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15岁时母亲被迫殉葬,32岁成为摄政王,38岁狩猎坠马而亡

八方镜 2024-12-08 18:27:03

“短折而死”!

“玉儿,你咒我!我们这样的情分,你咒我!” 多尔衮悲愤的话语仿佛还在耳畔回响。

在电视剧《孝庄秘史》中,多尔衮与大玉儿的爱恨纠葛令人动容。

历史上的多尔衮,在 1650 年狩猎时猝然离世。

“是非成败转头空”,他的离去震惊朝野,也让后人疑窦丛生,在多尔衮生命的最后时刻发生了什么?

万历四十年(1612 年)十月二十五日,爱新觉罗・多尔衮降生于建州左卫赫图阿拉城,其名在满语中意为 “狗獾”。

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乃努尔哈赤最为宠爱的妃子,这使得多尔衮自幼便独得百般恩宠。

努尔哈赤的晚常常怀抱着小儿子多尔衮,声情并茂地讲述自己战场上的传奇故事,时而,他也会耐心地教导多尔衮如何挥动弓箭。

可皇室之中,从来就没有真正的安宁,努尔哈赤不仅是他的父亲,更是后金的大汗。

多尔衮和他的兄弟们,也绝非仅仅是单纯的兄弟关系,他们更是潜在的对手。

按照蒙古旧俗中的 “幼子守灶”,多尔衮较为年幼,且在晚年得到较多赏赐,有可能被努尔哈赤视为接班人。

兄弟们看向多尔衮的目光中充满了微妙,或许是羡慕,也或许是忌惮。

1626 年 9 月,努尔哈赤在沈阳溘然长逝。

阿巴亥是努尔哈赤的大福晋,她与努尔哈赤共育有三个儿子,分别是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

按照努尔哈赤原本的想法,他是想将两黄旗拆分后分别给三兄弟,让他们一人一旗。

可还没来得及完全安排好这些就离世了,这导致在权力交接过程中出现了诸多变故,即便如此,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三兄弟,每人仍旧获得了一定数量的牛录。

牛录呢,最初诞生于满族的狩猎活动之中,女真人外出打猎,常常以若干人为一个集体。

每人各出一支箭,每十个勇敢的猎手组成一组,并推选一位首领,这位首领被尊称为 “牛录额真”。

“牛录”,意为威力巨大的大箭;而“额真”,则代表着首领之尊。

努尔哈赤对牛录进行了进一步的整合,将多个牛录编为一旗,形成了八旗制度。

在八旗制度下,牛录成为了最基础的编制单位,一般来说,一个牛录的人数大致在 300 人左右,人数会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增减。

晚年时努尔哈赤把两黄旗的 60 个左右牛录分成四份,自己留一部分作为亲军。

剩下的阿济格、多尔衮各分得 15 个牛录左右,多铎分得的牛录数相对较多,因为努尔哈赤原本有意让多铎继承镶黄旗,自己死后把亲军也交给多铎。

这样的安排,自然是后面登基的皇太极如鲠在喉。

三兄弟所领的牛录数量较多,且若他们在其母阿巴亥的支持下团结一致,将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这对于自己的汗位以及未来的江山都可能构成威胁。

努尔哈赤死后的第二天,皇太极等人便逼迫年仅 37 岁的阿巴亥殉葬。

关于此事,后世是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阿巴亥与代善的私情被利用。

努尔哈赤曾言,待他百年之后,要代善收养他的幼子和福晋,其中便包括阿巴亥。

阿巴亥为给儿子寻找靠山,与代善发展出了私情,后被努尔哈赤的小妾告发,这便成为了皇太极等人逼宫让她殉葬的理由之一。

其二,阿巴亥树敌太多,自她得宠成为大福晋后,专宠后宫,自然树敌众多,以至于皇太极逼宫之时,无人愿意为她求情。

其三也是最有可能的一种说法,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成功夺得汗位,阿巴亥作为努尔哈赤的大妃,她和她的三个儿子对皇太极的统治无疑是潜在的威胁。

