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道婆到底有多高的道行?
如果说她有道行,可看她的言辞举止,透着股江湖骗子的味道,连赵姨娘仅存的一点体己银子都要算计。
而且,如果她真的是个有道行的人,用两个纸人就能害死宝玉和凤姐,又怎么会穷的急赤白脸?
但话又说回来了,如果马道婆并没有什么真本事,那宝玉和凤姐是怎么疯的,作者分明把二人的疯癫,和马道婆的魇魔法连在一起写的。
作者运笔真真假假,如果搞懂这个事件的真实隐喻,就会发现,作者把真相隐藏在了故事情节的背后。
这是宝钗对黛玉的第一次摊牌,也是凤姐对黛玉的一次试探,在黛玉进退维谷之时,宝玉才急火攻心、佯狂发病,马道婆之流只是作者放出的迷魂阵而已。
01如果我们细心留意,会发现整个马道婆事件,至少有三处破绽。
首先,马道婆事件是贾环引起的,因为贾环故意烫了宝玉的脸,结果导致赵姨娘被王夫人骂,所以赵姨娘才听信马道婆的挑唆,想要一发结果了宝玉和凤姐。
而马道婆的所谓“魔法”,是给了赵姨娘两个小人以及“五鬼”,让赵姨娘将二人的生辰八字写到小人上,然后各自塞到他们的床上。
可我们想一下,以赵姨娘的身份和口碑,这样的任务怎么可能完成?
整个贾府当中,属王熙凤对她不客气,动不动就跟奴才一样大骂,就连一向温和的平儿都看不起她,赵姨娘平时都是躲着王熙凤走,怎么还有机会跑到她卧房里有所动作。
宝玉也是一样,而且,紧接着作者明明写道:“宝玉近日烫了脸,总不出门”,此时离距宝玉被烫时间不久,试问赵姨娘是怎么找到下手机会的呢?
此破绽一也。
其次,如果宝玉一个人疯癫也就罢了,可这次凤姐也跟着疯了,而且疯的比宝玉更厉害,以至于拎着大刀见人就砍。
好端端的变成了这样,放到古人的时代背景当中,恐怕稍有点生活常识的人,都会联想到中邪。
实际上也确实有人这么提议过,原文写道:
“当下众人七言八语,有的说请端公送祟的,有的说请巫婆跳神的,有的又荐玉皇阁的张真人,种种喧腾不一。”
可结果呢,贾府的重要人物当时都在场,就连王子腾的夫人都在场,可这么多人,没有一个人把这些建议当真,不见贾府有任何“请神”、请法师的动作。
又说,“也曾百般医治祈祷,问卜求神”,最后的结果却是“总无验效”。
试想一下,以贾府和王府的人脉势力,什么样的法师、道士请不到,难道还破不了区区一个马道婆吗?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马道婆如果真的有道行,又怎么会穷的急赤白脸。再者说了,即便马道婆有点邪术,何至于别人都破不了她的术,难不成她是天下第一吗?
