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其经典之处,往往在于我们能透过它,体会不同年龄段的人生的缩影;因为在在本小说中,它不仅仅描述的,是诸多宝黛钗这样衣食无忧的少男少女,并且描述了年老之人的贾母,肩负家族使命的中年贾政;它不仅描述了一群贪图享乐的贾府子弟,同样也描述了生活在底层之中苦苦挣扎的小人物,比如刘姥姥、比如柳嫂子。
因此,有不少朋友认为,《红楼梦》这部小说,可以作为枕边身;随着我们年龄的增加,当我们重新来审视它的时候,因为生活的阅历,因为年龄的增加,因为在社会之中的角色转变,能够获得新的体会。
比如,年少的我们,阅读《红楼梦》大多关注的,是宝黛钗的恩怨纠葛;而当我们走出无忧无虑的校园,踏入社会;成家之后;当在某一天,突然发现,那个昔日在我们面前如泰山一般的父亲,开始询问我们的主意的时候,或许这一刻,我们再来欣赏《红楼梦》,便能发现不一样的风景。
因为人到中年,所肩负的责任太过沉重;因为人到中年,再也一人能够让我们依靠。这个时候的我们,有着太多的心酸,是责任,是担当;是委屈,是还未适应从无忧无虑到履行使命的角色转变。
而在《红楼梦》中,而在荣国府中,作为荣国府二房的贾政,便是这样一个人。对于他的介绍,原文并没有给与过多的文字;仅仅通过两个细节,给他做出了评价。
一个是《红楼梦》第二回,与贾雨村闲聊的冷子兴,他在向贾雨村介绍宁荣二府的时候,便说过这样一番话。
自荣公死后,长子贾代善袭了官,娶的金陵世勋史侯家的小姐为妻,生了两个儿子:长子贾赦,次子贾政。如今代善早已去世,太夫人尚在。长子贾赦袭着官。次子贾政,自幼酷喜读书,祖父最疼。原欲以科甲出身的,不料代善临终时遗本一上,皇上因恤先臣,即时令长子袭官外,问还有几子,立刻引见,遂额外赐了这政老爹一个主事之衔,令其入部习学,如今现已升了员外郎了。
从这段简短的原文之中,我们能够得知;年少之时的贾政是十分好学,并深得长辈厚爱的;或许,也正是因为他的好学,才导致他的父亲在临终之时,特意留下了遗本,从而让作为次子的他,获得了荣国府的当家权。
而另一个细节,是在《红楼梦》第七十八回中,原文有这样一句描述贾政的言语:
“近日贾政年迈,名利大灰,然起初天性也是个诗酒放诞之人”。
由此可见,年少的贾政,不仅好学,也同样是一个懂得享受的、诗酒放荡之人。只是,随着父亲的去世,随着家族的责任落在他的头上之时,他也不得不改革年少的轻浮,而投身于无奈的功利场之中。
而对步入中年、肩负着荣国府兴衰的贾政而言,其最大的心酸是什么呢?
或许是以下这两点。
一、人到中年的贾政,不得不接受宝玉的平庸。
望子成龙,一向是作为父母的最大的希望;而贾政,作为荣国府的当家人,更是如此。
他原本有三个儿子,长子贾珠,十四岁便看中了秀才,这无疑,给了他莫大的欣慰;只是不曾想,贾珠娶妻生子后,却一病死了。他的离去,让这个做父亲的,承担了失去爱子的悲痛。同时,也让人憧憬着贾珠若未死去的辉煌。
或许,正如年少好学的他一般;因此,在贾政对儿子的教育中,其始终贯彻着这一点。
伴随着含玉而生的贾宝玉的到来,似乎让人又再一次看到了希望;似乎让他,再一次将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再一次倾注到了宝玉的身上。
只是天不随人愿,随着宝玉的长大,他突然意识到;作为他给予希望的次子,虽然他足够聪慧,但对仕途经济,却毫无兴趣。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贾政对宝玉,是严父一般的,正如在《红楼梦》第九回中,当宝玉相约秦钟一同上学,向贾政辞行之时,他对宝玉的调侃一般。
然后去见王夫人,又出来书房中见贾政。偏生这日贾政回家的早些,正在书房中与相公清客们闲话。忽见宝玉进来请安,回说上学里去,贾政冷笑道:“你如果再提‘上学’两个字,连我也羞死了。依我的话,你竟顽你的去是正理。仔细站脏了我这地,靠脏了我的门!”
