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度总理莫迪的乌克兰之行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已经73岁的“大仙”在俄乌冲突中一直试图玩平衡术,但此次访问似乎并未达到其预期效果。莫迪一路奔波,先乘飞机抵达波兰,再经过长达十小时的火车旅程,终于踏上乌克兰的土地。然而,这趟“历史性”访问的结局却有些出乎意料。
在访问期间,莫迪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签署了四份协议,涉及双边关系、贸易加强以及军事技术合作。但莫迪原本希望印度能在俄乌谈判中扮演调解人的角色,这一愿望却未能实现。泽连斯基明确表示,不寻求印度在谈判中的调节作用,这无疑给莫迪的平衡术泼了一盆冷水。更有趣的是,莫迪此前访问俄罗斯时已引起乌克兰的不满,而此次乌克兰之行又让俄罗斯感到不悦。特别是在乌军攻入库尔斯克地区的敏感时刻,俄方认为莫迪此行无异于在国际社会上给乌克兰站台。俄罗斯迅速作出反应,中断了对印度的武器供应。俄罗斯技术公司负责人谢尔盖·切梅佐夫透露,由于俄乌冲突,俄罗斯的武器必须优先保障前线需求,因此不得不暂停或推迟对外国军事客户的武器供应。据悉,过去一年里,俄方中断的合同金额高达百亿美元,武器出口数量也较五年前下降了53%。在这一背景下,印度与俄罗斯的军购合同也受到了影响。此外,俄罗斯还开始审视并减少对印度在某些领域的依赖,如不锈钢进口。俄方计划到2030年,通过国内生产满足85%以上的不锈钢需求,以降低对外部供应的依赖。这一举措无疑进一步显示了俄罗斯与印度关系的微妙变化。回顾过去,印度在俄乌冲突中的平衡术看似高明,实则暗藏风险。在俄军前线吃紧之际,印度大量进口俄罗斯廉价石油,虽然短期内获利颇丰,但也让俄罗斯看清了印度的真实面目。作为二道贩子的印度,在大量交易中支付给俄罗斯难以流通的卢比,这种做法无疑损害了双方的互信。印度的平衡外交术,在俄乌两边都试图谋取利益,但最终可能得不偿失,两边都得罪。此次莫迪的乌克兰之行,不仅未能如愿以偿地扮演调解人角色,反而可能加剧了俄印关系的紧张。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印度如何调整其外交策略,将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