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长期将俄乌冲突定义为“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此番立场转变缘由何在?俄美两国2月18日在沙特举行的双边会谈以及次日欧洲领导人在巴黎召开的紧急峰会,究竟取得了哪些进展?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表示不排除中国参与和谈的可能性,中国对此作何回应?
二月十七日,北约就秘书长吕特与特朗普俄乌冲突事务特使凯洛格会晤发布声明,破天荒地避免使用“俄侵乌”字眼,改用“乌克兰冲突”这一中性说法,引发关注。声明中,吕特强调公正持久解决冲突对乌克兰稳定未来至关重要,却未提及持续军事支持或确保基辅胜局等目标。 这一措辞转变,似乎暗示北约在俄乌冲突问题上的立场出现微妙变化,或者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正在配合“缓和言辞”,释放出向俄罗斯示好的信号。
北约立场突变的同时,欧洲多国领导人在巴黎召开紧急峰会。这场最初旨在回应美国排除欧洲参与俄乌和谈的会议,最终演变成讨论乌克兰局势和欧洲集体安全的会晤。 历时约三个小时的非正式会谈,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波兰等国领导人,以及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和北约秘书长吕特等均有出席,但最终却未能达成任何实质性成果。 据报道,与会领导人不仅没有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反而在是否向乌克兰派遣军队的问题上严重分歧。 未受邀的国家则表达了不满,认为峰会召集者应为科斯塔而非马克龙。 由此可见,在特朗普政府的迅速行动下,俄美已展开对话,而欧洲各国却内部分裂,难以形成统一立场。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正在中东访问阿联酋和沙特,正值俄美与沙特举行会谈之际。他明确表示拒绝参与任何俄乌和谈,也不会承认任何谈判结果,这背后或许是无奈之举。 但当被问及是否欢迎中国参与调停时,泽连斯基态度转变,表示愿意与任何真心参与和谈的国家合作,这与他此前批评甚至排斥中国的言论形成鲜明对比。 他此番表态,或许意在联合欧洲、中国及更多国际力量,形成足以影响美方,从而促使其参与和谈的强大压力。
2月17日,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就乌克兰问题表决时,重申致力于和平解决乌克兰冲突,并提出“期待”与“四点主张”。 “期待”是所有相关方都能参与谈判,最终达成公平、持久且具有约束力的和平协议。“四点主张”具体为: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重视各方合理安全关切;支持一切致力于和平的努力。 这既是对俄美接触谈判的肯定,也是对包括泽连斯基在内所有寻求中国参与的回应。 自冲突爆发以来,中国持续保持与俄乌双方沟通,积极促成停火和谈,并倡导政治解决冲突,这与国际社会普遍共识高度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