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田还是打工?农民用脚投票告诉你如何调动种粮积极性

千易乡村 2024-11-10 18:25:03

#种田还是打工?#

#边种田还是边打工#?

#半农半工#?

#半农半商#?

#弃农从商#?

#弃农从工#?

对当今很多农民来说,能够选择挣钱养家糊口的选择并不多,要么在家务农,农闲时间打打零工,要么主要劳动力年轻人外出沿海打工挣钱回家,支付孩子们的学费,老人们的医疗费,买房子的贷款。

在当前农村经济格局下,多数农民在种田与打工之间抉择,大量数据表明,绝大多数农民弃田打工,根据国家统计局2023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23年年末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9753万人,其中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占比为15.4%。

为什么近3亿左右的农民选择弃农外出打工呢?主因是二者收入差距明显。

根据国家统计局2023年4月30日发布的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农民工年收入情况:农民工月均收入4780元,比上年增加165元,增长3.6%。其中,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5441元,换算成年收入约为65292元;本地农民工月均收入4131元,换算成年收入约为49572元。

而2023 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21691 元,比上一年增长 7.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7.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 18748 元,增长 5.7%,中位数是平均数的 86.4%。

不同地区的农村居民收入会存在差异,比如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而一些经济欠发达、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的地区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另外,2023 年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6396 元。

从传统种田模式看,以北方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例,普通农户家庭耕地面积一般在 5 - 10 亩。小麦亩产 800 - 1000 斤,按 1.2 元/斤算,每亩收入 960 - 1200 元;玉米亩产 1000 - 1200 斤,1 元/斤的价格下,每亩收入 1000 - 1200 元。种一季小麦和一季玉米,年收入为 1960 - 2400 元/亩,以 7.5 亩耕地算,家庭农作物年收入约 14700 - 18000 元。扣除种子、化肥、农药成本(每亩 400 - 500 元,共 3000 - 3750 元),加上灌溉、机械耕种费用约 2000 元,纯利润约 9950 - 12250 元。

但外出打工收入大不一样。建筑行业农民工日工资 200 - 300 元,每月工作 20 天,月收入 4000 - 6000 元,年收入 48000 - 72000 元;制造业平均月工资 3500 - 5000 元,年收入 42000 - 60000 元;餐饮服务行业月工资 3000 - 4000 元,年收入 36000 - 48000 元。可见打工收入远高于种田收入。对三口之家而言,仅靠种田收入,生活水平提升慢,难以满足教育、医疗和生活开销,而打工收入能更好地满足需求。且约 70%的农民认为种田有自然灾害和价格波动风险,打工收入更稳定。

国家虽有农业政策,如农业补贴(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但补贴提升种田收入效果有限。种粮直补每亩 100 - 200 元,7.5 亩耕地补贴仅 750 - 1500 元。农产品价格保护政策在国际价格冲击和国内供需变化复杂情况下,稳定价格效果受限,价格波动频繁,农民收益难保障。土地流转政策促进规模化经营,但存在流转价格不高、程序不规范问题,农民收益不高。

3亿农民用脚投票,告诉你种粮食没有打工挣钱收入高,种粮积极性自然也不高,中西部一些基本农田摞荒也是常见的,只能由村集体雇人代种。那么,仍然还有近3亿人中老年人妇女儿童在农村种粮食,那么如何调动农民种粮食的积极性呢?以下是提升农民种田收入的具体措施建议:

建议一:优化补贴体系

- 提高补贴标准:建立补贴与物价、成本联动机制。若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超过一定比例,相应提高种粮直补。比如,农资价格涨幅超 5%时,种粮直补每亩增加 100 - 150 元。同时,综合考虑土地质量、种植难度等因素差异化补贴,优质但耕种条件差的土地补贴更高。

- 拓展补贴范围:除现有补贴,对采用新型灌溉技术(如滴灌、微喷灌)的农户,按设备成本的一定比例补贴,最高可达 50%。对于参与农业保险的农户,给予保费 30% - 50%的补贴,降低自然灾害风险。

建议二:强化价格保障

- 稳定市场价格:完善农产品收储制度,根据市场供需和价格波动灵活调整收储数量和价格。比如,当粮食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下跌时,加大收储力度,稳定价格。同时,建立价格预警机制,价格波动超一定范围时及时干预。

- 发展订单农业:政府牵线搭桥,推动农业企业与农户签订订单。企业提前确定收购价格和数量,农民按要求种植。如粮食加工企业与农户签订优质小麦订单,价格比市场均价高 10% - 15%。

建议三:深化土地改革

- 规范土地流转:建立统一的土地流转交易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价格评估、合同签订等一站式服务。对流转土地进行科学评估,合理确定价格。加强对流转过程的监管,保障农民权益,确保租金按时足额支付。

- 探索土地入股:鼓励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农业合作社或企业,参与分红。例如,农民将土地入股蔬菜种植合作社,除获得保底收益外,还能根据合作社盈利按比例分红。

