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李立三赶赴延安见毛主席,嘴里念叨着自己的错误,想补过自新。
说得那个认真,仿佛他一口气能把所有的罪行都忏悔掉。满满一堆“我错了,我会改正”之类的,听得人都有点想给他递个纸巾,帮他擦擦眼泪。
然而,毛主席的表情就像是吃了几颗苦杏仁,淡淡的,完全没啥反应。李立三走后,毛主席随便嘟囔了句:“师哲,你快给后勤部去发个通知,李立三这衣服也太......了。”
这话一出口,师哲就愣住了,心里满是问号:“毛主席,这是什么意思?难道衣服也是犯错误的原因之一?”
仔细想想,这事儿还真是有点意思。李立三来见毛主席,穿的究竟是啥?
01
1946年,李立三从苏联回国那天,真是一场“大戏”开始了。要说他急啥,那叫一个着急,刚下飞机就开始跟中央办公室打电话,说自己“急需”见毛主席,没见过毛主席多少年了,心里憋着股劲,心情那是相当复杂的,想补救自己之前的那些“乌龙”做法,又怕毛主席会拿这事儿说三道四的,紧张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
终于,毛主席同意见他,李立三心里可得瑟了——你想啊,毛主席答应见他,肯定是把他当作“同志”看待了,算是给个机会嘛!不过,说实话,李立三的心情也就像是考试前的学生,心里七上八下,准备好一大堆话,想向毛主席“深刻检讨”自己之前的路线错误,打算把自己所有的缺点通通端出来:“毛主席,我的错误真的是不可原谅,但请相信我,今后我一定尽力改正,争取做个更好的人!”这番话,他准备了好久,差点都背得流利了。
毛主席呢,见了李立三,面无表情,像是没太大反应,基本上就像看一个“发言”的人,随便听一听。李立三越说越有劲,越说越起劲,搞得自己好像能从这话里得到点什么“宽恕”的感觉,差点忘了毛主席的面无表情。等李立三告辞时,毛主席只简短地鼓励了几句,根本没给他留下什么太深的印象。
李立三刚走出房门,毛主席便慢悠悠地说:“来,师哲,记得给李立三准备一套新的干部服。”师哲一听,愣了,心想:“毛主席这是什么意思?难道他嫌李立三不够正式,衣服太破旧?”毛主席冷冷地瞄了一眼李立三留下的身影,叹了口气:“他穿的那件外国军衣,实在让我看着不顺眼。我们中国的干部,怎么能穿得像是别的服饰在拍戏呢?”
师哲有些恍若大悟:“哦,原来是这个意思,主席是看不惯外国衣服啊。”
毛主席点点头:“我们可不是什么‘外国剧’的主演,穿自己的衣服,才像个中国人。”
其实吧,李立三一开始还以为毛主席心里有芥蒂,觉得自己那个“错误路线”没法洗清,可毛主席心里打的算盘可不是这个。毛主席心里有数,李立三这人,心地还是不错的,就是之前有些做法偏了点方向。至于穿什么衣服,那可得有讲究。你想,毛主席一眼就看出来,这点小细节,别人也许没注意,但他可是绝不轻易放过的。
所以,毛主席把李立三心中的“复杂情感”完全消化了,表面上依旧不动声色,实际上一切都在心里安排得明明白白。
02
要说李立三和毛主席的相识,那真是有点像“千里马遇到了伯乐”,不过那伯乐还挺“随便”的。1915年,李立三才刚来湖南读书,机缘巧合地碰到了正在湖南一师讲革命道理的毛主席。要是换做别人,估计觉得这毛主席挺腼腆,不怎么说话,可能就是个吃饭不爱多聊的学霸,结果没想到,毛主席一开口,简直像打开了话匣子:“咱们这次革命,革命得更革命,革命得全面革命!”
