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阿勒泰》如同一股来自遥远大西北的清流,为观众带来了完全不同的观剧感受。
该剧改编自李娟最为知名的散文作品,虽然经历了从随性文字到拓展剧情的颠覆性变化,但整体基调依然保留了原著中那份天高云淡、纵马牧羊的诗意,成为近期荧屏中独一无二的风景线。
有人说它像电视散文,唯美质朴,娓娓道来,治愈心灵。
有人说它像文旅风光片,画面考究,镜头悠远,令人向往。
也有人说它像纪录片,真实自然,原汁原味,引人入胜。
各花入各眼,不同的观众有不同的感受很正常,不过令人没想到的是,新疆本地人和外地观众对于这部剧的评价竟然截然相反,完全不同,而且互不买账,吵得厉害。
在外地人眼中,《我的阿勒泰》中有草地河流、有森林牧场,有雪山戈壁,如诗如画,风景秀丽,全方位展现了北疆大地的壮美与辽阔,令人魂牵梦绕,是梦中心心念的诗和远方。
可在很多当地人看来,该剧不符合现实,无论妆容、剧情还是台词都存在许多虚假之处,是一群不了解阿勒泰的主创团队的凭空想象之作,缺乏对生活的真实体验。
具体来说,主要是觉得马伊琍的造型太土,衣服太破,肤色太黑。
很多本地观众表示,新疆不是青藏高原,海拔没有那么高,紫外线也没有那么强烈,阿勒泰的女子皮肤白嫩,容貌漂亮,打扮时尚,和剧中的张凤侠差别很大。
马伊琍的上海腔也遭到吐槽,觉得与人物格格不入,让人出戏。
还有很多生活常识上的瑕疵,比如转场去夏牧场不会经过戈壁沙漠,比如哈萨克牧民日常并不会总穿着民族服装,还有一些台词的表达方式不符合当地人的语言习惯……
这些细节只有常年生活在新疆和阿勒泰的人才能够发现,外地观众不了解也不在乎,他们看到的恰恰是自己期待的北疆风光,所以送上肯定与赞美。
有些人就在这种生活中,所以看到一地鸡毛。
有些人则在远方,因而看到诗情画意。
不同的立场,看到不同的风景。所以他们各抒己见,互不相让,谁也说服不了谁。
这是距离产生美的最佳诠释,同时也真实折射了《我的阿勒泰》两极分化的评价。
对于阿勒泰,原著书中的文字是作者李娟的所见所感,电视剧的镜头和人物则变成了导演及主创团队的解读与认知,而观众的评价又是他们通过他们的追剧产生的间接体验。
个人觉得,拍这种地域性较强的影视剧,确实应该和老一辈的艺人学习,提前来到当地进行一段时间的生活体验,才能在细节方面做得更好。
另外观众也要明白,艺术高于生活,对于一些不影响大局的小细节没必要太过于较真。
当然,无论观众的观点如何,都是真正喜欢这部剧的体现。
可惜全剧太短了,只有8集,期待大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