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Y
前言
塑料作为我们生活的常见的物品,不管是买菜的塑料袋,还是喝水的塑料水杯,也算是我们的日常用品。
但你听过微塑料吗?虽然它们比塑料体积小,甚至可达几微米,平常是看不见的,但它们的危害却不比塑料小。
不仅可以通过口腔、呼吸道进入人体并在体内游走,有些还可以穿透血管壁进入组织器官,甚至不排除其能够穿透血脑屏障进入人脑的可能。
可千万不要小看这些微不可见的小东西,严重的可以危害人体健康,甚至还可能导致阿尔兹海默病,还请大家务必提高重视!
微塑料,慢性毒性
微塑料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2004年,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汤普森曾在自己的论文中提到,在海水中发现塑料碎片,人们这才注意到这些微不可见的物质,出于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各个国家都将海洋微塑料纳入了监测范围。
微塑料是塑料混合颗粒,与白色垃圾相比,它们的危害更深,或悬浮于海水或沉积在海底,被形象 的比喻成“海中PM2.5”。
2018年6月,科学杂志《冰冻圈》发表的文章中,记录了科学家首次在南极发现微塑料的存在。
然而这还只是一个开始,当有专家意识到这些微塑料可能不止存在于海水中时,一个更加糟糕的情况很快浮现在眼前:如果这些微塑料已经渗入到人类的生活当中,那又将是何等可怕的结果。
在2022年3月24日,科学家首次在人体血液中检测出微塑料成分,将原本的猜想推演为现实。
在这批采样的22名志愿者中,他们的身体都非常健康,可平均微塑料的浓度的在血液样本中高达1.6%,这些微塑料可以随着血管入侵人体,包括大脑在内的各个器官,这就说明微塑料对人体的危害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有专家指出,微塑料进入人体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血液中的微塑料可能是通过粘膜接触,最终被上皮细胞吸收至血液当中,类似的情况还可以在肺中堆积,引发一系列炎症。
我们身边的微塑料
微塑料可以被理解为体积很小的塑料碎片或者塑料颗粒,它们最小可以相当于脚下的沙砾、空气里的尘埃,它们不易被降解,漂浮在空中,依附在各种物体表面,甚至是食物上,它们微小的体积同样具有极强的污染力。
现已知微塑料被划分为两大类,初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初生微塑料比较好理解,指生产加工出来的体积很小的塑料颗粒,它们普遍存在于含有微塑料颗粒或清洁微珠的工业化产品中,比如化妆品、牙膏。
次生微塑料则是一些大型塑料垃圾在经历各种反应之后,形成的小体积的塑料碎片,而塑料不易被降解的特点,可让这些次生微塑料存在百年之久,它们对环境和生物的影响力可想而知。
然而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塑料制品越来越常见,其中瓶装饮用水的大规模生产,让微塑料更容易走进人们的生活,这些微塑料不易被察觉,在国家专家的研究推测中可以得知,每瓶装饮用水的微塑料含量高达37万,其中10%是微塑料,其余90%是更小的纳米级塑料。
除了各种塑料瓶,还有湿巾、一次性服装、茶包等等也同样含带微塑料,像湿巾、一次性衣服本就带有塑料纤维,特别是一次性衣服,为了降低成本有些是使用合成材料,而非天然棉麻制作的,它们在皮肤表面揉搓会让微塑料残留着皮肤表面,从而慢慢被皮肤吸收。
很多人还有点外卖的习惯,那些塑料盒虽然看起来干净卫生,但是在生产加工的过程中,必然会有微塑料残留在他们表面,就算是用水清洗也很难将它们彻底清除。
它们完全可以在人类喝水吃饭的时候进入人体,吸附在器官或者粘膜上。在微塑料进入人体到进入人脑的时间最短只需要两个小时。
如果这些微塑料在婴幼儿时期就开始慢慢在大脑里面积累,很有可能会导致更为严重的疾病,然而现在许多宝妈都没意识到这一问题,还在给宝宝玩塑料玩具,而且奶瓶奶嘴也都是塑料制品,所以平常还是要多注意看产品材料,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如何减少身边的微塑料
不过大家并不需要因此而感到担忧,因为能否减少接触塑料制品还是取决我们自己。
在了解到微塑料的危害后,我们可以呼吁身边的人减少使用一次性产品,毕竟很多一次性产品都是用塑料来包装,特别是一次性纸杯这种饮食餐具,在挑选时尽量避免。
在购买化妆品时要注意,看看成分中是否含有聚乙烯和聚丙烯,在洗涤衣服时也要注意低温、自然晾干,这样有利于减少塑料纤维的脱落,因为高温会使微塑料活跃,很多人都受“高温可以杀菌”的思想限制,但切记千万不要对塑料包装的产品直接加热。
不过解决的手段再多不如从根源上减少,如果大家都有拒绝使用一次性产品的意识,那么这些微塑料也会不再积累,对于环境保护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所以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格外重要,减少或限制一次性产品的生产,用可降解、更安全的材料来代替,健全塑料回收体系,将塑料集中处理。
另外,科技的发展已经让人们过上更便捷的生活,新的技术,针对塑料降解,垃圾回收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技术已经在研发当中,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人类和自然一定会达到一个平衡,和平共处。
微塑料虽然可怕,却处处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它不仅危害人体,可能还会对地球上其他生物造成危害。尽管如今我们没办法停止生产塑料制品,但可以尽量去避免使用它,这样我们的一小步,将会是保护环境的一大步!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