李立三听得两眼发亮,心想:“我算是个有点进步思想的年轻人,可见过这么激烈的,简直是革命中的‘暴风雨’,毛主席的气场瞬间把我‘吃’了。”李立三本来觉得自己也算是“进步分子”,这下发现,哎呀,原来世界上还真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一番激烈的对话之后,两人竟然就这么结下了革命的“友谊小船”,不料这船一直开到了两人老了的那一天。
这次相识也算是“开了个头”,李立三心里想着:这毛主席虽然说话挺狂,但话说得有理,革命理想不小,不能错过。于是他带着一大包进步思想跑去法国勤工俭学,在法国可不只是喝葡萄酒那么简单,还搞革命活动。那年头,李立三一边学着如何吃法棍,一边在法国就开始搞起了革命,敢情那会儿的李立三,是个典型的“吃了革命饭,开始革命的”类型。
1921年,李立三回到国内,兴奋得像个迎接初恋的少年,直接找到了毛主席。你要知道,离开这么久,毛主席那会儿还在忙着一堆革命事,见了面,李立三的第一句话居然是:“毛主席,我这次回来,胸怀大志,想跟您再聊聊革命。”
毛主席听着这个,点点头,眼睛瞪得溜圆,眼神里有点像是:“你是不是也想学我办事?别啊,别把自己弄得太高大上了,咱们都很‘平民’。”
不过毛主席对李立三依然热情,详细地给他分析了现下的革命形势,最后指着安源那地方说:“你去那里看看,带着革命火种,把革命之火点燃!记住,不能让工人阶级等得太久,咱们这革命啊,要烧得热!”
1922年,李立三不负重托,带领着安源路矿的工人们上演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罢工。你要说这场罢工,简直可以称得上是“革命中的革命”,可是罢工完了,李立三却成了当局眼里的“眼中钉”。安源路矿当局气得差点没掀了天,开出了600大洋的悬赏,专门为李立三的脑袋开了个“保价”标签。
可李立三没那么容易被逮住,他可是老革命了,怎么可能被轻易捉住。他在工友的帮助下,立马“变身”多重身份,什么“能至”、“隆郅”都来了,这个“卧底风格”简直可以跟007比肩了。在一堆新名字中,他继续大肆搞革命,写文章,策划行动,完全没放过任何一个机会。
但有意思的是,李立三的这些“身份变化”可不是在逃避责任,而是想着怎么让更多人站起来加入革命的队伍,他可不想一出事就“躲进小楼成一统”,他是想用这“多面具”的玩法,把革命火种传得更远。
03
李立三这人,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角色。你要说他不聪明,那可真是侮辱了他。要说他不机灵,那肯定也有问题。五卅运动中,李立三简直就是把“革命”二字给打了个“特别版”,一手策划了那所谓的“三罢”(罢工、罢课、罢市),整个上海的帝国主义控制区,直接被他搞得鸡飞狗跳。你要是帝国主义,要是军阀,估计都得跳脚骂:“谁放了这么个‘狠人’进上海?!”
而这三罢一出,简直就像给帝国主义心脏来了一次电击,几乎让他们那儿的“日常”生活全给瘫痪了。你看,街上的工人、学生、商贩,个个都成了革命的一部分,简直像是按下了“暂停”键,啥都不干,除了革命。李立三的名字,直接就成了帝国主义脑袋上的“烙印”,让他们恼得抓狂。
于是,帝国主义和军阀勾结,开始密谋对付李立三,像什么“破坏分子”,什么“破坏上海秩序”的大帽子,统统给他扣上。而为了应对这个“李立三事件”,他们还发布了“全城通缉令”,这就好像是他们在撒狗粮一样,随便一个李立三,居然能让他们这么抓狂,也太给力了。
后来,李立三去了苏联,走之前,共产国际觉得:“你先藏躲躲,咱们把风头过去了再回来。”李立三一拍胸脯,直接回了句:“谢了!我要回去!回去继续搅乱风云!去个西方国家,不是躲,是去干革命的事,那就不干了。”
不管是政治嗅觉还是革命情怀,李立三的“劲头”不输给谁。回国之后,参加了党内的“大戏”,一上来就被推选为中共中央常委,还兼了个中央宣传部部长。咱说,这可真不是“人脉运作”,这得是“真材实料”啊!
李立三和毛主席那时候真的是“同进同退”,你说他俩的关系,不单单是工作上,私底下也很“合拍”。两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革命,毛主席大约是点了点烟,笑着说:“你这家伙,可真能闹,怎么搞革命就像是开玩笑一样。”
李立三一听,呵呵笑道:“革命哪能不开玩笑?要是一直按部就班,咱们咋能在这破烂地儿做点真正的事儿?”
