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在此欣赏一下,韩非子中的一些言论:
利之所至,趋之若鹜;害之所加,则避之唯恐不及。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时宜则有功。
以上四句话中的第一句话,说的是法家所认知的人性,是趋利避害。第二句话,说的是执法要公平。第三句话,说的是治国要以中央为重。第四句话,说的是法治要配合实际情况,法与时转,治与时宜。韩非子的理论系统,相当完整。
秦始皇爱才,看了韩非的著作,大为欣赏。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也就是说,秦始皇看了韩非的著作,很感叹的说,我若能有机会与韩非同游,死而无憾了!后来,秦始皇不惜以战争为手段,逼迫韩国把韩非交给了秦国。韩非是秦始皇时代的人。中国有所谓的诸子百家,子,代表的是有学派、有专书著作的思想家。韩非是诸子百家中的最后一位子。韩非之后,中国统一了,诸子百家百花盛开的荣景不再。韩非为中国诸子百家盛况,划下一个精彩的句点。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对于国家的政治制度,进行了讨论。当时的丞相是崇古的王绾,王绾主张秦国应该实行周朝的封建制度。法家的廷尉(司法部长)李斯,则建议实行商鞅治秦,所大力推行的郡县制度。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将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一千多个县。所有的郡县长官,都由中央政府委派。一个与周朝完全不同的,大一统的中国政府,在中国法家思想的指引之下,于焉成型。这个郡县制度的治国理念,以及三十六个郡的规格,自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的基础定型,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中国大陆,大体上依然一致。中国历史中,政治体制的延续性,在全世界,没有任何国家可以相与比拟。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熟读中国历史,也有丰富的治国经验。毛泽东晚年的一首诗【读封建论.呈郭老】中,有二句话,清楚说明他对于法家与儒家的评价:
儒家:孔学名高实秕糠。
法家:百代多行秦政法。
毛泽东认为,法家的理论与经验,才是中国几千年来,真正的立国基础。
5.法家与儒家的殊途合流
强大的秦国,有能力吞并各国,统一天下,但是,秦国却没有能力长期自保。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的短短十五年,秦国就结束了。
为什么如此强大的秦国,国祚却是如此之短?很多人对这个问题,做出了探讨。汉文帝时期的少年才子贾谊,写了一篇文章【过秦论】,探讨秦国所犯的错误。这篇文章写得非常之好,可谓是文采飞扬,掷地有声。在文章的结尾,贾谊对于秦国灭亡如此之速,做了个简洁有力的总结: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认为,秦国刚刚统一天下,六国新附,根基尚未稳固,就太过于役使民力。秦国仁义不施,没有让百姓休养生息,终至于人心尽失,攻守之势异也。汉朝从秦国的覆亡中,学到了教训。因此,在汉朝初年的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实行黄老道家之治,就是让国家充分休养生息。景帝之后,野心勃勃的汉武帝,采取了学者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法家与儒家的思想终于合流,并为帝王所用。
我们甚至可以说,到了汉朝,是法家、道家、与儒家的三家合流。
法家所提供的是治国的法治基础。儒家提供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行为规范,这样的行为规范,有助于维持中央帝制政权的稳定。在法家与儒家合流的情况之下,皇帝就可以安然的坐朝问道,垂拱平章,无为而天下治了。
道家【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治大国,如烹小鲜,也就成了治国格言。其实,我认为之所以能治大国,如烹小鲜,还是因为法儒合流,奠定了坚实的治国基础。
在中国政治史上,秦始皇与汉武帝都是里程碑性质的人物。秦始皇代表了中国法家的极致,汉武帝则是在秦国的法家基础上,成功的加入了儒家思想教化的元素,中国的帝制体系,到了汉武帝,基本上已经趋于完备。
有些在深宫中成长的君王,就无法领悟「法儒合流」的精微奥妙之处。一个著名的案例,是西汉的元帝。
汉元帝是汉宣帝的儿子。元帝为太子的时候,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认为要多施仁政。史书形容他柔仁好儒,有次看到宣帝任用酷吏杀了几个大臣,就跟宣帝说: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汉宣帝的反应,非常的值得玩味。在【汉书.元帝纪】中,是这样记载的: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
汉宣帝说,汉家天子治国之道本以霸王道杂之,也就是法家的刑法,与儒家的教化,必需同时并用。汉宣帝认为,这些儒生们,好做夸夸之谈,完全不能委以重任,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何足委任?最后,汉宣帝不禁感叹:乱我家者,太子也!
汉宣帝曾因此考虑更换太子,不过,因为元帝生母许皇后的因素,宣帝毕竟没有采取行动。汉元帝继位之后,崇尚儒术,法纪松弛,国力日衰。汉家皇帝的权势,不断的减弱。汉元帝过世四十年之后,王莽篡汉,盛极一时的西汉王朝,就此宣告结束了。
中国的历史演变,有他明晰的规律性,历代开国君主,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以及多尔衮等,都不是儒家信徒。其中的道理也很简单,打天下的人,都必需具有开创性、反叛性、以及通权达变的人格特质。这种人格特质,与儒家信徒的精神明显相悖。开国的君主,大都实行法家之道。因为法家之道,对于整军经武,开创新局,有立竿见影之效。
在政权成立之后,各朝各代,就会推动儒家思想。因为儒家思想,为人民建立了一套思想与行为的规范。这套规范,要大家规规矩矩的效忠帝王、安安份份的服从统治,十分有助于巩固中央帝制政权的统治。
南北朝时期,前秦符坚的丞相,著名的政治家王猛就曾说:宰宁国以礼,治乱邦以法,在不同的时期、就要采取不同的治国之道。乱世要以法为重,治世以礼为重。
中国帝王法儒合流的治国之道,成为几千年来的治国典范。尽管朝代更替,其实本质不变。不过,因为儒家浓厚的崇古思想,加上宋明理学、与满清文字狱的重重禁锢,到了明清以后,中国的文化思想逐渐走入死胡同,无法再有开创性的进步。
到了十九世纪,东西文化交锋,双方发生了强烈的冲撞,中国才发现自己的整体力量,已经完全无法与西方抗争。这个巨大的冲击,迫使中国警觉到,自己必需向西方大举取经。
思想为何物?几千年人类历史唯一反复验证失败的学说称之为思想的大概只有所谓的儒家思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