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游子吟》,一首母爱的颂歌,千百年来被奉为经典

诗词人柳月青 2024-05-12 07:17:39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一首颂扬母爱的千古名作,是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它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母爱之情,同时也展现了儿女对于母亲的感激和无尽的回报之心。这句诗的含义深远,触动了无数人的内心,成为了中华文化中关于母爱和孝道的经典表述。

在解读这句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背景和创作环境。

诗人孟郊出生于751年,在他出生三年后,安史之乱爆发,这也为他颠沛流离的一生奠定了社会基础。

出生于清贫之家的孟郊,从小性格孤僻,很少与人往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并不是一个圆滑而善于交往的人,故而他的仕途坎坷也有性格的原因。在他30到40岁之间(780年-790年),他从中原游历到江南,亲眼目睹过河南的藩镇之变,以及人民生活的艰难,再加上自己生活艰难,他有了参加科考的意愿。

贞元七年(791年),孟郊四十一岁时,在故乡湖州举乡贡进士,并前往京城应进士试。次年,他应士未成,但在京城认识了当时的大儒韩愈。爱才惜才的韩愈虽然比他小十七岁,却对他的文笔十分欣赏,毫无私心地极力推崇孟郊,孟郊由此诗名大振。

但孟郊的科考仍然不顺,直到他四十六岁,奉母命第三次来应试时,才得进士登第,随即东归,告慰母亲。此后,他在溧阳(在今江苏省)做了一个小小的县尉,虽然因为自己“徘徊赋诗”而耽误了政务过得穷困潦倒,但他却极有孝道,将母亲接到溧阳与自己同住,方便照料。

在这里,他也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译文:慈爱的母亲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译文: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制,唯恐自己缝得不够结实不够暖和,让远行的孩子冷着冻着。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大地的慈母恩情呢?

【注释】

《游子吟》题下原注:“迎母溧上作。”当时作者居官溧阳县尉时所作。

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这是作者发于肺腑的颂母之诗,感人至深,令人唏嘘。

慈母的一片深情,是在琐碎的、点滴的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母亲担心孩子远行迟迟不能归来,所以针针线线,细细密密,将爱心与牵挂一针一线缝在游子的衣衫之上。

最后一句为经典之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寸草”指的是小草,象征着子女以及子女的心意,“春晖”则是指春天的阳光,寓意着母亲如春天阳光般温暖、恒久的爱。它以生动的比喻和深情的抒发,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同时也表达了对母爱的深深感激和无尽回报的渴望。

母亲的爱如同春天的阳光,无论我们身处何处,无论我们遭遇何种困境,她都会在那里,温暖我们,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她的爱不求回报,无私而伟大。她的付出,往往在我们不经意间,已经融入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我们子女的孝心,却往往无法与母亲的伟大爱相等。我们的回报,无论多么丰厚,都无法完全偿还母亲那无私的付出。这并不是我们的孝心不够,而是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已经超越了我们的想象和理解。

0 阅读:0

诗词人柳月青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