两人一边谈心,一边盯着红四军的工作经验,简直就是“革命界的老铁”了。两个人虽然个性不同,一个是笑里藏刀,一个是冷面笑匠,但说实话,能在那种日子里互相扶持,光是这份“革命友谊”,就值得让历史给它镶个金框子了。
李立三的地位逐渐上升,不仅是因为他的眼光独到,更因为他那股子“硬气”和“革命的火种”,就像是能点燃一座城市一样,永远都不缺少爆发力。所以,你说他跟毛主席私交好也不奇怪,毕竟在那个时代,能保持“亲密关系”的,都是能带着革命一起走下去的伙伴。
04
当时,李立三和毛主席之间的关系还算是“兄弟情深”。毛主席托付他照顾毛岸英兄弟俩,李立三这人对朋友挺讲情义,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你想,毛主席当时可不是个普通人,能让李立三对他如此承诺,说明他们俩的友情真不是吃素的。
可是,问题就出在这:“集中红军进攻中心城市”——我说,李立三,您是不是看《西游记》看多了,心想着把红军集中,给它来个“大闹天宫”?问题是,这年头,连个天宫都没有,红军跑去武汉,真能“会师”吗?那都是纸上谈兵,瞎折腾。结果,李立三深受共产国际影响,非要按照他们的“远大计划”去做,结果大大的掉了链子。
这不,毛主席心里一清二楚,李立三这番“战略”看起来跟高远革命理想有点关系,实则让人捧心。于是,两人从亲密战友,渐渐疏远,甚至成了“对头”。这一转眼,李立三直接被共产国际召回了莫斯科,开始了他“深刻反思”的生涯,完全和毛主席撇开了关系。这种反思,也就成了“你这么做对吗?”,“你这是傻冒呀”那种尖锐问话的代名词。
不过,历史也很奇怪,七大上,毛主席竟然没有追究李立三的错误,反而为他说了好多好话。这就是毛主席的胸怀吧——有多大,能包容多少人,别说是李立三那种“脑袋一热”的革命小错误了。毛主席的“力保陈情”,简直就像给李立三罩上了一层“保护罩”,让他成功当选为中央委员,堪称“福星高照”了。
1946年,李立三意识到事态的真相,知道自己这个“大战略家”差点被历史打入冷宫,于是亲自去拜访毛主席。别看李立三嘴上说感谢,其实心里有一万只“感激的兔子”在蹦跶——没有毛主席撑腰,今天的李立三说不定得在后院和水泥墙聊革命了。
李立三一进毛主席的房间,话还没说,毛主席就笑着说:“我倒觉得,革命得有点‘弹性’,有些时候,战略错了,还是要给机会改正,你要能学会改,咱们还能一起走。”李立三听得恍若大梦初醒,眼里闪烁着“感谢”两字,这才不再拘谨,笑着说:“毛主席,真是感谢您的宽宏大量,如果没有您,咱这儿可真得成历史的背景板了。”
两人这一番对话,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把革命路上多少人的“恩怨情仇”给涵盖了。就算是李立三这一位“理想主义者”,在毛主席的宽容下,总算把自己的错误补了回来。而毛主席那一番话,也不只是说给李立三听,更多的是给自己,也给所有还在前行的革命者听。
05
李立三,真是个“传奇”,一生要不是被传了三次牺牲,可能还没人知道他是怎么活下来的。说实话,他活得就像个“活死人”,别人都当他已经死了,而他自己反倒还在开创革命新天地。每一次假死都仿佛让历史都觉得,这个小子,真是不死的“革命幽灵”。
第一次的“牺牲”发生在安源路矿大罢工的时候。李立三就像是工人们的“反抗信号”,结果局面一急,路矿局找他找得像追魂一样,怎么也抓不到,心里发慌,连追了好久也没有消息。于是,咱们的敌人,想了个“高招”,什么“抓不到就造谣”——直接发了个大字报说李立三被逮捕腰斩了!
