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孝?这个问题困扰着我,尤其在经历了十年照顾母亲的辛酸后,更加让我感到困惑。我付出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却最终败给弟弟们的一个红包,成了母亲眼中的不孝子。这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十年,一千多个日夜,我几乎放弃了所有,只为照顾年迈的母亲。父亲因尿毒症瘫痪的那四个月,我和妻子衣不解带,轮流在医院陪护。弟弟们偶尔回来,也是行色匆匆,总说工作忙。父亲走后,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我把她接到家里,承担起所有的照料责任。
最初的三年,赡养母亲的重担完全落在我一人肩上。直到六年前母亲摔伤,两个弟弟才开始每月象征性地给一些赡养费。即便如此,他们依然缺席母亲的生活。逢年过节,他们很少回家,只是发个红包表示心意。
我为母亲做的一切,远比金钱更厚重。我记得她喜欢热闹,就特意找了几个麻将搭子陪她解闷。担心她孤单,在房间里装了电视,让她看看外面的世界。母亲年纪大了,洗澡不方便,都是妻子在一旁小心搀扶。
可是,这些日复一日的陪伴,在母亲眼里似乎都成了理所应当。她更在意的是弟弟们寄来的红包,那些在她看来代表着“有出息”的象征。每次收到弟弟们的视频,母亲总是喜笑颜开,逢人便夸:“看看我那两个小儿子,在城里当官,多有出息!”
我并非在意金钱,而是心寒于母亲的评价。我十年如一日的付出,竟然比不上弟弟们一个冰冷的红包?这种落差感,像一块巨石压在我的心头,让我喘不过气。
今年中秋,母亲八十大寿。弟弟们再次以工作为由,没有回家,只是分别发了六百元的红包。我和妻子精心准备了一桌寿宴,还买了新衣服新鞋,定制了寿包,想让母亲开开心心地过个生日。
母亲却并不满意。“就这么过寿?连个红包都没有?”她的话让我心凉了半截。更让我难以接受的是,她后来在邻居面前的抱怨:“大儿子最没用,买件衣服就打发我。你看我那两个小儿子,虽然没回来,红包一个没少。”
那一刻,我积压了十年的委屈终于爆发。“妈,我这十年的付出,真的比不上他们一个红包?”我忍不住质问。母亲的回答却更加伤人:“照顾我是你应该的,你弟弟们每月都给钱。你呢?连个红包都舍不得给。”
母亲的话字字诛心,让我彻底寒了心。我开始反思,这十年究竟是为了什么?难道我做错了吗?我付出了这么多,换来的却是误解和责备。
过完春节,我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要么请保姆,要么让弟弟们接走母亲。最终,三兄弟一致同意请保姆,费用均摊。在和二弟通话时,他欲言又止地说:“大哥,其实我们都明白你的付出。”我沉默了片刻,回答道:“但愿将来你们不会后悔今天的选择。”
放下电话,我陷入了沉思。也许母亲需要的不仅仅是照顾,更是一种被重视的感觉。可惜,我明白得太晚了。我也想起自己的童年,作为家中的长子,十三岁就辍学务农,帮人耙田插秧,收割晒谷,砍柴放牛,几乎承担了所有的农活。弟妹们则可以无忧无虑地玩耍,享受童年的快乐。后来,他们相继离开农村,去城市工作生活,买车买房,过上了体面的生活。而我,始终留在农村,照顾着年迈的父母。
如今,我照顾母亲十年,却成了她眼中的“不孝子”。而弟弟们,一年到头难得回家,却因为一个红包成了孝顺的典范。这究竟是谁的错?是我们对孝的理解不同,还是我们表达爱的方式出了问题?
我们终究都会老去,到那时,是否也会成为父母眼中的样子?我们又该如何平衡亲情与责任,金钱与陪伴?什么是真正的孝顺?这个问题,或许没有标准答案,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