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首经典咏物诗词,一首一个千古名句。

书易聊文化方式 2024-12-14 09:14:46

第一首:最平淡而思致的咏蜂诗:

《蜂》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创作背景】

罗隐生于太和七年(公元833年),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对当时考试制度、当时朝廷的失望,以及在这样的情绪下,看见人民辛苦劳作在田间地头与部分朝廷官员不劳而获这样相对立的情景而产生的愤懑,大致是罗隐作出这首讽喻不劳而获者的《蜂》的原因。

【赏析】

这是晚唐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寓理诗,收录于《全唐诗》中。 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这首诗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为:欲夺故予,反跌有力;叙述反诘,唱叹有情;寓意遥深,可以两解。

第二首:最幽怨缠绵的咏柳絮词: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宋·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赏析】

这首咏物词约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时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居黄州的第二年。作者以拟人的手法,将杨花喻为伤春私服,藉暮春之际"抛家傍路"的杨花,幽怨而又空灵地抒写了带有普遍性的离愁,人花互映,情景交融。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实为显志之笔,千百年来为人们反复吟诵、玩味,堪称神来之笔,写得缠绵悱恻而又空灵生动,堪称婉约词中的经典。宋张炎称:"东坡次章质夫杨花《水龙吟》韵,机锋相模,起句便合让东坡出一头地,后阕愈出愈奇,真是压倒今古。"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著名词作,创作于苏轼被贬谪黄州期间。这首词以暮春时节飘飞的杨花为线索,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春光流逝的惋惜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词的上阕,苏轼以“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开篇,描绘了杨花轻盈飘落的景象,暗喻了人生的无常和无奈。接着,他用“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来进一步描绘杨花的飘零,以及它背后所蕴含的深情。“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则形象地描绘了杨花随风摇曳的姿态,如同一位柔弱的女子,困顿而又不愿放弃。而“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则表达了杨花随风飘散,寻找归宿却又被黄莺唤醒的无奈。

下阕,苏轼以“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表达了对春天逝去的惋惜,同时也暗喻了人生的无常和无法挽回。“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则描绘了雨后杨花的踪迹难寻,如同浮萍一般。“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用色彩的对比,形象地描绘了杨花随风飘散,最终归于尘土和流水的命运。

最后,“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则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将杨花比作离人的眼泪,表达了作者对离别之情的深切感受。 整首词以杨花为线索,通过对杨花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春光流逝的惋惜、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离别之情的深切感受。苏轼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使得这首词充满了诗意和哲理,成为流传千古的佳作。

第三首:最高洁傲世的咏蝉诗: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慈溪鸣鹤或会稽余姚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虞世南生性沉静,执着好学。历仕陈、隋二代,官拜秘书郎、起居舍人。隋朝灭亡后,依附于夏王窦建德,授黄门侍郎。秦王李世民灭窦建德后,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记室参军、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成为“十八学士”之一。贞观年间,历任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封永兴县公,故世称“虞永兴”“虞秘监”。他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时称“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去世,享年八十一岁。

虞世南善书法,曾亲承智永传授,又得王羲之笔法。其笔致圆融遒劲,外柔内刚,沉厚安详,不外露锋芒。后世将他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日本学界称其与欧阳询、褚遂良为“初唐三大家”。其诗作多为应制诗和乐府。此外,虞世南所编的《北堂书钞》,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原有诗文集三十卷,已散失不全。后人辑录有《虞秘监集》 传世。

鉴赏: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正像曹丕在》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

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本诗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第四首:最惊心动魄的咏石灰诗: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创作背景】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于是,12岁的于谦写下的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人生的追求。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情。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平常事一样。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青白(就像石头的颜色那样青白分明,现在多用“清白”)长留人间。

第五首:最意味深长的咏竹诗: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解析:

杜甫在这首诗中,通过"雨洗娟娟净"描绘了竹子经过雨水洗涤后清新脱俗的景象,而"风吹细细香"则形容了微风吹过竹林时,竹子散发出的细腻香气。整句诗通过对竹子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友人的怀念。