众清客相公们都早起身笑道:“老世翁何必又如此。今日世兄一去,三二年就可显身成名的了,断不似往年仍作小儿之态了。天也将饭时,世兄竟快请罢。”说着便有两个年老的携了宝玉出去。
只是,他对宝玉的严厉教育,并没有改变宝玉对仕途经济学的态度;而随着年龄进一步的增加,随着他对人生更深一层的理解,终于,在《红楼梦》第七十八回中,他对宝玉,正是选择了接纳。
近日贾政年迈,名利大灰,然起初天性也是个诗酒放诞之人,因在子侄辈中,少不得规以正路。近见宝玉虽不读书,竟颇能解此,细评起来,也还不算十分玷辱了祖宗。就思及祖宗们,各各亦皆如此,虽有深精举业的,也不曾发迹过一个,看来此亦贾门之数。况母亲溺爱,遂也不强以举业逼他了。所以近日是这等待他。又要环、兰二人举业之馀,怎得亦同宝玉才好,所以每欲作诗,必将三人一齐唤来对作。
在这一刻,他接纳了宝玉厌恶仕途经济现实,也接受了宝玉善于作诗的优点,从这个角度而言,在这一刻,似乎是贾政对宝玉做出了妥协;然而在本质上,其实是贾政对自我做出了妥协。
因为他对宝玉的寄托;因为他对宝玉的希望,正如当下我们大多数的父亲一般,他们往往,会从一开始,便替子女选择一条自认为正确的道路;他们往往,从一开始,便替子女规划一条昔日他们想要实现却未能实现的梦想之路。
只是,拥有如此心态的父亲,往往是失望的;因为他们忽视了其子女作为个体的独立性;其子女所具有的优、劣势。
二、从中秋节众人联诗体会出家族的没落。
在《红楼梦》这部小说之中,作为通过诸多的写作手法,在众多的细节之中,隐喻了贾府的覆灭。
正如秦可卿临终之时,托梦王熙凤一般;而作为荣国府的当家人,作为人到中年的贾政,我们从他的身上,同样也体会这样凄凉的一幕。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之中,因为宫中的贵妃娘娘让太监送出了一个灯谜,并让众人每人做一个灯谜让她猜;由此,产生了一个灯谜活动。
贾政,因为工务繁忙,所以最后才到场;只是,当他欣赏着众晚辈所做的灯谜之时,却俨然,从这些字里行间,体会出了家族的没落。
贾政心内沉思道:“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迎春所作算盘,是打动乱如麻。探春所作风筝,乃飘飘浮荡之物。惜春所作海灯,益发清净孤独。今乃上元佳节,如何皆用此不祥之物为戏耶?”心内愈思愈闷,因在贾母之前,不敢形于色,只得仍勉强往下看去。只见后面写着七言律诗一首,却是宝钗所作,随念道: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贾政看完,心内自忖道:“此物还到有限。只是小小之人作此诗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想到此处,愈觉烦闷,大有悲戚之状,因而将适才的精神减去十之八九,只垂头沉思。
只是,即便他从众人所做的灯谜之中,体会出了他们不幸的人生;但作为中年之人的他,又能改变什么呢?或许,对于这个时候的贾政而言,他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在其能力范围之内,尽最大的努力与拼搏,为家族争取最大的利益。
或许,也正是因此,在《红楼梦》这部小说中,我们才会看见,作为荣国府的当家人贾政,似乎向我们展现的,是与贪图享乐的贾赦、贾珍,与众不同的一面;俨然是荣国府中的一股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