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处暑,提醒中老年人:有空没空,无论多忙,5件事上别犯忌讳

大麦看文化 2024-08-22 01:35:48

在阅读之前,温馨提醒您,本文仅供参考娱乐,不可迷信!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随着处暑节气的脚步渐近,夏日的酷热如同潮水般缓缓退去,取而代之的是秋季的清新与凉爽。

这样的转换,正如古籍中所描述,“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对于步入中老年的朋友们而言,这一时节的更迭,不仅仅意味着衣物的增减,更是一次对身体养护的温馨提醒。

在这个由夏入秋的季节,中老年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悄然变化。他们越来越注重养生之道,深知“秋燥伤人”的道理。

从古籍经典到现代养生知识,他们都在积极吸收和学习,努力在这一时节调整作息与饮食,以适应自然的节律。

在这个转换的季节里,有五件事情尤为重要,不论您有多忙,都请务必留心,以免犯了忌讳。

一、忌贪凉伤身

处暑时节,秋风送爽,暑气渐消,然而白天的阳光依旧炙热。在这金风送爽的时节,人们往往容易因贪图一时凉爽,而过度食用冷饮或长时间流连于空调营造的清凉世界。

贪凉之举,实乃养生之大忌。

古籍《黄帝内经》中深刻指出:“形寒饮冷则伤肺。”这句话用古朴而精炼的语言,告诫我们贪凉行为的危害。

当身体受到寒冷的侵袭,不仅容易引发感冒,使人咳嗽连连,还可能伤及脾胃,导致腹泻、消化不良等健康问题接踵而至。

处暑时节,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人体内的阴阳之气也随之转换。因此,我们更应注意保护身体的阳气,以适应秋季的气候特点。

此时,中老年人尤需特别小心,因他们的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也有所下降。故而,适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显得至关重要。

在饮食上,也应以温热为主,多吃些滋阴润燥、益气养血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等。这样不仅能滋养身体,还能增强免疫力,为即将到来的秋冬季节做好准备。

贪凉一时爽,病痛伴身旁。处暑时节,切忌贪凉,保护好自己的身体,才能享受这秋高气爽的美好时光。让我们谨记古籍教诲,以温热养生,迎接每一个健康、快乐的日子。

二、忌暴饮暴食

秋季,这是一个金黄与丰收交织的季节,稻谷满仓,果实累累,各种美食更是琳琅满目,诱人心弦。然而,在这丰收的欢歌中,中老年人需特别警惕一种行为——暴饮暴食。

古人云:“饮食有节,身必无灾。”这句话恰好与民间流传的俗语“饭吃七分饱,健康活到老”不谋而合。它们都在告诫我们,饮食必须有节制,贪多嚼不烂,过犹不及。

处暑之后,暑气渐退,天气转凉,人的食欲也会随之大增。这时,中老年人往往容易因一时贪嘴而多食,但过量进食如同给胃肠加上了沉重的枷锁。

人的胃,三分靠治,七分靠养。一旦负担过重,便会引发一系列消化系统疾病,轻则胃胀胃痛,重则可能伤及身体根本。

回望古代,养生大家们常提倡“食不过量,饮不过多”。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所述:“饮食过多则伤胃,过少则饥渴。”这不仅是对量的控制,更是对质的追求。

而今,医学研究也证实,暴饮暴食会导致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一系列健康问题。因此,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少食多餐、细嚼慢咽才是养生之道。

这样既能保证营养的均衡摄入,又能避免给胃肠带来过大的压力。

忌暴饮暴食,方能健康长寿。让我们珍惜身体,从每一餐做起,细水长流,方能享受美好的人生。

三、忌晨跑过早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对于许多热爱生活的中老年人来说,清晨的晨跑已成为他们迎接新一天的重要仪式。然而,在处暑这样的特殊时节里,晨跑的时间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晨跑不是越早越好。

在破晓之前,夜色还未完全褪去,大地依然被清冷的露水覆盖。此时的温度相对较低,不仅让人感受到深秋的寒意,更重要的是,清晨的空气中氧气含量并不充沛。

《黄帝内经》有云:“清晨之气,凉而薄。”过早晨跑,人体可能会因为吸入的氧气不足而加重心脑血管的负担。

古人有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这是千百年来人们顺应自然、养生之道的智慧结晶。太阳未出,阴气较重,人体阳气初生,此时外出活动,易受寒气侵袭。而当太阳冉冉升起,阳光洒满大地时,不仅气温逐渐回升,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也随之增加。

