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学专家罗纳德·李维斯特的“时间胶囊”
哪一年开启?
如果一块靶子上的每个点都是得分点
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击中全部靶点?
两位老人在对方的凉茶里
分别加入自己的秘方
为什么还是做出了一样的味道?
以上问题
来自历史课、烹饪课,还是活动课?
都不是!
在哈工大深圳校区
有一门特别的课程
在老师的启发式提问下
学生们尝试在较短时间内
发现小问题、解决小问题
建立解决大问题的方法论
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
这门名为《通信安全》的课程
获评2023年度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
敢于思考,揭秘“魔术”关窍
作为一门专业课程
《通信安全》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
充分培养大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课程组负责人、信息学部集成电路学院教授崔爱娇
提出了“多方位融合科研思维的教学法”
对于传统讲授方法中存在的
“重讲授、轻还原;
重解决问题,轻实质分析;
重输送、轻启发”
等问题
这门课程以
“科研为主线”
“问题为导向”
“学生为主体”
全面进行改革
解释密钥交换原理
为培养学生不断找寻问题根源的探索精神
激发创新意识
崔爱娇团队
尝试拨开通信安全的“重重迷雾”
为一行行代码和密钥
注入故事感和使命感
比如这门课
以“两位老人做凉茶的故事”
引出“DH密钥交换”的知识点
以“生活中射击打靶”为例
代入“自动测试向量生成”课程
从课堂上盲猜水杯颜色的小魔术
到热播谍战剧中的密码学原理
一学期下来
学生可以收获几百个课堂小故事
而相关知识也潜移默化地
来到脑海中
《通信安全》课程课件
崔爱娇表示
科学就像魔术
结果很神奇
而关窍却往往出其不意
能在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欣赏“魔术”
揭秘“魔术”的关窍
并启发学生产生自己创作“魔术”的欲望
让他们“愿意思考”
“敢于思考”
“会思考”
这件事真的很美妙
专注思考,世界随之“转动
不少科学家的成功离不开“专注”
日夜不停地思考同一个问题
一个不经意的细节
都会成为取得突破的关键
成为教师以来
崔爱娇将这种“专注”用在了课堂上
她笑称自己“随时随地在备课”
希望通过生活中或故事里的
每一个生动的细节
让专业知识变得鲜活
让学生们觉得这门课程有趣
从而“愿意思考”
与同学们深入交流
而学生的反馈也常常令她感到惊喜
一位学生在毕业后
被问到本科期间完成的一个项目
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回答是“自信”
他发现自己有一种潜力
可以独立思考问题
并解决一个小领域的问题
这正是这门课程想传递的“敢想”
重力加速度为什么是9.8m/s²?
水的密度为什么是1000kg/m³?
崔爱娇经常在课堂上借助简单的问题
启发学生思考其中的本质
而如何做到“会想”?
专注和勇气依然是秘诀
也许想出1000条错误答案后
才能找到一条正确的路
勇于尝试,打开沉睡的“时间胶囊”
随着技术手段更新迭代
《通信安全》这门课程也在不断更新
正如崔爱娇在课堂上提到的
关于“时间胶囊”的经典案例
1999 年
密码学专家罗纳德·李维斯特
设计了一道“旷世难题”
以当时的技术水平
估计计算机需要
连续运行 35 年才能解开
但在2019年
一位自学成才的程序员
只花了三年半就解开了这道难题
技术和算力的快速发展
推动沉睡的时间胶囊提前“苏醒”
崔爱娇认为
在技术革新的浪潮中
最优解永远是“下一个”
因此
《通信安全》设置了许多
“答案不唯一的问题”
鼓励学生
勇于回答、敢于犯错、勤于思考
启发他们尝试多种思维方式
培养他们在试错过程中
逐渐掌握事物的本质
有学生表示
在自己提出多个解决方案
并询问哪一种最好时
老师回复
“自己去尝试”
这成为自己对这堂课
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授课教师所获部分荣誉证书
在时间的长河中
也许课堂作业、期末测验
会被逐渐淡忘
但《通信安全》给学生们
留下的“时间胶囊”
也许将在今后的某一刻打开
为他们的前进道路注入勇气和力量
(受访者供图)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袁斯茹)