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皇太极不得不逼迫阿巴亥殉葬。

不管怎么说,阿巴亥最终还是殉葬了。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中记载 “诸王以帝遗言告后,后支吾不从。诸王曰…… 于是,后于十二日辛亥辰时自尽,寿三十七。乃与帝同柩”。

而对于多尔衮来说,他瞬间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依靠,从那一刻起,15岁的多尔衮便被迫迅速成长,他不再是那个安静聆听父亲讲故事的孩子。

失去至亲后,多尔衮的生活彻底改变,从锦衣玉食到严酷的军营,他被迫迅速成长。

要想从权力的斗争中脱身,唯一的出路就是证明自己的价值,而军队就是最好证明实力的地方。

多尔衮天生勇猛,擅长骑射,从北方寒冷的草原到南方炽热的山野,他经历了无数战火洗礼,每一次都比上一次更加勇猛。

彼时的后金,内部权力斗争激烈,皇太极急需巩固自己的地位。

他看中了多尔衮的才能,多次提拔,一方面是为了分化阿济格、多铎三兄弟的关系,通过提拔小贝勒来制约大贝勒,以实现权力的平衡。

另一方面,皇太极在某些方面对多尔衮也确实看重。

他让多尔衮担任六部之首的吏部尚书,吏部负责官员的选拔、考核、任免等,把这样重要的职位交给多尔衮,可见皇太极对他能力的认可。

此外无论是攻打察哈尔、朝鲜,还是入关抢劫、松锦之战等重大战役,都让多尔衮担任主帅或主帅之一,这种培养力度,远远超过了对自己儿子豪格的栽培。

多尔衮表面上对皇太极言听计从,但在暗地里,也在不断扩展自己的势力,精心培养忠诚的部下。

他明白,只要维持忠心的表象,皇太极便不会轻易对他起疑,可他也时刻警醒自己:稍有不慎,便可能重蹈母亲的覆辙,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崇德八年八月初九,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后宫,终年 52 岁,庙号太宗,葬于沈阳昭陵。

皇太极去世仓促,并未明确指定继承,一时间,皇位之争风起云涌。

主要的竞争者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以及多尔衮,豪格统正蓝旗,背后有索尼、鳌拜等重臣支持;多尔衮则拥有两白旗,有多铎、阿济格为其助力。

两大势力派系对立,剑拔弩张。

就在局势最为危急的关头,多尔衮选择退一步海阔天空,主动放弃皇位争夺,改而拥立年仅 6 岁的福临登基,并自请辅政。

这一高招,不仅平息了内乱,大权落于手,也为自己赢得了一时的美名,这一年他32岁,权倾朝野的摄政王时代来临了。

多尔衮开始对朝堂进行大刀阔斧的整顿,曾经反对他的重臣,要么被流放,要么遭贬黜;与此同时,他提拔了一批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幕僚。

许多官员从此对他俯首称臣,不敢有丝毫反抗,就连福临本人,也只能在他的注视下唯唯诺诺。

小皇帝对这位 “皇叔父” ,既依赖又畏惧。

顺治元年,多尔衮以每次调兵遣将都要奏请钤印十分不便为由,遣人将皇帝玺印都搬到自己的府中收藏备用。

朝臣们渐渐习惯了将 “皇叔父摄政王” 作为新的决策中心,而年幼的福临则被彻底边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尔衮的行为变得越来越张扬。