第六首:最傲然不屈的咏梅词: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赏析: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这不仅是季节更迭的细腻描绘,更是对生命不屈精神的颂歌。冬日的严寒与风雨,如同生活中的挫折与挑战,它们看似冷酷无情,却也在不经意间为春天的到来铺就了道路。

梅花,便是在这风雨交加、飞雪漫天的时刻,挺身而出,成为了春天的先行者。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是对梅花傲骨精神的最高赞誉。在那冰封雪覆、人迹罕至的悬崖之上,梅花以它瘦弱的身躯,挑战着自然的极限,绽放出生命的奇迹。它的花朵虽小,却如同点点星火,照亮了冬日的阴霾,展现了生命在逆境中的顽强与美丽。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梅花之美,美在其不争不抢,默默奉献。它不与春花争艳,只愿做那报春的使者,将春天的消息传递给每一个渴望温暖与希望的心灵。这种无私与奉献的精神,恰如人性中最纯粹、最美好的部分,让人心生敬仰。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当春天的脚步终于踏遍大地,万物复苏,百花争艳之时,梅花却选择了悄然退场。它将自己融入了这绚烂的春色之中,与万物共享春天的喜悦。然而,即便是在这繁花似锦之中,我们依然能感受到梅花那份淡然与从容。它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真正的美丽与伟大,不在于长久的占据与炫耀,而在于那份适时的退让与成全。

《卜算子·咏梅》是一首赞美梅花的诗篇,更是一曲颂扬生命价值与意义的赞歌。它启示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我们都应像梅花一样,保持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高洁无私的品格,用自己的行动去传递爱与希望,为这个世界增添一份温暖与美好。愿我们都能成为自己生命中的“梅花”,不畏严寒、不惧挑战,在逆境中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第七首:最气势凌厉的咏菊诗:

《不第后赋菊》

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赏析:

黄巢流传下来的三首诗中,有两首是以菊花为题材的咏物诗。其中,《题菊花》写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表现了他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必胜信念。这首《不第后赋菊》的境界比《题菊花》更雄伟、豪迈。

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农民起义军的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 首句“待到秋来九月八”,意思是重阳佳节未到,而诗人即赋诗遥庆之。“待到”二字迸发突兀,“骤响如爆竹”,具有凌厉、激越的韵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九月八”在重阳节的前一天,从诗情奔腾的湍流来考察,诗人不写“九月九”而写“九月八”,并不仅仅是为了押韵,而且还透露出一种迫不及待,呼唤革命暴风雨早日来到的情绪。 次句“我花开后百花杀”,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一种不可抗御的自然规律,用金菊傲霜盛开与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强烈对比,显示出菊花生机盎然的顽强生命力,一方面暗示了农民革命风暴一旦来临,腐败的唐王朝立刻就会像“百花”遇霜一样,变成枯枝败叶。

第三、四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则是对菊花胜利远景的预见和憧憬。第三句写味,“冲天香阵透长安”,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冲天香阵”。“冲天”二字,写出了菊花香气浓郁、直冲云天的非凡气势;“香阵”二字说明金菊胜利时决非一枝独放,而是群体皆荣,包含了朴素而深刻的天下太平观念;一个“透”字,又显示了菊花香气沁人心脾、芳贯广宇、无所不至的进取精神。 第四句“满城尽带黄金甲”,“满城”是说菊花无处不有,遍满京都;“尽带”是说这遍满长安的菊花,无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黄金甲。“满”、“尽”二字,则状摹出菊花夺魁天下时的奇观——重阳佳节,菊花盛开,整个长安成了菊花的世界,这就充分展示出农民革命风暴摧旧更新、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黄巢的这首诗托物言志,借咏菊以抒抱负,境界瑰丽,气魄恢宏,笔势刚劲,格调雄迈,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那身披甲胄,手擎长剑,气冲霄汉的英雄形象,诸如“我花开后百花杀”、“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句,语调斩截,气势凌厉,对后世许多有志之士的思想产生了积极影响。

0 阅读:41

书易聊文化方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