这一看,整个法国都傻眼了,周恩来和王若飞在巴黎正喝着咖啡,突然被这条消息噎住了:“哎,李立三是不是该买个花圈了?”“买吧,反正他也没用啥机会活了。”于是,追悼会就这么办了,法国的革命圈一时间哭得像个哑巴鱼市,周恩来那会儿也别提多感慨了,忙不迭地在安排祭奠。
当然,大家后来才知道,这是一场空穴来风,连李立三都不知道自己死了。结果,李立三从法国回来的时候,亲眼看着自己的“追悼会”照片,那心情不难想象——“哎呀我去,我还能活着回来,大家都咋没给我送点好酒好菜?”
第二次是五卅惨案,李立三成了“重点人物”,而上海的军阀那时可是有点“脸面”了。吴佩孚雇了个杀手,名字叫肖剑飞——这人听起来就像是影坛的黑道英雄,结果人家转了个大弯,在捉拿过程中心情突然转变,突然觉得:“哎,我是不是搞错了?他这人不是坏人,干脆帮他个忙,随便编个谎话吧。”
于是,肖剑飞编了个“李立三已经被我刺杀”的谎言,交给吴佩孚,吴佩孚看了看报纸,想:“好吧,事情办得漂亮。”于是第二天,所有人都信了,李立三被刺死的消息又满天飞。
结果呢?上海的工人们都哭得稀里哗啦,自发地为他办了追悼会,搞得像是真的一样,大家纷纷送上花圈,手捧黄花,齐声哀悼。可问题是,李立三这会儿正吃着自家的咸菜,听着广播,回头还跟邻居们说:“诶,这个李立三叫什么名,听着像我呀。”
可以说,李立三的“死”比他的活儿还要高调,这种操作,直到他真正死的时候,大家都感觉:这小子,肯定要做些什么大事,不然怎么总是死不成?
有时候,革命就是这么奇妙,一场错综复杂的斗争中,人们因为错误的消息或者别人的好心,葬送了一个人的“名誉”,而这个人却在另一场斗争中继续活得更好。李立三真是革命中的一位“幸运儿”,死了三次,活得却比谁都精彩。
06
最后一回,他的死可谓是最轰动的,连周恩来都亲自为他主持追悼会,结果李立三居然在大家都以为他成了烈士的时刻,拖着一条腿回来了,笑得像个“死里逃生”的小孩。
事情是这样的,南昌起义后,部队撤离,李立三突然发现敌情,就急忙追了上去。结果,这一追,赶上了个“大新闻”——敌人提前给他准备了个“惊喜”,一声枪响,李立三就“英雄就义”了。勤务兵紧跟其后,看到地上有一摊血迹和一个“疑似李立三”的身影掉进了悬崖,这不就完了吗?大家也就不问青红皂白地以为李立三挂了,消息立马送到周恩来那儿。
周恩来听后,一愣神:“不对,立三这小子命大。”但消息已经传得如火如荼,周恩来也只好大度地替李立三办了第二次追悼会。现场,大家都悼得心酸,情绪激动得跟开了电动汽车似的,眼泪哗啦啦地掉。正当大家感叹李立三一命呜乎时,突然——李立三不知从哪里蹦了出来,拍了拍胸口,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哎呀,不好意思啊,刚才迷路了,跑得有点急!”
周恩来当时简直觉得自己像是中了彩票:“妈的,难不成李立三真是打不死的?这小子这回是不是给阎王爷拜年去了?”李立三倒是乐呵呵地说:“哎,别提了,阎王爷说你这寿辰还有啊,怎么来我这儿?搞得我只能灰溜溜地回来。”
周恩来气得差点笑喷:“这家伙注定长寿啊,活不过几十年都对不起他那命。”
李立三这一生,得罪过不少人,犯过不少错误,谁让他是个直肚子的人?但你要说他对革命的贡献,那也是实打实的。毛主席都能为他讲几句公道话,说明这家伙真的是心里有革命大业,脑袋里有真知灼见。要不然怎么能在那群风头正劲的革命大佬中混得这么久?
新中国成立后,李立三干起了工业交通工作,混得风生水起,直做到副部长的位置。直到1967年,这位死了三次的革命老兵终于安然“去世”,享年6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