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部落,与楚同源,源自颛顼,为熊姓,《世本》云:“罗氏,本自颛顼,末胤受封于罗,国为楚所灭,子孙以为氏。”
罗氏部落较早的居住地为现河南信阳罗山一带,其“罗”字本义是上为网,下为“鸟”,两部分合在一起,表示用网捕鸟。
原始社会以“网”捕兽,或者以“网”捕鱼,再就是用“网”装贝壳(钱币)去交易,都算是“技术活”,属于“百工”中的一种,此种部落的文明程度一般都比较“先进”,比如之前说到的“彭”国,“彭”是用兽皮做的鼓,用以狩猎打仗的信息,因此彭国在周朝之前,都是实力相当强大的方国。
罗国,在商朝大概不是商的盟友,因而在商武丁时期(公元前1300年),商征伐荆楚,顺便赶走了居住在罗山的罗人,让息人进驻此地,此为息国。
罗人被赶走后,一支罗人向西迁移,到达现甘肃正宁县一带,这支罗人后来投了周朝,周朝百工中有罗工,大概就是这一支;另一支罗人南下,到了汉水一带发展起来,成为西周时期的罗国。
罗国的三次迁徙罗国在汉水一带慢慢发展,到了春秋初期时,遇上了实力暴涨的楚国。
公元前741年,楚武王熊通继位后,利用先君们“甚得江汉间民和”的优势,继续向四周征战,扩张领土。
首先被灭亡的是权国。权国与楚国斗争多年,终于在楚武王任上被灭,权国被灭后,楚武王一边“置国为县”,一边进攻汉东(江汉以东)诸国的联盟长——随国。
但随国不是小国,楚国不可能一口吞得下,所以在楚武王三十五年公元前706年,楚武王伐随中,大夫斗伯比向楚武王建议:“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
因江汉诸国以随国为首,团结在随国周围,想要击溃随国,周边小国必然会成为阻碍,如此斗伯比建议离间随国,先从小国开始。
这也是有了公元前701年楚武王四十年,楚武王为分化汉江以东诸国,遣莫敖屈瑕(楚国屈氏祖先)领兵东行,以期与贰、轸两国会盟。
楚武王四十一年即公元前700年,“楚师伐绞”。
楚武王四十二年(鲁桓公十三年,公元前699年),楚武王派屈瑕率军攻打罗国。罗国为对付楚军,早已与邻居卢国进行联合行动。
楚军主帅屈瑕在攻罗川城时,极为急切,全军渡鄢水时,队列错乱,以至于罗军拦住楚军去路,卢军击楚军背后,楚军大溃。
楚军逃至一个名“荒谷”的地方,主帅屈瑕自杀,为这次失败负责。自此后楚军就有战败主帅自缢的传统。
但楚国毕竟是大国,第二年公元前698年,楚武王亲自带兵攻打罗国,攻克罗国后,鉴于“权县叛乱”的教训,楚武王将罗国贵族迁往现湖北枝汉一带,让其远离故土,并设罗县,由楚王派人为罗县县尹。
公元前689时,楚武王死亡,其子熊赀继位,是为楚文王。
楚文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迁都于鄢(湖北襄阳宜城),目的还是楚武王“欲观中国之政”,也就是继续向北打。
如楚文王二年(前688年)伐申国,三年,伐邓国,六年,伐蔡国。楚文王十年(前680年),灭息国,伐邓国。
正当楚文王节节胜利之时,背后的巴国偷袭权县(权国),守城的权尹阎敖弃城而逃,以至巴人长驱北上,直击楚国新首都,这其中大概也有权国遗民的内应。
楚文王大怒,处死阎敖,此举措,激起阎敖一族叛乱,并与巴人全谋攻楚。
次年,楚文王亲自带兵伐巴,并解决阎敖之乱。
“阎敖之乱”后,楚文王察觉灭亡小国的遗民如果还放在后方,就是一个不安稳因素,还是迁远一些好。
所以《水经注》称罗人徒长沙(此长沙为秦始皇时的长沙郡),“楚文王又徒于长沙”,大概是现湖南平江县一带。
罗国的最后一次迁移是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六国,在这其中的战争,使得无数人们四散而去。
关于罗人的说法是,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发布“以御匈奴而筑长城”的法令后,罗国与卢国人在方士韩终的带领下,乘船向朝鲜半岛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