他的仪仗队规模庞大,他所用仪仗的种类与皇帝等同,均为 20 种,只是在每一种类的具体数目上比皇帝略少一些。

他与皇帝的差距越来越小,还享有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赞拜不名等特权。

在一些场合中,王公贵族、文武大臣对他的尊崇甚至超过了对顺治帝。

更有甚者,他开始直接命令朝臣以 “皇叔父摄政王” 之名称呼自己,不许有丝毫更改,这样的举动,在清廷历史上可谓前所未有。

在电视剧《孝庄秘史》中,对于这些情节也有表现。

在剧中,多尔衮成为摄政王之后,权势滔天,他在朝堂上呼风唤雨,与顺治帝的矛盾也逐渐加深。

大玉儿(孝庄)夹在多尔衮和顺治帝之间,左右为难。

她一方面感激多尔衮对自己和儿子福临的扶持,另一方面又要维护儿子的皇位。

福临年幼,但并不愚钝,他看似顺从,却暗中观察着多尔衮的一举一动,逐渐对这位摄政王生出敌意。

1650年的冬季,古北口外的喀喇城,银白的雪地上,马蹄掠过,发出刺耳的脆响。

一队人马正在围猎,这支队伍的领头者便是大清摄政王多尔衮。

身穿厚重皮裘的他骑在马上,双眼锐利地扫视四周,仿佛一只时刻准备出击的猎鹰。

就在多尔衮策马穿过一片丛林时,一只灰白色的野兔突然窜出灌木丛。

那双惊恐的红眼让他瞬间兴奋起来,他立刻一抖缰绳,追赶上去,动作干脆利落。

他迅速拉弓瞄准,然而就在弓弦即将松开的刹那,他胯下的战马突然剧烈跳动,仿佛受到某种刺激般猛地扬起前蹄。

“驾!稳住!”多尔衮试图控制坐骑,但情况比他想象的更加失控。

战马疯狂甩头,嘶鸣不止,最终将他抛下马背,多尔衮重重摔在地上,额头撞击到一块尖石,鲜血瞬间渗透了雪地。

他的亲随们立刻围了上来,七手八脚地将他扶起。

多尔衮被紧急送回王府,但他的气息已经微弱至极。

屋内,御医们匆忙施救,火炉燃起熊熊烈焰,试图为摄政王驱散寒冷。

无论施针还是用药,始终未能唤回他渐渐流逝的生命,夜色降临,多尔衮的呼吸终于完全停止,终年38岁。

《清史稿》中记载 “顺治八年十月,多尔衮随帝出猎,马惊坠地,脑溢血而死。”

消息传出,京城一片哗然。

多尔衮的死震惊了整个清廷,无数的疑问随之浮现:这真的是一场意外吗?

一个常年驰骋战场的将领,如何会在一次普通的狩猎中因坠马丧命?而且,他的战马为何会突然失控?目击的随从们三缄其口,不敢多言。

一些传闻悄然流传于京城,有人说,多尔衮的战马在狩猎前被人偷偷喂食了某种能够激怒它的药物;也有人怀疑,随从中早已潜藏着刺客,在关键时刻推波助澜。

更有甚者断言,这一切的幕后操纵者,正是顺治帝和他的亲信,为的就是清除多尔衮这个权力掣肘者。

比如《清稗类钞》中记载,顺治八年十月,多尔衮随帝出猎,索额图乘机下毒,导致多尔衮的马受惊,多尔衮坠地后,索额图手下的刺客趁机刺杀,多尔衮因此死亡。

不过这种说法的可信度有待考证,一方面,索额图出生于 1636 年,多尔衮去世时索额图年仅 14 岁,不太可能有能力策划这样的阴谋;

另一方面,《清稗类钞》属于民间史料,与官方正史相比权威性和真实性不足。

还有人认为多尔衮多年来南征北战,身体过度劳累,且长期处于权力斗争中,精神压力巨大,身体状况早已不佳,此次坠马只是一个导火索,引发了他身体内的其他疾病,最终导致死亡。

因为多尔衮体弱多病,拥有众多妃子却只有一个女儿,但这也只是一种推测,没有确凿的史料证据支持。

随着这些猜测的发酵,真相变得愈加扑朔迷离。

多尔衮的死后,他一手建立的权力体系迅速瓦解,支持他的势力如风中残烛,无力抵抗皇室的清算。

顺治帝趁势收回权力,将多尔衮昔日的亲信贬黜或铲除,将朝局重新掌控于手中。

而多尔衮的尸骨,在死后并未得到安息,他的罪名被重新审定,封号被撤,甚至遭遇“鞭尸”。

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 年),乾隆帝才为多尔衮平反,复还睿亲王封号,并追谥为 “忠”。

本文创作宗旨是传播正能量,杜绝任何低俗或违规内容。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私信及时联系我们(评论区有时看不到),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11

八方镜

简介: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