这正说明宝玉和凤姐并不是中邪,二人的佯狂疯癫,并不是马道婆所致,而是另有原因。
此破绽二也。
最后,我们看一僧一道给宝、凤二人治病的方式,有两个细节明确的告诉我们,他们并不是中邪,而是因情痴而致病。
那和尚将玉接过来,一通操作以后,对贾政说道:
“此物已灵,不可亵渎,悬于卧室上槛,将他二人安在一室之内,除亲身妻母外,不可使阴人冲犯。三十三日之后,包管身安病退,复旧如初。”
这段话中重点有二:一是除了自己的妻母,不能见其他的异性;第二是如此保持三十三天,就会恢复如初。
在“不可使阴人冲犯”之后,脂砚斋评道:“是要紧语,是不可不写之套语。”
为什么这句话是“要紧语”呢?我们看林黛玉的病就明白了,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时候,贾母问起了她的病,她提起癞头和尚的话道:
“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
两下一对照,可知宝玉的病和黛玉的病是一致的,所以癞头和尚给他们治病的方式也一样。而黛玉的病是情痴所致,所以宝玉的病也应该是情痴所致。
另外,关于“三十三天”,我前面的文章曾经做过考证,化用自:“三十三天,离恨天最高;四百四病,相思病最苦”,所以“三十三天”是相思病的代名词。
由此可知,宝玉这次疯癫,跟骂道婆无关,而是跟感情有着实质的关系。
这是作者留给我们的第三个破绽。
02前八十回中,宝玉总共三次发病,除了这一次的二十五回以外,还有第三回和第五十七回,而后两次的发病都是为了林黛玉。
而如果我们仔细阅读第二十五回,就会发现,这一次疯癫其实也是为了林黛玉,跟马道婆并没有什么关系。
宝玉脸被烫伤以后,基本待在家里不出去见人,只有黛玉常常和他在一起说话。这一天,百无聊赖,黛玉又信步来到了怡红院。
可这一日却和往日不同,怡红院聚满了人,王熙凤、薛宝钗、李纨都在这里,正因为平时冷清,所以黛玉才觉得有些奇怪,进门后就问道:
“今儿齐全,谁下帖子请来的?”
可谁也没有回答她的问题,凤姐张口就提茶的事情,说道:
“前儿我打发了丫头送了两瓶茶叶去,你往那去了?”
黛玉笑道:
“哦,可是倒忘了,多谢多谢。”
凤姐却继续追着茶的话题,忙又问道:
“你尝了可还好不好?”
可不等凤姐把话说说完,宝玉就抢着说道:
“论理可倒罢了,只是我说不大甚好,也不知别人尝着怎么样。”
宝钗接话道:
“味倒轻,只是颜色不大好些。”
凤姐接话道:
“那是暹罗进贡来的。我尝着也没什么趣儿,还不如我每日吃的呢。”
黛玉接话道:
“我吃着好,不知你们的脾胃是怎样?”
我仔细琢磨这段对话,总觉得这里表面在说茶,实际上说的却是别的东西。再加上脂砚斋在这里频繁的批注,句句都都像是另有所指。
简单概括一下,在场几人对“茶”的态度:
宝玉:论理是好的,但是我觉得不大好;
宝钗:味道还能接受,但是颜色不大好看;
凤姐:能喝,但是却没什么趣;
黛玉:我觉得很好,不知道你们觉得呢?
各位,你们看到上面几人的态度,如果不知道她们是在说茶,会认为她们是在说什么?
反正,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她们在讨论的是宝玉的婚姻问题,如果不是这样,她们几人的表现就令人费解。
首先,凤姐、李纨、宝钗三个人突然到宝玉房中,就连黛玉都觉得有些奇怪,这说明她们是有事而来。
其次,黛玉一进门,凤姐就追着说茶的事情,为什么呢?
原来,古代时候将女子受聘称为“吃茶”,因为据说茶树不能移植,否则就不能成活。所以,男方给女方下聘礼,就被称作“吃茶”。
如果将“受聘”代入到几人的聊天中,我们会发现,她们在聊的完全是另一回事,我们把翻译后的结果写在下面:
宝玉:“金玉良缘”听起来不错,可是我却不喜欢;
宝钗:我倒是能接受,但是因为不符合贾母等人的心意,毕竟不大体面;
凤姐:我夹在贾母和王夫人中间,实在是为难的很;
黛玉:我觉得挺好。
黛玉初来,不知道她们的谈话的内涵,所以说她“吃着好”。
宝玉听罢,忙说道:
“你果然爱吃,把我这个也拿了去吃罢。”
宝玉的潜台词应该是:把我的茶拿去——接受我的聘礼!
凤姐接着说道:
“你要爱吃,我那里还有呢!”