建议四: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 推广先进技术:在乡镇建立农业科技推广站,定期组织农民培训新技术,如测土配方施肥、无人机植保等。免费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每年至少举办 10 次培训活动。对率先采用新技术的农户给予奖励,如价值 500 - 1000 元的农资套餐。

- 培育优良品种:加大对农业科研投入,培育高产、抗病虫害、适应本地环境的优良品种。政府对购买和种植优良品种的农户给予种子补贴,降低购买成本。同时,建立良种示范基地,展示新品种优势,促进推广。

建议五:发展农业新业态

- 促进农产品加工:在农村建立农产品加工厂,对农产品进行初加工或深加工。政府给予建厂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如在水果产区建立果汁加工厂,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就业机会,农民可通过出售原料或在工厂务工增加收入。

- 发展乡村旅游:结合当地自然风光和农业特色,发展乡村旅游。政府投入资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打造旅游景点。比如,在油菜花种植区举办油菜花节,发展农家乐、民宿等,农民通过提供旅游服务增加收入。

总之,巨大的收入差距、风险因素和政策局限导致农民弃田打工,采取这些具体措施有望改善现状,促进农业发展,保障中国人的粮食安全。

《乡行中国锐评》耀中有话说: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应该将口号变成实实在在的支持保障举措

近年来,农民弃农打工现象愈发普遍,这引发了广泛关注,同时也激起了人们对于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强烈呼吁。这一现象背后,是复杂的经济社会因素交织的结果,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则是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农民选择弃农打工,其核心原因是经济利益的考量。当前,传统农业生产的收益与打工收入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以种粮为例,从成本角度看,种子、化肥、农药价格持续走高,农业机械使用、灌溉等环节也都需要投入,而粮食价格虽有波动,但整体上涨幅度有限,且面临着市场供需变化和国际粮价冲击的风险。在这样的情况下,辛苦劳作一年的种粮收入,往往不及外出打工几个月的所得,这使得大量农民尤其是年轻劳动力选择离开土地。

从生活质量方面而言,打工在很多时候能为农民提供更稳定的收入和更优质的生活条件。在城市里,教育、医疗等资源相对集中,对于有子女教育需求和医疗保健需求的农民家庭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而且,打工所带来的现代生活方式和社会体验,与传统农业生产生活的单调和艰苦形成鲜明对比。

然而,这种现象背后却隐藏着粮食安全的隐忧。粮食是国之根本,农民作为粮食生产的主体,他们对种粮积极性的缺失,可能导致粮食产量的不稳定。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大,一旦粮食生产出现问题,不仅会影响国内市场的稳定,还可能在国际粮食市场中处于被动地位。

农民弃农打工现象对农业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冲击。

首先,农业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下降成为突出问题。大量年轻力壮、有知识的劳动力离开农村,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老年人和妇女,这一群体在接受新技术、新观念方面相对滞后,不利于农业现代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例如,一些先进的灌溉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等需要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操作,但农村劳动力的现状使得这些技术难以有效落地。

其次,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受到阻碍。土地撂荒现象在部分地区逐渐增多,一些分散的小块土地由于缺乏劳动力经营而闲置,这不仅浪费了土地资源,也不利于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产业结构调整。

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来看,这一现象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在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日益严重。父母外出打工,子女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引导,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老人则面临着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的缺失。同时,农村社区的发展也受到影响,一些农村地区由于人口外流,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发展的动力不足,农村文化传承和发展也面临困境。在城市方面,大量农民工涌入给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带来了巨大压力,如住房紧张、子女入学困难、社会治安等问题。

留守儿童

留守老人

留守妇女

种种现象表明,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势在必行。首先,在政策层面,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补贴不应只是杯水车薪,而要真正能够弥补农民种粮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差距。比如,根据粮食生产成本的上涨情况动态调整补贴标准,同时扩大补贴范围,除了种粮补贴,对采用绿色环保种植技术、保护土壤肥力等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给予额外补贴。

其次,完善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至关重要。政府要建立更科学、灵活的价格调控体系,稳定粮食价格,降低农民的市场风险。可以通过收储制度的优化,当市场价格过低时,启动保护价收购,保障农民基本收益;同时,运用期货等金融工具,引导农民合理规避价格波动风险。

再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关键支撑。改善灌溉条件、建设高质量农田道路等,能够降低农民生产过程中的困难和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例如,建设完善的灌溉系统可以减少水资源浪费,保证农作物在干旱时期也能得到充足水分,提高产量。

此外,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也是重要途径。研发和推广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的农作物品种,为农民提供免费或低成本的农业技术培训,帮助他们掌握现代化的种植、养殖技术,从而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加种粮收益。

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策、科技等多个层面。这不仅是保障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的需要,更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发展大局的重要举措。全社会都应重视这一问题,共同为农民创造一个愿意种粮、种好粮的良好环境。

​​​​

0 阅读:5

千易乡村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