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源:罗大伦频道
临近春节了,今天我们来聊聊过年的时候比较常见的一种让人“又爱又恨”的“饮品”:酒。
其实酒和中医的缘分是很深很深的,很早就想聊一聊关于酒的那点事。
只不过,一想到若是聊得不够细,让大家产生歧义,觉得喝酒是一件“奇妙无穷”的事,然后开始肆无忌惮的“豪饮”,那可真是太可怕了。
再者,关于“酒”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
因为酒的种类有很多,葡萄酒、白酒、黄酒等等,不胜枚举,若要都讲述清楚,写成几本书可能都毫不夸张。
故而心中一直以来总有所顾虑,总是不太敢聊。
◎图片由包图网授权
近些年来,大家关于酒的讨论和疑惑、甚至包括误解,还是比较多的。
酒,其实可以算得上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获益良多,用坏了伤身伤神。
至于怎么用是好的,怎么用是坏的,还真就得敞开了聊,不然人们会越发地“一头雾水”。
所以,我们今天不妨就来一起探讨一下“酒”的“一隅”:黄酒。
为什么先聊黄酒呢?
因为区别于人们习惯上的餐桌礼仪中的“酒”,中医所指的酒尤指“药酒”,在“原材料”的选用方面,以黄酒居多。
中医古籍中提到的“酒”,很多指的都是“黄酒”。
◎图片由包图网授权
与黄酒相比,白酒出现的时间是比较晚的。有历史考证认为白酒是在元朝之后才开始出现的,也有其他的一些说法,但无论如何,黄酒的“诞生”是远远早于白酒的。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黄酒的记载。
书中称其为醪醴和汤液。
醪醴指的是浊酒,气味比较浓厚,质地是比较黏稠的;汤液指的是清酒,相对来说会比较清淡、稀薄一些。
亦茹今天文章中所提到的“酒”,指的均是传统中医里的“黄酒”,大家千万不要弄混了。
黄酒与中医大家注意过“医”的繁体字是怎么写的吗?
是“醫”。
也就是说,“医”的下半部分和“酒”的右半边是一致的。
要知道,我们的汉字并非是“凭空杜撰”、“随意勾勒”出来的。
每一个汉字,都是承载着中国古代文明的灵魂的,它们并非仅仅是文字符号,更是精美而充满内涵的全息图。
如此看来,“医”和“酒”之间,必定是有着某种奇妙的关联的。
◎图片由包图网授权
《说文解字》中提到:“酒,从水从酉。醫,醫之性然,得酒而使,从酉。”
这里面关于“醫”的解释,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您看啊,《说文解字》中说医生是调理疾病的人,有酒的时候,就能很好地发挥本领。
至于为什么,文中没有写。
有人解释说是因为“医者多爱酒”,也有人解释说“醫本酒名也”。
但不论是哪一种,有一点是可以确认了,那就是早在秦汉时期,酒就已经被中医应用到疾病的调理当中了。
这其中,有内服,也有外用。
在内服方面,有用酒来加工制作中草药,以降低寒性或增强通血脉之功的,比如酒炒牛膝;有酒直接入药的,比如调理痹症的瓜蒌薤白黄酒汤;有煎服中药时加酒为药引,以助药力的,比如活血祛瘀、疏肝通络的“复元活血汤”;有在服用过程中以黄酒冲服的,比如活血祛瘀、散结止痛的“失笑散”;也有将药材浸泡在酒中,制成药酒来调养身体的。
在外用方面,推拿会用到酒、拔罐会用到酒、跌打损伤、风寒湿痛的调理,都经常会见到酒的身影。
这陈年的佳酿,酿的不仅是酒,更是千年的智慧与历史啊。
活血散瘀文章的开头,我们就聊到,饮酒,是一把双刃剑。
所以,在聊酒给身体带来的益处之前,亦茹一定要再强调一遍,饮酒绝对不可过量,长期大量的酒精摄入、短期过量的酒精摄入,都是会给身体带来灾难性的伤害的。
这点我们一定要牢记。
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聊酒的妙处。
◎图片由包图网授权
如您所见,亦茹并没有用“好处”来形容酒,而是用的“妙”字。
因为酒,确实是很“妙”的一种存在。
古人对于酒的认知,是建立在丰富的劳动实践和与自然反复“推拉试探”的经验总结上的。
酒于他们而言,是胸臆的抒发,灵感的源泉,是情感的催化剂,是理想与梦想的交融,是独居一隅亦能自得其乐的“必备神器”。
现代科学的进步,也证实了少量、适当、规律且对症的饮酒,对某些疾病是有一定的防范和调理之功的。
比如,活血化瘀,防范心血管疾病。
◎图片由包图网授权
我们都知道,过量饮酒是心血管患者的大忌。
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但这也并不能否定酒在心血管疾病的防范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古籍中记载的对于调理胸痹有较大帮助的瓜蒌薤白黄酒汤中,就用到了酒。
瓜蒌薤白黄酒汤瓜蒌1枚(捣),薤白30克,黄酒50克。将其同煮,温服。
此汤有助于调理胸痹、胸背痛、短气等问题。
适量的酒在心血管疾病的防范方面的能力,在现代研究中也是被证实了的。
学者们为了研究酒的这种本领,进行过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所谓前瞻性队列研究,是一种以现在为起点,追踪将来结局的方法。
大致意思就是说,以研究开始的时间点为起始点,对特定人群进行随访观察,通过长时间的观察,了解结果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学者们关于饮酒进行的这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就是对数千人进行了随访观察,结果显示,在适度饮酒的范围内(每日不超过20克),其心力衰竭的风险是有所降低的。
但与此同时,要警惕发生酒精性心肌病的可能性。尤其是对于酒精不耐受,比如容易饮酒脸红的人来说,可能就不适宜摄入酒精了。
