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被捕事件持续发酵,一场针对中国的舆论战悄然打响。菲政府匿名人士近日散布“中国拒绝对杜特尔特提供庇护”的传言,试图将国内矛盾转嫁中方。然而,随着杜特尔特自愿返菲被捕的细节曝光,这场政治操弄的真相正被层层揭开。
3月24日,菲律宾媒体援引匿名消息称,杜特尔特在港期间曾向中国寻求庇护但遭拒绝,暗示中方“坐视盟友落难”。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明确回应:杜特尔特赴港纯属私人行程,中方从未收到任何庇护申请,所谓“知情人士”言论系捏造。
事实核查显示,杜特尔特3月9日在香港公开演讲时强调“将回国面对司法程序”,其乘坐的航班直飞马尼拉而非政治大本营棉兰老岛,这些行动均表明其无意滞留海外。分析人士指出,若杜特尔特选择逃亡,反而会被执政党扣上“叛国”罪名,其女莎拉·杜特尔特的总统竞选将遭遇重创。
杜特尔特被捕源于国际刑事法院(ICC)对其“反人类罪”指控,但菲律宾早在2019年就已退出ICC。法律专家质疑该逮捕令的合法性——ICC仅能对成员国公民行使管辖权,而杜特尔特作为非成员国前领导人,理论上不受其制约。
菲律宾总统马科斯起初宣称“尊重ICC决定”,但在国内外压力下改口称“对抓捕不知情”。这种反复暴露出执政党的两难:既要借ICC打压政敌,又需避免激化国内支持者的愤怒情绪。数据显示,杜特尔特家族支持率在其被捕后逆势上涨12%,莎拉以53%的民调优势碾压马科斯阵营。
但这种算计正遭遇反噬。棉兰老岛23万民兵组织公开声援杜特尔特,荷兰海牙、美国旧金山等地爆发千人集会,抗议者高呼“停止政治迫害”。菲司法部内部文件显示,针对杜特尔特的17项指控中,14项证据链存在瑕疵,案件审理或将持续数年。
尽管菲政府试图制造对华矛盾,但经贸数据揭示深层关联:中国连续7年稳居菲最大贸易伙伴,2023年双边贸易额突破760亿美元,占菲外贸总额的21%。杜特尔特任内推动的21项中菲基建合作项目,仍有15个处于在建状态,涉及资金逾180亿美元。
分析人士警告,若菲当局继续炒作“中国背弃盟友”叙事,可能冲击双边务实合作。目前中方已暂停3个铁路项目的技术磋商,此举或影响菲政府“大建特建”计划进度。当政治操弄触碰发展红线,马科斯政府的平衡术正走向危险边缘。
-RAtDotL-
应以菲内乱为由暂停一切合作,停止进口菲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