凤姐的潜台词应该是:你们真要是能这么定了,我也就能消停了。
三个人之间,唯有宝钗一言未发,在冷眼旁观。
03凤姐接着说道:
“你要爱吃,我那里还有呢。”
林黛玉道:
“果真的,我就打发丫头取去了。”
凤姐道:
“不用取去,我打发人送来就是了。我明儿还有一件事求你,一同打发人送来。”
林黛玉听了笑道:
“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就来使唤人了。”
听完这话,凤姐语气立马就变了,说道:
“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
两个“倒”字,透露出她对黛玉的不满,如果翻译一下,应该这样理解:
我难道还要求你?(潜台词:你自己的事情,自己不努力争取,反倒我求着你吗?)
哪里轮得到你说闲话?(潜台词:你自己的事情,你倒是在一旁说些闲话,你自己不抓紧争取,害得我在中间受些夹板气。)
李纨知道黛玉的小性,所以马上在一旁打圆场,笑道:
“真真我们二婶子的诙谐是好的。”
可林黛玉却没有领情,她对王熙凤变脸道:
“什么诙谐,不过是贫嘴贱舌讨人厌恶罢了。”
而且,说完还向王熙凤啐了一口。要知道,林黛玉虽然小性,但是平时除了对贾宝玉,从来不会做这种有失礼仪的事情,更何况是对荣国府的内当家王熙凤。
由此可见,王熙凤说的话分量是很重的,以至于让林黛玉真的动了真气。
凤姐见状,说话也再不客气,她说道:
“你别做梦,你给我们家做了媳妇,少什么?”
又指着宝玉说道:
“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
凤姐说这种话,可以说是极尽刻薄了,又是门第、根基,又是家私,对于孤身寄居贾府的黛玉来说,可以说是字字锥心。
王熙凤说这样的话,可见对黛玉已经非常不满,要不然以她不肯得罪人的性格,以及对黛玉的了解,断然说不出这样的话来。
此处,脂砚斋批道:“大大一泄,好接后文”,“泄”是宣泄的意思,指王熙凤把素日的委屈都宣泄在了黛玉身上。而“好接后文”四字,显然指的是后文宝玉、凤姐之疯,可知二人之疯和上面的这番对话有直接关系。
黛玉听到这话以后,抬起身来就要走。而一直在冷眼旁观的薛宝钗,此时却起身把她拉住,说道:
“颦儿急了,还不回来坐着。走了倒没意思。””
宝钗此举,是故意把黛玉置于难堪的境地,以四十二回以前二人的敌对态度,这样的理解应该是非常合理的。
幸好王夫人府里的丫头跑来,说王子腾的夫人来访,李纨便忙拉着凤姐离开,才算是解了黛玉的难堪。
宝玉又说道:
“林妹妹,你先略站一站,我说一句话。”
凤姐听到这话,临走之前还不忘挖苦黛玉,一把将黛玉推进屋里,说道:
“有人叫你说话呢。”
然而此时的宝玉,五内郁结,难以自已。所以,只是呆呆地拉着黛玉的袖子,在一旁嘻嘻的笑,原文写道:
“心里有话,只是口里说不出来。”
为什么说不出来呢?受到了马道婆的魇镇是表面原因,就好像是风月宝鉴的正面,只是作者的用“假语村言”摆下的迷魂阵。
而在表象的背后,也就是风月宝鉴的反面,才是这个事件的真正内涵。
04按照我个人的理解,宝玉是知道这个背后内涵的,所以也是一再和黛玉暗示表忠心。
整个事件应该是这样的:
宝黛恋是贾母所支持的,而王夫人、薛姨妈等人则是支持薛宝钗,在王夫人背后还有王家的势力。
