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画不年”,是老苏州人非常熟悉的一句话。这里的“画”就是指桃花坞木版年画,它是当地不可或缺的年俗元素。2024年春节成功申遗,桃花坞木版年画也是助力之一。
在浙江海宁的下沙奥莱美术馆,目前正举办“琳琅萃珍——唐宋元明清典籍特展”,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是其中独特的一章。不过,它专门呈现的清代康雍乾时期的桃花坞木版年画,俗称“姑苏版”。这是国内第一次集中如此之多的“姑苏版”画。
苏州历史学者王道研究桃花坞木版年画多年,在接受记者专访前,他刚刚参观完这次特展。

微史记:您这次参观的“姑苏版”展出,和目前我们所见的桃花坞木版年画有什么区别?
王道:下沙奥莱美术馆是一家私人美术馆,馆长金亮先生是一位私人收藏家,尤其在古籍收藏方面,特别突出。这一次展览有四个章节,最后一个章节展陈的几乎全都是“姑苏版”,实际上就是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前期的精品。
“姑苏版”是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一个历史组成部分,它是清代康、雍、乾三个时期的民俗木版画的俗称。“姑苏版”在生产时很多画铺还没有搬到今天的桃花坞一带。而是在太平天国之后,苏州的年画铺才渐渐从山塘街、虎丘一带搬到了桃花坞大街。细究起来,“姑苏版”和我们现在常说的桃花坞木版年画有一点区别。比起后期的桃花坞木版年画,“姑苏版”更接近文人画,要更精美、精细和精雅。后期的桃花坞木版年画则更偏向于民俗和节气装饰作用。
微史记:为什么“姑苏版”会更接近文人画?
王道:桃花坞年画的历史应该说起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传奇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在全国各地的年画之中,桃花坞年画应该是唯一一个在城市中发展的民俗画种。所以“姑苏版”实际上脱胎于明代文人画,因为它处在苏州,肯定会受吴门画派像文徵明、仇英等大画家的影响,据说唐伯虎也曾为苏州民俗木版画画过稿子,实际上后来苏州年画也曾复制过唐伯虎的仕女图。
应该说桃花坞木版年画和吴门画派是一脉相承的。事实上在苏州阊门那一带的那些画匠,仿制画作很厉害,而画没有印得快,如果刻成板子印制,经济效益则会更高。比方说像“姑苏版”有一幅《姑苏万年桥图》。那是清代乾隆五年由政府出资建的一座桥,没有多久,姑苏版画的匠人就把它给复制出来了,就把整个的图形、当时官员视察的场景,包括它周边的一些商铺和桥头的建筑风貌等,全部都描摹得非常仿真。就相当于新闻一样,只不过他们把它做成一张风景画。而且这幅画上有水印的书法落款“庚申冬十一月”,与《吴郡志》记载的建桥时间是吻合的。
在这张图里,我们还能看到它受到西方的透视技术的影响。它吸收了西方的焦点透视、明暗造型等技法,以木刻呈现铜版画的效果,可谓是“西为中用”、“中西合璧”。可以这么说,它是从西方文化开始进入中国之后,才有了“姑苏版”的一些特殊的构图初始。中国版画从平面走向立体的典范,就是“姑苏版”。

微史记:国内外“姑苏版”年画的收藏情况如何?
王道:“姑苏版”最辉煌的时候,年产量应该是极大的,因为有市场需求。但离现在已年代久远,国内收藏较少。
很长一段时间,国内的姑苏版画仅辽宁省博物馆存有,近些年陆续回流了少量姑苏版画。目前所知,金亮先生的个人收藏应该是国内最大规模的。收藏大宗是在国外。比如日本广岛的海杜美术馆,馆主是一个私人财阀,他大概收藏了有200多张,全部是“姑苏版”。
“姑苏版”这个名字也是日本学者取的。1931年,日本学者黑田源次在研究了80多幅苏州民俗版画之后,首次提出“姑苏版”这个特定的学术概念。
“姑苏版”对汉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像日本、越南和韩国等地的木版画创作都构成了影响。黑田源次研究认为,日本浮世绘受到了“姑苏版”的影响。像非常有名的葛饰北斋的“大海浪”,其中旧可见与“姑苏版”作品的渊源。
而日本早期浮世绘作品,也影响道了西方印象派画家莫奈和梵高等人。可以说,他们也间接受到“姑苏版”的影响。
除了在东亚之外,欧美收藏机构也收藏有“姑苏版”。像法国国家图书馆等机构也有收藏,但数量肯定没有日本那么多,最多的是英国木版画基金会,它的负责人是冯德宝先生,他手里的“姑苏版”也有一两百张。他收藏的“十二美人图”系列,仿照清雍正内苑的“十二美人图”做的,他本来差了一张,结果在欧洲的一家贵族城堡里找到了。
目前我所接触的收藏机构,比如说像韩国的木刻博物馆,还有越南的年画博物馆,他们觉得如果有一幅“姑苏版”就比较珍贵了。总之,在世界范围内,“姑苏版”的艺术价值是得到承认的。
微史记:可以说,“姑苏版”真正走向了世界,打动了世界。
王道:有些“姑苏版”本身就是用来外销的。康熙时期,不少西洋传教士进入国内,甚至进入内廷任职,有的还带动中西方贸易的往来,其中当然也包括这些民俗版画的出口。因为国外不少贵族阶层对东方文化充满着神秘的向往,由此引进美术产品,作为室内装潢。
因运输和制作成本较高,“姑苏版”画在海外往往价格不菲。在日本,它被用于家庭装饰或是节气庆祝;在欧洲,当地人习惯将其托裱于油画布,装框镶嵌在城堡的墙壁上。现在瑞士、英国、法国、德国的一些城堡墙壁上还保存有“姑苏版”画,比如德国萨克森州利希滕瓦尔德城堡就有“姑苏版”画16幅。