因此,对于热爱晨跑的中老年人来说,建议等待太阳出来一小时后再出门锻炼。

随着阳光的照耀,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增多,晨跑不仅能让人呼吸到更加清新的空气,还能在温暖的阳光下享受运动的乐趣,更有利于身体的健康。

就像古人所说:“顺应天时,合乎自然。”现代人在追求健康的同时,也应借鉴古人的智慧,合理安排晨跑时间,让锻炼真正成为促进健康、享受生活的一部分。

四、忌悲伤忧愁

处暑之际,正如俗语所说,“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自然界的万物开始逐渐凋零,这种景象很容易触动人们的心弦,引发一阵阵的悲伤情绪。

过度的悲伤忧愁,如同古人所言“忧伤肺”,会深深地损伤肺气,对身体健康构成不小的威胁。

遥想古人,他们也曾面对季节的更迭,情感的波动。就如那“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所描绘的,落叶纷飞的秋日景象,往往能勾起人们内心的哀愁。

但古人亦知,过度的忧愁伤身,因此他们常通过诗词歌赋来抒发情感,亦以此来陶冶性情,调节心情。

《黄帝内经》这部古老的医籍中明确指出:“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这句话用当代网络语言来解释,就是“悲伤会让心脏紧张、肺部受到压迫,导致身体上部气血不通,防卫系统紊乱,热量聚集在中间,所以精力会消耗殆尽。” 可见,古代医学早已认识到情绪对健康的深远影响。

特别是对于中老年人来说,随着年岁的增长,身体的各项机能逐渐衰退,更需注重情绪的调节。他们应当学会保持乐观的心态,不让悲伤和忧愁侵蚀心灵。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中老年人可以通过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与亲朋好友交流,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这样不仅能排解孤独感,还能在互动中找到生活的乐趣。

听音乐也是一个极好的方式,无论是轻快的旋律还是宁静的曲调,都能帮助平复心情,带来宁静与放松。当然,阅读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无论是古今中外的名著,还是轻松愉快的杂志,都能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忘却烦恼,享受知识的熏陶。

人生如梦,岁月如流,何必让悲伤和忧愁占据心灵?学会调节情绪,保持乐观,是中老年人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一环。让我们从古代文化中汲取智慧,从现代生活中找到乐趣,共同迎接每一个美好的明天。

五、忌忽视秋燥

处暑之后,时序渐入深秋,天气如同被抽水的池塘,日渐干燥。此时,不少人开始感受到秋燥的侵袭,皮肤如同枯叶般失去水润,喉咙仿佛被砂纸打磨,干痒难耐,甚至平日里规律的排便也变得困难重重,这些都是秋燥的典型症状。

对于中老年朋友而言,由于身体各项机能的逐渐下滑,秋燥的影响尤为明显。正如古人所言:“岁月不居,时节如流。”随着年岁的增长,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在悄然下降。

《黄帝内经》有云:“燥胜则干。”秋燥之症,不可小觑。

在这个时节,补水润燥显得尤为重要。应时刻提醒自己多喝水,不仅如此,饮食中也应增加滋阴润燥的食材,诸如晶莹剔透的银耳、洁白如玉的百合,以及汁多甘甜的梨,都是秋季养生的佳品。

同时,室内湿度的保持同样不容忽视。如同古人云:“润物细无声。”一个湿润的环境对于舒缓秋燥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现代家居生活中,我们可以巧妙地利用加湿器,或者在居室一角放上一盆清水,这些简单的方法都能有效提升室内的空气湿度。

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适当的湿度有助于维持呼吸道的正常功能,减少病毒和细菌的滋生。因此,在这个秋高气爽的时节,让我们携手对抗秋燥,享受一个健康、舒适的秋天。

当然,除了上述五大忌讳之外,中老年人在处暑时节还可以适当进行一些养生保健的活动。比如,可以尝试一些轻松的瑜伽或太极拳等运动,以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感。这些运动不仅有助于舒缓压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肺功能。

处暑时节正是进补的好时机。

中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体质,适当食用一些滋补品,如燕窝、枸杞、红枣等,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当然,进补也需有度,过量食用滋补品反而可能对身体造成负担。

在饮食上,除了注意滋阴润燥外,还可以多吃一些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芹菜、菠菜等,以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同时,保持充足的睡眠也是养生的重要环节。中老年人应确保每晚获得足够的睡眠时间,以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免疫功能。

不妨引用一句民间谚语来作为结尾:“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愿每一位中老年朋友都能在这个丰收的季节里,收获健康与快乐!

0 阅读:0
大麦看文化

大麦看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