◎图片由包图网授权
在相关机制方面,研究显示,适量饮酒对于防范心血管疾病的机制主要与酒精对高密度脂蛋白和内皮细胞的影响有关。
研究显示,适量饮酒能使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poA-I和apoA-II的运转有所增加,同时酒精对脂肪酶和微粒体酶的活性也有影响,可能促进高密度脂蛋白的合成和肝内代谢,是酒精引起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的潜在机制。
研究人员认为,这一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适量饮酒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能力。
如果我们想通过饮酒来活血化瘀,可以用黄酒。
比如,用黄酒浸泡黑枣、核桃仁,以发挥活血之功。或是用黄酒来浸泡龙眼肉、荔枝干肉,对于心血不足、夜寝不安的调理也有一定的帮助。
温通经脉,舒筋散寒止痛看过一些报道,里面说光照比较少、且气候比较冷的地方,好像爱喝酒的人会比较多一些。
比如影视剧中的“战斗民族”,随身的酒壶似乎成为了“标配”。
他们是知道酒能温通经脉所以喜欢呢,还是就是纯粹的热爱,我们不得而知。
不知您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在寒冷的天气里,坐在窗边,温上一小盅酒。
随着温和柔顺的热酒入腹,周身血液仿佛都随之“沸腾”,整个人都温暖了起来。
这便是关于酒能温通经脉的浅显而直观的感受之一。
◎图片由包图网授权
研究显示,服用中等量乙醇可使皮肤血管扩张,故皮肤出现潮红且有温暖感。
需要注意的是,当这种特性被用于“外用”的时候,就不是“升温”,而是降温了。
当酒精外用于局部后,可使皮肤血管扩张而有散热之功,这也就是我们常用酒精来进行物理降温的科学解释。
◎图片由包图网授权
中医在用酒调理痹病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
在中医的记载中,“酒”能通血脉、御寒气、行药势、调理风寒痹痛、筋脉挛急、寒滞经脉等问题。
药酒包含酒的本领和药物双重影响,既能增强药物药力,防范疾病,又能用于病后辅助调养。
这一点,现代研究中也是有所证实的。
研究显示,酒精具有一定的镇痛能力。
规律地每周或每日适量饮酒,对于慢性疼痛是能进行一定程度的抑制的,饮酒的人纤维肌痛的症状会更轻一些。
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基础及临床研究发现,少量至适量饮酒在风湿免疫疾病调理方面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多项研究表明,每日摄入少量至适量酒精(5~20克)有利于降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风险。
这种降低既包括降低一般人群发生类风湿关节炎的风险,也包括抑制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病情进展,延缓骨关节侵蚀和破坏,缓解患者疼痛感,改善患者免疫指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
除此之外,研究发现,少量摄入酒精对于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等风湿病也具有一定的有益影响。
◎图片由包图网授权
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是少量的。
长时间大量饮酒会抑制机体免疫能力,是容易引发机体炎症反应的。
但长期保持规律的少量至适量饮酒,可提高机体免疫应答能力,降低体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IL-6、C-反应蛋白及核转录因子-κB的活性,增加抗炎因子IL-10的含量,表现为抑制关节炎症。
少喝,少喝,少喝没错,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少喝。
酒是有养生意义的,这点毋庸置疑,但是一定要少喝。
《养生要集》中说“酒者,能益人,亦能损人。节其分剂而饮之,宣和百脉,消邪却冷也。若升量转久,饮之失度,体气使弱,精神侵昏。宜慎,无失节度。”
换成白话文就是,酒可帮我们驱寒、温通经脉,但是要少喝,有节制有规律地喝。
《本草纲目》中说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
这里面强调的也是少喝,酒有和血行气、壮神御寒之功的前提是少喝。
《本草新编》其中论酒说:“少饮有节,养脾扶肝,驻颜色,荣肌肤,通血脉,厚肠胃......此酒之功也。”
这段话的重点,亦是开头的四个字“少饮有节”,少喝。
◎图片由包图网授权
现代关于酒的各项研究,也是少量(每日不超过20克)才有益处,大量必然伤身。
在酒的选择中,可以选择黄酒,喝之前稍微加热一下尤佳。
天气寒冷的时候,喝几口温热的黄酒,身体会有经脉通畅、温暖舒适的感觉。
另外,酒还有疏通和宣散之功。故而从古至今,每当遇到忧愁伤怀之事时,很多人都曾借用酒来宣畅情志。
但“借酒浇愁愁更愁”啊,饮酒切不可过量。
◎图片由包图网授权
今天我们文中所提到的“酒”,指的是中医里面的“黄酒”。
我们聊黄酒,绝非鼓励和引导大家饮酒。
而是要平衡利弊,正确看待酒。
春节将近,少酌怡情,切莫“酒逢知己千杯少”,更不可“战斗式”饮酒。
佳酿需品,有度有节。
家人闲坐,一盏茶酒,一溪云。
千种情愫,万般伤怀,随酒而去,乘风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