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胡屠户:用最毒的嘴,说最温柔的话

梧叶午夜乱翻书 2025-02-03 22:08:00

初中语文课本里,有两个最会骂人的人。

一个是《蒲柳人家》里的一丈青大娘,她骂人的时候“声音洪亮,骂词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一气呵成,方圆二三十里无人能招架”,尤其是她骂船夫那一节,真叫一个酣畅淋漓。

另一个是《范进中举》里的胡屠户,范进去找胡屠户借钱赶考的时候,他对着范进好一通输出:“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来!……你问我借盘缠,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风!”

骂得范进昏头窜脑,灰溜溜地离开了。

当初读书的时候,两处骂人场景留给我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感觉——

听一丈青大娘骂人,只觉得痛快,因为她之所以会骂那些船夫,是因为那些船夫找骂,他们光着膀子被一丈青大娘指责之后,不仅不知悔改,反倒在那里继续挑衅,如果一丈青大娘不骂他们,多少有点对不起自己的名号。

但是胡屠户骂人那一节,当初我只觉得憋屈,范进之所以找他借钱,是为了干正事(在科举取士的年代,对于读书人来说,没有比赶考更正经的事了),可是他不仅不借钱,还把范进骂了个狗血淋头。

等到范进中举后,他又是各种卑微讨好,尤其是他为范进扯衣裳那一节,着实让人看不起。

人到中年之后,再读《儒林外史》,再看到这一节的时候,我的态度却变了。

首先,对范进而言,胡屠户不仅不是恶人,还是他生命中最大的恩人。

范进考中秀才的时候,胡屠户前来贺喜,带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大半都被他自己给吃掉了),看上去抠抠搜搜的,着实让人瞧不起。

不仅如此,当时范进已经中了秀才,也算是文化人了,但是胡屠户似乎没有看到这一点,还居高临下地“教导”了范进一番——

“你如今即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比如我这行事里都是些正经有脸面的人,又是你的长亲,你怎敢在我们跟前妆大?若是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这就是坏了学校规矩,连我脸上都无光了。你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所以这些话我不得不教导你,免得惹人笑话。”

面对丈人的“教导”,范进一声不吭,当时很不理解,后来我渐渐明白,之所以会这样,因为这本就是两人对话的常态。

十几年里(胡屠户女儿嫁给范进十几年),范进醉心科举,五谷不分,四体不勤(连卖鸡这件事小事都做不明白),如果没有胡屠户的接济,他们可能早就饿死了。

当时的胡屠户每天杀猪,“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自己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还在尽力接济女儿女婿一家。

吃人嘴软,拿人手短,这些年一直被丈人接济,范进自然不敢反抗。

其次,胡屠户虽然嘴毒,但是他所说的,却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胡屠户说:“我听见人说,就是中相公时,也不是你的文章,还是宗师看见你老,不过意,舍与你的。”

范进之所以能够进学,也的确正如胡屠户所说——当时主考官是周进,看到范进衣衫褴褛的模样,了解到范进已经考了二十多年还不曾进学,想到自己曾经吃过的苦,才会对范进多加关照。

更何况范进的文章,任何人看第一眼的时候,都会觉得“乱七八糟”,不由感慨“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甚么话!怪不得不进学。”

至于胡屠户骂范进的其他话,也是真的替范进考虑。

“明年在我们行事里替你寻一个馆,每年寻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

如果范进家里有钱,母亲妻子衣食无忧,他一门心思想要考科举,我们自然无话可说,偏偏他家的日子都快过不下去,他却从来没有想过改变家人的生活状况,还只想着自己的事,就是不折不扣的自私,是彻头彻尾的混蛋。

当时范进已经54岁了,与其把人生目标定在虚无缥缈的科举之上,真的不如像胡屠户所说的那样,寻一个馆赚钱养活家人。

毕竟,天下读书人如过江之鲫,但是真的能够“一朝看尽长安花”却是万里挑一,谁也不敢保证自己就是那个幸运儿。

更何况,找一份工作和继续考科举,两者之间似乎并不矛盾。

我们都觉得胡屠户势利,但是换个角度来看,他所做的一切,都只因为范进是自己的女婿。

当时,他女儿三十多岁还没找到婆家,这固然因为他女儿长相的原因,但是他愿意把女儿嫁给范进,大概率是看中了范进是个读书人,将来有翻身的机会。

这些年来,他一直接济女儿女婿,最开始的时候,可能抱着“投资”心理,再后来恐怕也就只剩下善意了(只是这份善意,都毁在了他的那张最上面,但是易位而思,换作我们自己,估计做得还不如胡屠户)。

范进进学的时候,他送了一副大肠和一瓶酒,范进中举之后,他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礼物之所以升级,是因为他知道,女婿现在最需要这些东西——家里有报录人为客,又是大喜事,得吃得喝得给小费,女婿家一贫如洗,什么都拿不出来,如果自己不来帮忙,女婿的面子可就丢得一干二净了。

而且,这件事,他的家人并不支持,“我早上拿了钱来,你那该死行瘟的兄弟还不肯!”

连范进的大舅哥都这样,那些乡邻自然也就更加指望不上了。

我们无法否认胡屠户对范进态度不好,但是每次范进最需要的时候,胡屠户都会第一个出现,不为别的,只因为范进是他的女婿,他对范进的所有帮助,其实都源于他对自己女儿的爱(也可能是亏欠,毕竟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范进是他给女儿选的)。

胡屠户作为杀猪卖肉的小市民,在那个士农工商阶级森严的年代,无论他在范进面前怎么摆谱,但终究只是一个小人物,上不了台面那种。

范母去世之后,胡屠户去找和尚商量法事。说起丧事,胡屠户好一通炫耀,但是实际上却是“只好在厨房里,或女儿房里,帮着量白布,秤肉,乱窜”。

作为一个下等小民,胡屠户身上的确有很多毛病,比如他的前倨后恭,比如他的自负自卑,比如他的狡猾幼稚,但是换个角度来看,这样的胡屠户才是最真实的。

作为一个底层的老百姓,胡屠户是依靠出卖体力过活的。

每天凌晨三四点钟,他都要到集市迎猪。书上没有说胡屠户多大年纪,但是从范进的年纪上推算,胡屠户应该接近七十岁。

一个七十岁的老人,每天都要为生活奔忙。在他的观念里,钱才是最紧要的。看着五十岁的女婿,依旧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只是嘴上骂他几句,应该算是轻的吧。

可就算自己挣不到多少钱,他还在尽力接济自己的女儿女婿,一年两年无所谓,但是数年如一日,试问这世间又有几人能够做到。

嘴上骂着,行动上照顾着,明明心底比谁都柔软,却总是臭着一张嘴。

被人误会到也在情理之中。

幸好范进虽然世故,但在成名之后,对自己的妻子和丈人,还算照顾,不至于寒了众人的心。

0 阅读:4
梧叶午夜乱翻书

梧叶午夜乱翻书

通过简单的文字,记录简单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