微史记:晚近的桃花坞木版年画与“姑苏版”比起来如何?
王道:“姑苏版”无论是构图、刻板、印刷,还是用纸,相对都比较精细。它所用的原料和后来也不一样。还有当时的构图,它是和明代晚期刻书的工匠技艺是结合在一起的,就是说我们说中国古籍有个传统叫“左图右史”,实际上也有文图结合的意思,譬如明代的这种传奇画特别多,像《牡丹亭》《水浒叶子》《西厢记》《南柯记》《列女传》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姑苏版”的工艺继承了中国的特殊的古籍插图的这种传统手法。
它之所以为这么细腻,就是因为其工艺有所继承。人家说“苏工天下”,苏州人雕版,使用的是拳刀,就是它的板子始终是固定的,雕版的时候不用转版,靠手的能力对来达到它的雕刻的目的,所以非常精准、精细。而像很多地方的的木版年画雕版都需要转版子,而不是通过手的精巧达到工艺的精湛、精准。
目前来说,晚近的桃花坞木版年画还没有达到姑苏版的辉煌程度。这些匠人创作能力普遍不高,构图比较平面,技法和创作内容比较实用,还有它的颜料和纸张上也都不如“姑苏版”。
微史记:为什么出现这种创作上的转向?以及匠人创作能力不高的现象?
王道:就如同文艺复兴一样,艺术的兴衰必然会与时代变迁紧密相连。清代中期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也影响到了年画创作的继承,清政府统治下的苏州,在被太平军攻陷后,分布在阊门外山塘街至虎丘的画铺,遭遇极大的破坏和冲击,这里有两种说法,一是清军临走时烧毁店铺;一是太平军攻城时烧毁店铺。总之,年画铺在经过战争的长期拉锯之下,无法生存,一度迁到上海小校场扎根发展,曾有过短暂的复兴,但很快就迎来了石印技术、珂罗版的冲击。
苏州年画的创作基地在阊门内桃花坞一带重新起步发展,但因为城市市场已经无法继续巩固、铺展,于是转向乡镇、乡村,这一时期的年画产品主要是用于节庆的装饰,如门神、钟馗、麒麟送子、龙凤呈祥、八仙图、蚕花茂盛、财神图、天官送福等,以及一些戏画,还有炮仗纸皮、食物包装等。因为要“薄利广销”,必然要降低生产成本,无论是设计还是用材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而且新技术的到来,化学颜料、机器纸都已经渐次出现。雕版的精细度也都远不如“姑苏版”,生产周期“短平快”,而且产品种类也渐渐被固定下来。
石印技术和照相术引进到国内,更是对传统年画创作构成极大的冲击,因此木版年画的创作人才也就渐渐减少,即使是在晚近有些笺谱的创作印制,如鲁迅和郑振铎先生组织的荣宝斋笺谱再刻印,但也是一种小众产品,而且规模较小,不过是大市场下的点缀而已。由此可知,木版年画的创作必须要有较高水准的画家介入,以及具有想当高素养的刻工参加,而且能够实现独立创作,方才会有复兴的生机。如现在所走的路径,与专业院校,如中央美院、清华美院合作,虽然依然是师傅带徒弟,但徒弟却是专业院校毕业生,如苏州桃花坞年画的从业者,现在以八零后为主,孙一波、乔兰蓉、杜洋、王静宇等,都是拜过师傅的美术专业毕业生,又对这门技艺发自内心的喜欢,因此才有可能“接得住”。同时还要对这门技艺具有一定天赋和创新,如此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自创辉煌的可能。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本文图片均为王道先生拍摄)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