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一刷,人生崩塌:我们如何沦为电子囚徒

小饭说事 2025-02-16 17:47:12

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享受着电子产品带来的便捷,却也不知不觉陷入了它们精心编织的“陷阱”。曾几何时,我们有多久没有真正放松过了?十一假期,本应是惬意的休闲时光,可很多人每天一睁眼就拿起手机刷半个小时,晚上睡觉前依旧在刷短视频,即便一整天都未出门,却还是深陷躺着刷手机的循环。

周末时,哪怕是看电影、约会这样的美好时刻,也总担心微信、钉钉里会突然蹦出工作消息,脑袋里那根弦始终紧绷着。出去吃饭,第一时间想的不是享受美食,而是怎么拍好看的照片发朋友圈。科技发展本是为了让生活更便捷,可为何我们如今却成了电子产品的奴隶?

电子产品的时间吞噬

根据2024年10月31日发布的第三次全国时间利用调查结果,互联网使用的参与者每日平均时间为6小时3分钟。其中18—59周岁居民更是达到7小时19分钟。而广州市成年人每天平均使用手机5小时21分钟,在80后、90后和00后等“数字达人”中,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居民每天使用手机超过8小时,占据每天逾三分之一的时间。

从睡醒的那一刻起,我们相当一大部分的时间都奉献给了电子产品,生活与工作都围绕着它们打转。一旦离开手机,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便会立刻袭来。很多人甚至觉得,离开手机就不会写字、不会说话,一断网就仿佛与世界失联。

这背后,是资本和大公司的“阴谋”。许多科技公司设立伦理科学家职位,专门研究如何在法律与道德允许的范围内给消费者洗脑,让我们对电子产品产生依赖。

就拿手机更新换代来说,最简单的手机真的需要一年一换吗?如今手机市场竞争激烈,各大厂商不断推陈出新。以苹果、三星等科技大厂为例,每年发布众多新款手机,可实际上隔几年才会有一次颠覆性创新。

在iphone13发布后,苹果广告铺天盖地,不管打开什么软件,几乎都能看到它的广告。宣传的电影级摄像、更环保的材质、超高性价比等卖点,尽管很多人买手机只是为了聊天、打游戏、拍拍朋友圈小视频,可在病毒式广告的反复洗脑下,也容易产生一种“我太需要朋友圈小视频有电影质感”的错觉,觉得花点钱就能买到能拍电影的机器,自己血赚,从而掉进手机公司的消费陷阱。

他们把小小的改变包装成生活必要需求,砸入大量资金进行广告营销,利用曝光效应,让消费者在大量广告曝光下产生好感,进而促成购买。

APP的上瘾机制

买了硬件后,沉迷之路才刚刚开始。如今想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变得异常困难。准备写稿子时,随便看一眼手机,各种APP就弹出消息,提醒有大新闻,每个APP都顶着红色数字,仿佛在催促你点击。好不容易坚持工作十分钟,又想起游戏的每日任务没做,便鬼使神差地掏出手机。而这一切的幕后黑手,正是那些伦理科学家和他们设计的APP。

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广告规模达到3514亿元,同比增长了11.8%,随着移动互联网用户黏性持续增加,互联网广告市场持续增长。以APP头顶的红色未读消息为例,几乎所有APP和系统的消息提示都采用这种设计。

红色作为警报颜色,醒目且容易让人产生紧张感,搭配数字更具警示作用,仿佛在下达最后通牒,催促用户赶紧打开APP查看。游戏中的上瘾机制更是明显,比如王者荣耀,为了完成每日任务做活动,即便工作很累,眼睛都睁不开,也还是要登录游戏打几把火焰山。而且活动要求赢几把才行,若碰上“牛马队友”连着输,就只能奋战到天亮。

做每日任务获得限时奖励,能给玩家带来及时反馈,诱发内心满足感,获得限定皮肤还能收获虚荣感。若玩家没按时完成任务,就会出现蔡格尼克效应,没完成的任务反复在脑海中折磨自己,让人无法集中注意力,最后只能向游戏屈服。

许多APP都设计有类似上瘾机制,用每日任务制造的“糖衣炮弹”牵制用户,提高用户使用频次和时长,因为流量对于科技公司来说就是金钱。只要用户不断点开APP,就会看到广告,总会忍不住剁手。人们在APP上花费的时间都变成了广告费,装进了科技公司的口袋。

沉默成本与自我救赎

当我们在电子产品和软件上花费的时间和金钱越来越多,就越难从中脱身。这不仅是因为大脑习惯并依赖这些产品,更因为脱身成本太高,这就是科技厂商的第三步棋。就像王者荣耀,很多人早就发现自己被游戏“玩”,而非在玩游戏,却因之前砸了太多钱,每次想卸载时就会想到抽限定皮肤花的钱,最后只能安慰自己再忍忍,不然钱就白花了。

当我们想要注销账号或卸载软件时,APP还会跳出来提醒氪金道具不退钱,诱导我们意识到沉默成本太高,从而舍不得放弃。

但我们并非只能坐以待毙。我们的生活需要记录美,但不一定非要通过电子设备。大脑是需要休息和修补的器官,如果每天都被大量信息充斥,始终紧绷着,却不自知。抽时间给大脑放个假,摆脱电子产品的束缚,体验一天真正放松的生活。让我们重新夺回生活的掌控权,不再做电子产品的奴隶,去感受生活中那些被忽视的美好。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