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历史上功高震主的将领,大多命运多舛,鲜有善终。
正所谓“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
摆在王翦面前的便是这样一条路,是时候激流勇退了,但王上的态度又是如何呢?
王翦生于频阳,自幼随父辈习练武艺,熟读兵法,箭术尤为精准,成年后,他成为秦始皇麾下的一员名将,在秦国的统一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
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国力日渐强盛,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方针,通过分化六国联盟逐一击破,为统一大业铺平了道路。
公元前236年,秦始皇命王翦领兵攻打赵国阙与,接连攻陷九座城邑。
其后,在公元前229年的大规模攻赵行动中,王翦再次被任命为主将。
赵国名将李牧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与秦军僵持一年多,双方互有攻守,局势一时胶着。
李牧是赵国最后的屏障,王翦巧施反间计,他通过间谍重金收买赵国宠臣郭开,在赵王面前散布谣言,诬陷李牧意图叛国。
赵王迁轻信谗言,将李牧处死,赵军因此军心大乱,李牧死后三个月,王翦抓住战机,乘胜追击,攻陷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至此灭亡。
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刺杀秦王失败,秦始皇大怒,下令发兵攻燕。
王翦与辛胜领军出征,在易水以西重创燕军和代军的联军,使燕国主力遭受毁灭性打击,次年,秦军增兵,王翦攻破燕都蓟城,燕王喜与太子丹被迫逃亡辽东。
秦军追击至衍水,斩杀太子丹,燕国元气耗尽,亡国已成定局。
秦国在连续灭亡韩、赵、燕、魏四国后,将目标锁定楚国,楚国地大物博,兵力雄厚,是秦统一道路上最强大的对手。
围绕伐楚,秦王政对主将人选曾有过争议,王翦认为灭楚需要60万兵力,而年轻的李信却信誓旦旦,认为20万足矣。
秦王最终采纳李信之策,结果李信误判形势,被楚将项燕诱敌深入,惨败而归。
李信战败后,秦王不得不重新起用王翦。
秦王亲自驾车到王翦家中,请他重新披挂上阵,王翦此时却并未立刻答应,而是以年老体弱为由,数次婉拒。
直到秦王数度恳请,他才勉为其难地接受,但提出了一个条件:“非六十万大军不可。”这个条件在朝堂中引起轩然大波。
许多人质疑王翦的要求是否过于苛刻。
毕竟,六十万士兵几乎抽调了整个秦国的精锐兵力,意味着若前线失利,整个秦国都将陷入无兵可用的困境。
但王翦显然已经深思熟虑,他认为,只有以绝对的兵力优势才能压制楚国,否则稍有闪失,秦军必败无疑。
如果说王翦提出“六十万大军”的要求是为了确保战事的胜利,那么他在之后的种种举动,则完全是为了确保自身的安全。
在大军出征前,王翦数次向秦始皇提出要求,索取田地和宅邸。
一次次的请求,甚至连周围人都开始对他感到不解,有些将领背地里议论:“王老将军的胃口未免太大了些。”
这些看似贪婪的举动背后,作为手握重兵的统帅,他深知君王对权力异常敏感,将六十万大军交到自己手中,无异于把整个国家的安危系在一个人身上。
如果不让国君相信他只贪恋财富,而没有野心,这支大军很可能成为悬在他头上的一把利剑。
王翦甚至私下对家人解释:“王上性格多疑,最怕将军拥兵自重,我向他索求财物,并不是为了奢侈享乐,而是为了让他放心,证明我只图财富,并无异心。”
在出征楚国的过程中,急功近利的李信不同,王翦秉持“欲速则不达”的理念,采取了稳扎稳打的策略。
他下令修筑坚固营地,稳守不战,拒绝与楚军正面交锋。
这样的战术安排虽然显得过于保守,但王翦知道,楚军远道而来,物资供应有限,只要拖垮对方士气,胜利终将属于秦军。
楚军数次发起进攻,但都无法撼动秦军的防线,在长时间的坚守中,秦军的士气不仅未受影响,反而逐渐恢复了斗志。
而楚军因久攻不下,士兵开始产生厌战情绪,战线也逐渐松散。
这时,王翦抓住时机,指挥大军全线出击,彻底击溃楚军主力,并斩杀楚国名将项燕,赢得了楚国的灭亡。
战事结束后,凯旋归来的王翦并没有立即返回咸阳,而是谨慎地处理后方事务,将楚国的城池一一安抚好,直到完全确认军队归属稳定,他才率部回京。
无论是从军事成就,还是个人声望来看,王翦都无可争议地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英雄。
当胜利的喜悦尚未散去,王翦便已经开始酝酿自己的“告老还乡”计划。
“功高震主”几乎是每个将军无法逃避的宿命,而王翦显然早已意识到这一点。
自己的军功越大,越容易引起秦王的忌惮,功臣一旦被视为威胁,结局往往凄惨乃至是家破人亡。
正因如此,王翦并未选择继续执掌兵权,而是主动提出辞去军职,申请回到家乡隐退。
他向秦王表明,自己年事已高,身心疲惫,已经无法再承担重任。
为了消除秦始皇的疑虑,王翦曾多次向皇帝请求赐予他丰厚的田产和宅邸,似乎显得有些贪图富贵。
这一举动正是王翦的一项“政治智慧”,在古代,拥有大量财富和固定资产的人,通常不容易心生叛意,因为他们已经通过物质手段绑定了自身的利益。
通过这种方式,王翦成功地向秦始皇传递了一个信号——他不再寻求更多的权力,而是将自己和家族的未来寄托于财富之上。
这也让秦王觉得,王翦的目标已不再是权力,而是世代的安逸生活,完全没有威胁到自己的江山。
在王翦频繁请求土地和财富的过程中,秦王的戒心逐渐被消解。
王翦的请求在皇帝眼中,是一场“表演”,这样的伎俩瞒不过他。
不过眼前的皇帝,可不是一般的君王,他可是被后世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心胸眼界绝非一般,对于这位劳苦功高的将军,自有一番打算,他表示:你留下吧,朕不杀你。
这也算是为数不多,君臣之间彻底的袒露言语了。
正如古人所说:“功成身退,天之道也。”王翦在战国末期“急流勇退”,正是他最大的人生财富。
本文创作宗旨是传播正能量,杜绝任何低俗或违规内容。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私信及时联系我们(评论区有时看不到),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有的人皮厚打一下根本就不管用,有的人皮薄打一下就是很受伤,放羊一样。。。皮那么厚后为了减轻痛苦,结果真要是不干活,唉,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