所以,在这一回当中,王熙凤、李纨、薛宝钗突然到怡红院,从利益关系上来讲,这三个人都是王夫人这一边的。而向来不曾露面的王子腾夫人,这一次也不期而至,可能也是为这个事情来的。
换句话说,她们在一起谋划“金玉良缘”,让王熙凤、薛宝钗、李纨去找宝玉商量或试探。
然而,王熙凤作为荣国府的内当家,一方面要听王夫人的话,另一方面却又不能忤逆贾母的意思。除此以外,薛宝钗有很强的理家才能,她如果嫁给宝玉,以宝玉在贾府的地位,宝钗便很有可能取代自己成为当家人。
所以我个人认为,这次试探也是凤姐在内心的一次衡量,以确定是否要在这件事情上倒向王夫人和薛宝钗。当然结果一目了然,林黛玉的表现并没有满足她的期望,凤姐当场翻脸,为后面凤姐转而支持薛宝钗埋下了伏笔。
对于这一切,宝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听到王子腾夫人来的消息,更是增加了他的忧惧,所以一下子急火攻心,人就傻了。
宝玉先叫了一声“好头疼”,又叫了一声“我要死”,然后就开始“拿刀弄杖”、“寻死觅活”。宝玉的表现不会是假的,毕竟他有这样疯癫的前科,而且五十七回,同样是因为紫鹃试探他而发疯。
但是,王熙凤的表现就很奇怪了。
要知道,宝玉发病之时,凤姐和李纨走出去刚没多久,按理来说,她应该是最先得到消息的人才是。
可结果呢?宝玉在园子里闹得鸡飞狗跳,不但惊动了贾母、贾政、王子腾夫人等,而且连向来没有什么戏份的贾蓉、贾芸、贾萍等人,都纷纷趁乱跑到园子里来看热闹,可唯独不见凤姐的踪影。
因为如果凤姐和宝玉是同时发病,那么凤姐走的时候,身边有李纨和薛宝钗,她发病的时候二人肯定能看到,别人自然也就能得到消息。
可宝玉发病以后,凤姐明明刚刚离开不久,同行的李纨和宝钗都纷纷跑进园中,为什么独她自己不知所踪呢?
实际上,凤姐的发疯,是等到所有人都聚到怡红院以后,她才举着把刀“见鸡杀鸡,见狗杀狗”,而且目标明确的向怡红院冲来,这岂是一个疯子该有的行径?
我认为,凤姐是在听说了这件事情以后,自知是由她引起的,以至于闹出了这么大的动静。这样的结果,不管是对于贾母还是王夫人,她都是没有办法交待的。
所以,为了避祸,她才不得不装疯。而且,她应该是听说了宝玉“舞刀弄杖”的症状,所以才专程找了把刀模仿宝玉,让别人认为她和宝玉一同被魇镇。这样她就可以从罪魁祸首变成了受害者,自然也就可以逃脱责罚。
通过一僧一道给宝玉“治病”的过程可知,宝玉并不是被魇镇致疯,而是因为心病。那么,试问凤姐又有什么心病,会导致她和宝玉同时发疯呢?显然没有。
另外还有一个证据,宝玉在休养了三十三天以后,贾府中的各色人等,都到怡红院探望他,可唯独凤姐始终没有露过面。
这非常不符合凤姐的行为准则,因为不管是为了讨贾母的好,还是为了讨王夫人的好,她都应该前去探望宝玉。她之所以一直没有露面,正是因为她心知肚明,宝玉这场差点要了命的大病,正是由她引出来的。
小结篇幅较长,做个简单的总结。
马道婆魇镇宝玉、凤姐之事,疑惑重重,小说中很多细节描写表明,这只是作者故事释放出的迷魂阵。
事实上,宝玉之所以疯癫,是因为对黛玉的“情痴”所致,这与他另外两次发疯的原因是一致的。
而凤姐的发疯,则是故意为之,因为她导致了宝玉险些丧命,为了逃避贾母、王夫人的追责,只好学者宝玉发疯的样子寻死觅活。
而马道婆,充其量只是个江湖骗子而已,不具备这么大的能耐,所以一次出场过后就销声匿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