
是的,她赢了,其实是我们都松了一口气。
不是因为她是JK罗琳,而是因为我们终于看到:
在一个越来越魔幻的世界里,还有人愿意冒着掉粉、被辱骂的风险,坚守常识。
也许你可以不同意她的态度,但你不能否认她的勇气。
说实话,在一个连“我是男的还是女的”都要反复斟酌的时代,一个人敢站出来说:
“我知道我是女人,你不是。”
这本身,就已经值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