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拌种要双剂,混用全覆盖,苗齐苗壮根基牢。

海岸沙滩留梦痕 2025-02-16 18:55:10

小麦拌种要双剂,混用全覆盖,苗齐苗壮根基牢

在广袤的田野之上,每年的小麦种植都是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小麦,作为我国许多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它的收成关乎着无数人的温饱,也影响着整个粮食安全的稳定。而在小麦种植的过程中,拌种这一环节却往往容易被忽视,然而它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历史数据和众多种植实践来看,那些认真对待拌种环节的地区,小麦的苗齐率和产量都有显著的提升。以[具体地区A]为例,过去在未重视拌种时,小麦苗齐率大约只能达到80%左右,经过精心拌种后,苗齐率提升到了95%以上。产量的增长更是明显,未拌种时平均亩产在400公斤上下波动,拌种之后,亩产稳定提升到了550公斤左右。

传统的单剂拌种虽然有一定的防护作用,但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田间环境时,往往力不从心。我们先来看单剂拌种的情况。单剂拌种可能是仅仅针对某一种病虫害进行防治,比如一种拌种剂主要针对地下害虫金针虫。在实际的田间环境下,金针虫的数量可能会因为土壤湿度、温度等因素而呈现出不同的密度,如果只用一种拌种剂,假设这种拌种剂对金针虫的防治效果在70%,也就是说还有30%的金针虫能够存活下来侵害小麦种子。

再者,除了害虫,小麦还面临着多种病菌的威胁。例如小麦腥黑穗病菌和纹枯病菌等。这些病菌在土壤中广泛存在,一旦条件适宜就会疯狂繁殖。单一拌种剂对病菌的抑制范围也很有限,可能这种拌种剂对小麦腥黑穗病菌的抑制率能达到65%,但对纹斑病菌可能只有30%的抑制效果。当多种病菌同时来袭时,小麦苗的生长就会遭受重创。

而这时候,双剂拌种并且混用全覆盖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双剂拌种,就像是给小麦穿上了一层“双重铠甲”。两种不同功能和靶标的拌种剂混合使用,能够互相补充。一种拌种剂可能侧重于防治害虫,另一种则侧重于抑制病菌。比如说,一种拌种剂对金针虫和蛴螬等地下害虫的驱杀效果能达到85%左右,对小麦纹枯病菌的抑制效果可以达到70%以上;另一种拌种剂对小麦散黑穗病菌有80%以上的抑制率,对蚜虫等苗期害虫有75%的驱避效果。

在实际操作中,如何确保双剂混用全覆盖也是一个关键。首先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比例进行混合,并且在混合过程中要充分搅拌均匀。以[具体地区B]的试验数据为例,不均匀拌种会让小麦苗受到的保护出现差异。按照1:1比例混合拌种剂,且均匀拌种的情况下,小麦苗的叶片在生长到三叶期时的发病率(包括害虫侵害伤口导致的病变以及病菌感染的发病)只有5%。但如果混合比例失调,比如一种拌种剂过多,另一种过少,苗的发病率会上升到15%。如果拌种不均匀,部分种子得到足够的药剂保护,而部分种子几乎没有什么保护,整体的苗齐率会从96%下降到88%左右。

从播种到出苗,再到小麦苗茁壮成长,在这最初的阶段,双剂拌种且混用全覆盖就像是给小麦种子的“种子基金”,为其后续的生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苗齐苗壮的小麦,根系会更加发达。根系是小麦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嘴巴”,根系发达意味着能够更高效地从土壤中获取资源。据测定,苗齐苗壮的小麦在生长一个月后的根系长度能够达到30 - 40厘米,根系的数量也更多,而苗不齐的情况下,根系长度可能只有20厘米左右,根系数量也少很多。

在现代农业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不能再忽视拌种这个看似简单却意义重大的环节。每一次播种都是新的希望,每一粒种子的健康萌发都是丰收的开端。双剂拌种、混用全覆盖就像是种下的一颗“定心丸”,让我们更有底气期待着田野里麦浪滚滚,收获满满。它不仅仅是一种农业技术,更是一种对土地、对粮食、对我们生存根基的尊重与守护。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